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叶城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叶城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1 09: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叶城县第八中学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学科)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梭伦当选为执政官的主要条件是
A.萨拉米斯岛之战的胜利树立了崇高威望 B.“疯诗人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D.梭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
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 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 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3.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4.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
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国力落后 B.实现统一 C.地方割据 D.民族关系
6.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7.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8.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
A.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B.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 D.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9.某学者评价近代的一场运动:“(该运动)就是要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该运动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0.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
⑤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
11.18世纪末关于埃及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马木路克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重掌政权
②国内军阀割据,连年战乱
③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④西方列强对埃及进行侵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2.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雇佣劳动力
③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④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列战争中有俄国参与且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 B.八国侵华 C.一战 D.十月革命
14.19世纪中叶,制约俄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农奴制统治 B.生产技术落后 C.沙皇专制统治 D.文化教育落后
15.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国门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
①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②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③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改革和革命 评价
甲.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乙.德意志统一 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
丙.中国戊戌变法 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
丁.俄国农奴制改革 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
A.甲 B.乙 C.丙 D.丁
18.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有人说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保守的变革,这体现在
①其理论宣传借助儒家思想 ②维新派只寄希望于光绪皇帝
③变法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改革教育,设立大中小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请回答: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视角,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
22.题(13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迁都洛邑,修建孔庙祭孔”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请回答: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3.题(1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4.题(21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
(2)我们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应得到什么认识?(13分)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D 6.C 7.C 8.A 9.C 10.C
11.B 12.B 13.A 14.A 15.C 16.D 17.A 18.A 19.A 20.A
21.影响:围绕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回答
【详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根据材料“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可知,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22.①推动了民族融合;②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④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对于鲜卑族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23.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二战后,日本改革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以从明治维新保留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4.原因:遭到守旧官僚的抵制;慈禧太后把持实权阻挠变法;皇帝没有实权;布新有余、除旧不够。
【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遭到守旧官僚的抵制,慈禧太后把持实权阻挠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戊戌变法布新有余、除旧不够。
第23页 共36页 ◎ 第24页 共36页
第35页 共36页 ◎ 第36页 共3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