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郭沫若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诗歌,犹如徜徉于多姿多彩的画卷,也犹如谛听了娓娓动人的佳曲;从今天起,我们走入第五单元,来探索在舞台上表演的一门艺术——戏剧。
二、文学常识。
剧本: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2、屈原简介+屈原的故事。(视频展示+做笔记)
屈原——芈mi姓,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估计有很多童靴会脑补屈原和芈月的关系,但松哥只想说,童靴们乃们想多了!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纯属为勾起你的遐想而已(哈哈~),因为今天不聊八卦,只谈屈原。)(含义是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正则)
屈原的故事。(视频展示+做笔记)
3、知人论世。
①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②背景链接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三、初读感知。
1、课文链接。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2、剧本内容。
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文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迸射出光明了吗”)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炸裂呀”到结尾)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品读探究。
戏剧冲突:
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靳尚和郑詹尹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明确:戏剧冲突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发展到高潮的。对话内容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屈原的独白。一方是邪恶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达到了剧情的高潮部分。
戏剧冲突作用:
剧本独白: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此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屈原的内心独白。
第二部分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痛斥了哪些神鬼偶像?那些事物仅仅是代表了事物本身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事物加以分析。
明确:屈原呼唤了风、雷、电、光明。
屈原痛斥了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土偶木梗。
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剧中角色 象征意义 整体寓意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展现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斗争,借古讽今
土偶木梗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知识链接——象征手象征手法: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 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由“象征物”和“象征义”两部分构成。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你觉得文中提到的哪些事物还具有象征意义呢?
剧中角色 象征意义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抒情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剧本独白可以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感受到屈原的形象。
3、剧本语言
剧本语言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示例: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表达出了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知识链接——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运用呼告,表感叹,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比拟呼告 :就是将物拟作人,然后直接与它说话,即人直接与事物说话。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排比、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舞台说明: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结+视频:《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我写我秀】
前文提到屈原不喝酒,但靳尚要求郑詹尹用毒酒来谋害屈原,请你发挥想象,编写剧本,演出郑詹尹劝屈原饮毒酒的过程。
示例:
(郑詹尹左手提灯,右手拿一杯酒,由左侧之门入场。)
郑詹尹:三闾大夫,你又在做诗了吗?我看你好像朗诵了好长的一首诗。怕是口渴了吧。我给你备了一杯甜酒来,请你润润喉吧。
屈 原:多谢,我手脚被铐,不便饮酒。
郑詹尹:我看你的喉嗓一定渴得很厉害的,这酒我捧着让你喝。
屈 原:谢谢你,我现在口不渴。我本来也不喜欢喝酒。我口渴了,一定领你的盛情。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就不打扰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