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身世浮沉雨打萍——《十五从军征》和《过零丁洋》诗歌整合 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对比阅读)身世浮沉雨打萍——《十五从军征》和《过零丁洋》诗歌整合 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0 23:08:43

文档简介

“身世浮沉雨打萍”
《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诗歌整合
教学目标:
1.对比读,辨异同;
2.朗颂读,明诗意;
3.品意象,析情感。
教学方法:对比读、朗读、研读、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两首战争诗,战争中受伤害最大永远是百姓!如《石壕吏》中的老妇一家,《月夜忆舍弟》中的杜甫兄弟分离等。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也是关于战争的两首诗歌《十五从军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歌,同为战争诗歌,又有何不同呢?
二、读诗歌
(一)读异同
1. 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形式、内容、作者、押韵等角度进行比较。)
①形式不同:前者为乐府诗,起源于汉代;后者是律诗,起源于唐朝。
②作者不同:《十五从军征》没有作者,《过零丁洋》作者明确文天祥。
③内容不同:前者描写的是战争归来的凄凉,后者是战争不投降时铁骨铮铮的誓言。
④韵脚不同:前者押韵i,后者韵脚ing。
相同点:都是写战争,两位作者都生活在乱世,他们写的都是大景,大事,大情怀。
(二)读韵脚
诗歌是声音的艺术,下面我们就用声音来传达这种艺术,请大家用横线画出两首诗的韵脚。
师:第一首诗押i韵,第二首诗押ing韵,请大家一起发这两个韵,注意自己气息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i气息往外送,ing气息从鼻腔里出来,两者的气息都很低沉。表明诗歌内容可能是悲痛、痛苦的。
屏显: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白登之战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汉平诸吕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下邑之战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
明确: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师:大家再来读韵脚,你发现什么?
明确:多为一声二声,平声,更利于表现情感的悲痛。
三、说诗意
1.这两首诗歌哪首诗歌对战争的情感更细腻一些?《十五从军征》
下面我们班就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女生组说说古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的诗意,男生组讲讲南宋“真的勇士”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意。
2.《十五从军征》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3.《过零丁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四、品意象
知道诗歌的大意之后,我们接下来看诗歌的意象,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象就是物,这个物在诗歌里被作者赋予特定意义的,叫意象。下面请大家分别圈画出这两首诗中的意象。
屏显
《十五从军征》
意象选取之妙:道、松柏、冢;
兔、雉;中庭、井上
《过零丁洋》
干戈、山河、风、絮,雨、萍;
惶恐滩,零丁洋、汗青。
(一)
1.我们先来品一品第一首诗中的意象,都表达作者什么情绪?
明确:道——是希望
松柏、冢——希望落空
兔、狗、雉、梁、中庭、旅谷,井上、旅葵、羹饭——是彻底绝望
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哀伤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少小离家老大回”,直言战争之久,九死一生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但家中亲人俱已去世,只剩荒凉废墟的院子,连饭食都不知与谁分享。
2.作者这种惨烈的遭遇是什么造成的?
明确:战争,
战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的控诉与不满。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3.同学们,如果用《过零丁洋》的一个词来形容《十五从军征》主人公最后的处境,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文天祥又为何零丁?——战争失败,被俘。
参加战争干什么?——保家卫国。
只是在参加战争时保家卫国了吗?哪里还体现他的报效国家?——年轻时科举入仕报效国家;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屈被俘后拒不投降。
不投降的结果是什么?——死亡。
他不怕死吗?——怕!“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语双关,惶恐不仅是地名,更是内心的惶恐。比起个人自身的死亡,更害怕的是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
我把我讲给你听——
我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人
我努力读书,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状元
我斥责权相贾似道两遭贬官,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元军南下攻宋时,我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助兵勤王
1277年我进兵江西,后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后于五坡岭我被俘,押至元大都,囚三年,威逼利诱,我仍誓死不屈
1283年1月9日我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元朝招安文天祥的资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宋史·文天祥传》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你从尾联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将体会补全在下面的语句中。
历史汗青里,有 ,那里是文天祥心中崇高的气节。
明确:忠贞为国,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崇高的民族气节!(学生感悟,围绕着民族气节回答即可)
5.。同学们,不管是《十五从军征》的主人公还是文天祥,最后的命运都是零丁,他们有着安居乐业、富国强民的愿望,可惜他们的生命中都没有迎来盛世的安宁,只能被时代的洪流挟裹。如果俩主人公的处境比作《过零丁洋》里的一个意象,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浮萍。
他们的身世命运就像浮萍一样,半点不由自己掌握,随着时代的沉浮而沉浮。时代兴旺,他们便安居乐业,时代动荡,他们便一生动荡。
小结:
是九死一生归来的,幸存
是舍生取义被俘后的,牺牲
战争带来的苦难,是人民的痛苦
若是正义之战,忠贞为国,视死如归!(共27张PPT)
身世浮沉雨打萍
——《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诗词整合
教学目标
1.对比读,辨异同;
2.朗颂读,明诗意;
3.品意象,析情感。
这是两首战争诗,战争中受伤害最大永远是百姓!如《石壕吏》中的老妇一家,《月夜忆舍弟》中的杜甫兄弟分离等。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也是关于战争的两首诗歌《十五从军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歌,同为战争诗歌,又有何不同呢?
读诗歌

