《兰亭集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5 13: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兰亭集序王羲之 兰亭,是绍兴会稽山阴的一处古老名胜。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左右有弯弯的曲水,自古游人颇多。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正值?“楔节”这天,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人,到兰亭饮酒赋诗。彼此相约,以觞盛酒,置于曲水之上,任其顺势漂流,各人分列曲水之旁,依石而坐,觞流至谁面前,谁就当即赋诗一首,若作不出,则罚酒三觞。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亲自书写了该序,故称?《兰亭序》,又叫《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 相传,《兰亭集序》本是王羲之趁酒兴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酒醒后他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他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太宗从辨才和尚那里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之后十分高兴,将其视为神品,令当时的书法名家赵模、冯承素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他的亲贵近臣。
唐太宗生前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死后又将其随葬。后来,他的陵墓在五代时被军阀盗掘,《兰亭集序》从此失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序—— 一种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文体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重点实、虚词古代的一种风俗高长旁边,水边热闹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交往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会面乃,竟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懂得本来;动词,看作一样动词,等同原因“犹”,如同,好像对;这第一段:景物
天气
活动乐第二段死生亦大矣“人之相与”之乐
(欣于所遇)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痛第三段的感情是怎样推进的?
古人感于生命短暂、死生之大,与今人同——今人为之感慨;
今人感于生命短暂、死生之大,与后人同,——后人也会为之感慨。 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
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
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
谈玄理之意。编兰亭诗集的意义 与当时人们普遍所有的思想相
比,作者人生观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A、说诗的产生:课堂练习:B、说诗集的由来:C、说编集的意义: (“一觞一咏”)(“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事,有的抒情,请分别指出。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引以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E、临文嗟悼( ) 写景叙事写景抒情抒情4.下列句子中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顶是: [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借代D5.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C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6.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B第一段: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
描写自然风光,引发与会者的诗兴
游宴中的欢乐情形乐思考第一段关于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因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而更呈现出欢快的气氛。
由“天”、“气”而及于下文的“宇宙”,紧密而自然。思 考: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怎样体现快乐的心情?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景物:素淡雅致
性情:开朗达观
心情:快乐舒畅第二段:感情的变化----痛第二段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这番议论是怎样与前一段叙事联系起来的?死生亦大矣“人之相与”之乐
(欣于所遇)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甲骨文实物拓片大盂鼎攻吴王夫差鉴篆书秦隶汉隶草书王羲之行穰贴张旭作品(局部)张 旭 草 书毛泽东书法作品颜真卿 ------多宝塔埤苏轼------赤壁赋王羲之---姨母贴启功作品启功临米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