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 秋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7 20:48:5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马致远作者生平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且听风吟阁 2.配乐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品味探究苑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根据词作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心中来,肝肠寸断。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小结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
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往
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
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
中吧!迁移拓展苑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孟浩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望乡--满文军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 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 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哟 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 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 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 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 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给你我的喜与悲不止为那山与水 分不清是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 穿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 何故此时别离与拥有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2.课外搜集思乡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