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形式、内容、作者、押韵等角度进行比较)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形式不同:前者为乐府诗,起源于汉代;后者是律诗,起源于唐朝。
②作者不同:《十五从军征》没有作者,《过零丁洋》作者明确文天祥。
③内容不同:前者描写的是战争归来的凄凉,后者是战争不投降时铁骨铮铮的誓言。
④韵脚不同:前者押韵i,后者韵脚ing。


同:都是写战争,两位作者都生活在乱世,他们写的都是大景,大事,大情怀。
画出两首诗的韵脚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韵脚i、ing”,两者的气息都很低沉,平声 。表明诗歌内容可能是悲痛、痛苦的。
战争年代表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白登之战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汉平诸吕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下邑之战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上郡之战
…………
宁为太平犬
不做乱世人
说诗意

女生组讲古乐府诗歌的诗意
男生组讲南宋“勇士” 的诗意
十五从军征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过零丁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品意象

意象选取之妙:
乡里人、松柏、冢;兔、雉;旅谷、旅葵。

希望
是失望

彻底绝望
荒凉景象
以哀景写哀情
战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的控诉与不满。控诉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白描手法
同学们,如果用《过零丁洋》的一个词来形容《十五从军征》主人公最后的处境,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零丁——孤苦无依
文天祥又为何零丁?
意象选取之妙:
干戈、山河、飘絮,萍
惶恐滩,零丁洋
围绕战争结果
国破家亡,人零丁
暴击四连问
文天祥参加战争干什么?
哪里还体现他的报效国家?
——年轻时科举入仕报效国家
——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屈被俘后拒不投降。
不投降的结果是什么?
——保家卫国
——死亡。
文天祥真的不怕死吗?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一语双关
惶恐不仅是地名,更是内心的惶恐
但,比起个人的危亡,我更怕不能挽救国家危亡!
我把我讲给你听——
我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人
我努力读书,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状元
我斥责权相贾似道两遭贬官,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元军南下攻宋时,我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助兵勤王
1277年我进兵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于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元朝威逼利诱,我仍誓死不屈
1283年1月9日我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元朝招安文天祥: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宋史 文天祥传》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你从尾联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将体会补全在下面的语句中。
历史汗青里,有 ,那里是文天祥心中崇高的气节。
忠贞为国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
品意象
如果俩主人公的处境比作《过零丁洋》里的一个意象,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浮 萍
品意象
浮 萍
他们的身世命运就像浮萍一样,半点不由自己掌握,随着时代的沉浮而沉浮。时代兴旺,他们便安居乐业,时代动荡,他们便一生动荡。
小结
是九死一生归来的,幸存;
是舍生取义被俘后的,牺牲。
战争带来的苦难,是人民的痛苦;
若是正义之战,忠贞为国,视死如归!
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