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7次反复地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通过。这说明《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B.使我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C.是与会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妥协的产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材料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C.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使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材料所说战争的胜利(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4.1950年6月,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到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到285.2公斤。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集体所有制有利于农业发展
C.土地改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5.“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材料叙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 )
A.原因 B.内容 C.成就 D.影响
6.由图1到图2,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是( )
图1 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2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B.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C.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农民的生活水平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一篇文章(如图),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性质是( )
A.学术百家争鸣 B.思想解放运动
C.新闻革新运动 D.爱国学生运动
8.“小岗村这个制度,没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完全是一家一户尽了责任之后,劳动成果就是自己的了。”据此推知,小岗村的做法( )
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B.变更了土地的所有权
C.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形成了政社合一体制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材料强调的是( )
A.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B.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打下了基础
10.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中国政府( )
A.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
B.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1.“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材料说明( )
A.南方谈话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引发南方谈话的直接原因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2.《时代》周刊曾撰文:“二十年来香港仍能继续前进,各方面的发展也取得成功,这是由于香港人的努力以及结合了内地领导人的智慧……香港人应该为目前的发展感到骄傲和光荣。”“内地领导人的智慧”是指提出( )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建立经济特区 D.“一国两制”的构想
13.两国(中国、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所产生的作用是( )
A.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
B.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C.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唯一准则
D.有助于打破英国对中印的封锁
14.下表中出现的这些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 )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丰富多样
住的变化 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生活环境改善 B.生活水平提高
C.传统观念更新 D.思维方式改变
15.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加和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些原则”指什么?概述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3分)
材料二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我国“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全中国人民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举例说明这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3分)
材料三 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
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
(3)材料三中“敞开大门”指的是哪一举措?列举中国积极践行“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例。(3分)
答案
中国现代史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7次反复地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通过。这说明《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A.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B.使我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C.是与会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妥协的产物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材料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C.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使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材料所说战争的胜利(D)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4.1950年6月,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到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到285.2公斤。这说明(C)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集体所有制有利于农业发展
C.土地改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5.“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材料叙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A)
A.原因 B.内容 C.成就 D.影响
6.由图1到图2,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是(C)
图1 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2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B.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C.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农民的生活水平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一篇文章(如图),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性质是(B)
A.学术百家争鸣 B.思想解放运动
C.新闻革新运动 D.爱国学生运动
8.“小岗村这个制度,没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完全是一家一户尽了责任之后,劳动成果就是自己的了。”据此推知,小岗村的做法(A)
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B.变更了土地的所有权
C.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形成了政社合一体制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材料强调的是(D)
A.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B.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打下了基础
10.1980年,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惊叹”是因为中国政府(A)
A.创办了首批经济特区
B.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1.“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材料说明(A)
A.南方谈话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引发南方谈话的直接原因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2.《时代》周刊曾撰文:“二十年来香港仍能继续前进,各方面的发展也取得成功,这是由于香港人的努力以及结合了内地领导人的智慧……香港人应该为目前的发展感到骄傲和光荣。”“内地领导人的智慧”是指提出(D)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建立经济特区 D.“一国两制”的构想
13.两国(中国、印度)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所产生的作用是(B)
A.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
B.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C.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唯一准则
D.有助于打破英国对中印的封锁
14.下表中出现的这些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老百姓的(B)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丰富多样
住的变化 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生活环境改善 B.生活水平提高
C.传统观念更新 D.思维方式改变
15.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加和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些原则”指什么?概述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3分)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作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
材料二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我国“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全中国人民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举例说明这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3分)
答案:出发点: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分)成功实践: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分)
材料三 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
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
(3)材料三中“敞开大门”指的是哪一举措?列举中国积极践行“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例。(3分)
答案:举措:对外开放。(1分)实例: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