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如下图所示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C.将A点的KNO3溶液转化为B点的该溶液可采取增加溶剂
D.60℃时,NaCl溶液和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2.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
3.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溶解时放出的热量: B.氮元素的化合价: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金属活动性顺序:
4.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
A.粉笔灰 B.植物油 C.蔗糖 D.面粉
5.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溶液都是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③把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小 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活性炭吸附可降低水的硬度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B.水中Ca2+、Mg2+可以采用明矾除去
C.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洗涤剂能溶解植物油形成溶液的原理
D.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常常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间隙发生改变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乙醇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B.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少量的硝酸钾固体
C.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来
9.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已知: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
B.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1.6g
C.降温过程中硝酸钾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
D.降温过程中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先减小后不变
10.在相同温度下,将50g和100g饱和的KNO3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和20g水,分别析出ag和bg溶质。则a和b的关系是
A.2a=b B.a=b C.a=2b D.a1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B. 除去CuO中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C.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D. 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取样,分别溶解在水中,比较溶液温度
A.A B.B C.C D.D
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t2°C时,30g的甲溶于在50g的水中,得到80g的溶液
D.升高温度可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13.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固体X可能是NH4NO3 B.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①②为饱和状态
C.试管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锥形瓶中液体溶质质量分数:①=③>②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gH2跟32gO2完全反应,可得到34gH2O
B.用含Fe2O385%的赤铁矿160t,理论上可生产100t含杂质4.8%的生铁
C.等质量镁和锌分别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镁产生的H2多说明镁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D.10g固体A与90g水混合,固体完全消失,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10%
1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t2℃时,将2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70g
B.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
D.若a物质中混有了少量的c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
二、填空题
16.水是生命的源泉。
(1)净化水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等,活性炭在净水器中能起到过滤和___________的作用。
(2)下列做法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或减少水体污染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多选);
①农业和园林浇灌改为喷灌、滴灌 ②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④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3)如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t2 ℃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___乙(填“>”、“<”或“=”)。
②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要提纯乙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
17.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4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_。
(2)M点的含义______。
(3)20℃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为______。
(4)20℃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5)将60℃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20℃时,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次序是______。
1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C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
(2)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
(3)t3°C时将等质量的三种固体加入等质量水中,只有一种物质不是饱和溶液,该物质是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溶解度:甲>乙>丙
B.t2°C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3°C,溶剂质量:甲>乙
C.t2°C时甲、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D.t3°C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19.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
(2)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_______.
20.用MgCl2溶液喷洒路面可融雪、防尘。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回答问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MgCl2的质量/g 30 40 50 60
水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已知:20℃时,MgCl2的溶解度约为55g)。
(1)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的是(填序号)______;
(2)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______。
三、推断题
2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流程简图和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已知:①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
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2)结合图2分析,图1反应1中NaHCO3作为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从图2中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
(3)图1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 (填离子符号), 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4)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C,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
22.A、B、C、D和甲、乙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物质间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气体氧化物,与溶液甲和溶液乙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取溶液D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D中溶质为______(写化学式);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向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所得沉淀质量等于原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则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四、实验题
23.下图是小梅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1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烧杯和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___________。
(3)配制时应选择___________mL(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
(5)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12%(填>或<或=)。
24.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①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实验室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量取水_______mL。
②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③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铁锈,过氧化氢就会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反应结束后将铁锈取出还可重复使用且质量不变。小雯同学将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②铁锈是该反应的_______剂,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为保证收集到纯净的氧气,该实验制取氧气时所用到的装置应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该方法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优点是_______。(答一条)
③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实验室欲制取氨气,可选上图装置中的_______作发生装置_______作收集装置。
五、计算题
25.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Zn-65)
(1)最多可溶解的锌的质量为多少?
(2)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多少?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6.为测定实验室某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相符,小雷利用其与大理石反应(其中杂质不参与反应)做了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盐酸样品 大理石 剩余固体(含大理石)+液体
53.0 6.0 56.8
(1)实验中共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通过计算,判断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符_____(需要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D 6.D 7.D 8.B 9.B 10.A 11.C 12.C 13.D 14.B 15.C 16.(1)吸附(2)①③(3) = 蒸发结晶
17.(1)B﹥A=C
(2)60℃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1:2:3
(4)33%或 33.3%或 33.33%
(5)B>C>A
18.(1)30g(2)降温结晶(3)甲(4)BD
19.(1)A(2)C
20.(1)③(2)23.1%(3)④
21. 过滤 此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 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Na+、NH4+ CO2 温度高于60℃时,碳酸氢钠开始分解
22. CO2 NaOH、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53%
23.(1)玻璃棒
(2)图②中氯化钠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3)100
(4)(4)(2)(1)(5)(3)
(5)>
24.(1) 142.5 CBDEA C
(2) 酒精灯 铁架台 催化 分解反应 BC 简便易操作 A D
25.(1)解:设最多可溶解的锌的质量为x
x=6.5g
答:最多可溶解的锌的质量为6.5g
(2)解:设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y
y=0.2g
答: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3)解:设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z
z=16.1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1%
26.(1)2.2
(2)解:盐酸中含有的溶质的质量为x
盐酸中含有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符。
答: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