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8 土地的誓言
端 木 蕻 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采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表达出“我”对土地深深的爱恋之情。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3.赏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定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5.怎样理解“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合作探究
探究写景、结构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采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春景
秋景
}
东北大地的美丽,富饶
沉重的感觉,悲愤的心绪。
埋葬: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述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述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理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写法探究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暖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情感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拓展延伸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寄语
如此美丽的家园突然遭到了侵略和践踏,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忘记“九一八”事变。
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
已为世界所瞩目。今昔对比,
我们倍感振奋,所以,每一
个中国人都要珍惜今天来之
不易的幸福生活,都要为祖
国的强大而不懈努力!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答案】 C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B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项既有比喻,又有拟人,E项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A.句中“她”指的是土地,隐含将土地当作“母亲”的意思。
B.这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抒情。
C.这句话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了。
D.“我答应过她”是指“她”曾经请求过“我”。
D
【解析】“她”并没有请求过“我”。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连贯。从“爬”字可以看出月光的“流淌”一定不是迅速。因此可以排除B和D,最后一句为联想,把月亮和积雪融为一体了,所以肯定是 “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作业布置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思念故乡
色彩斑斓
美丽丰饶
挚痛的热爱
深情的赞美和怀念
发出誓言
为故乡而战斗牺牲
暗含忧伤和愤怒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采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本文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精彩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表达出“我”对土地深深的爱恋之情。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3.赏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定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5.怎样理解“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明确: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明确: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写景、结构、主旨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压抑之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铮铮誓言。
(二)探究写法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四、拓展延伸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五、教师寄语
如此美丽的家园突然遭到了侵略和践踏,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忘记“九一八”事变。
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已为世界所瞩目。今昔对比,我们倍感振奋,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都要为祖国的强大而不懈努力!
六、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B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项既有比喻,又有拟人,E项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A.句中“她”指的是土地,隐含将土地当作“母亲”的意思。
B.这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抒情。
C.这句话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了。
D.“我答应过她”是指“她”曾经请求过“我”。
【解析】“她”并没有请求过“我”。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连贯。从“爬”字可以看出月光的“流淌”一定不是迅速。因此可以排除B和D,最后一句为联想,把月亮和积雪融为一体了,所以肯定是 “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七、作业布置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土地的誓言》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文学常识填空。(4分)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碾压(niǎn) 胸膛 蚱蜢(zhà) 阑语 B.誓言(shì) 高梁 丰饶(ráo) 土壤
C.污秽(suì) 耻辱 缠绕(chán) 默锲 D.怪诞(dàn) 禾稻 埋葬(mái) 纯粹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4.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21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4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3分)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3分)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4分)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6.仿写句子。(3分)
当________的时候,当________的时候,或者当________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乡村的泥土(14分)
(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 (3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4.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 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4分)
5.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分)
参考答案
一、
1.《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 端木蕻良 曹汉文 现代
2.D (解析:A.“阑”应写作“谰”;B.“梁”应写作“粱”;C.“秽”应读作“huì”,“锲”应写作“契”。)
3.C
4.(1)比喻 (2)拟人 (3)比喻、排比 (4)反复
二、(一)
1.①炽痛 ②泛滥 ③斑斓 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二)
1.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2.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3.“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4.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土地培育、送走了庄稼,完成了历史使命,感到欣慰与满足。
5.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法指导】
1.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赏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5.怎样理解“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写景、结构、主旨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构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是一篇_______散文。作者用_________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铮铮誓言。
(二)探究写法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拓展延伸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A.句中“她”指的是土地,隐含将土地当作“母亲”的意思。
B.这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抒情。
C.这句话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了。
D.“我答应过她”是指“她”曾经请求过“我”。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五、作业布置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课后导练】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驹,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发出的誓言。
4.读了这些文字,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写出三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法指导】
1.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表达出“我”对土地深深的爱恋之情。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3.赏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定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5.怎样理解“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明确: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明确: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写景、结构、主旨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给答案)
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压抑之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铮铮誓言。
(二)探究写法(给答案)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四、拓展延伸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B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项既有比喻,又有拟人,E项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2.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A.句中“她”指的是土地,隐含将土地当作“母亲”的意思。
B.这句话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抒情。
C.这句话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了。
D.“我答应过她”是指“她”曾经请求过“我”。
【解析】“她”并没有请求过“我”。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连贯。从“爬”字可以看出月光的“流淌”一定不是迅速。因此可以排除B和D,最后一句为联想,把月亮和积雪融为一体了,所以肯定是 “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七、作业布置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课后导练】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驹,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发出的誓言。
4.读了这些文字,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写出三点。
答案:
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唤我回去。
“无时无刻不”,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双重否定起到肯定的作用。这样的短语在句子里有强调和加深语气的作用,能够更深刻的表达“我” 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每时每刻都”,也是时时刻刻的意思,语气和情感表达程度不及“无时无刻不”双重否定浓厚。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能充分展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强调“我”与东北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便于更直接的抒发作者的感情同时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4.珍爱生命,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远离灾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铭记祖国遭遇,捍卫祖国母亲,不让历史重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领土是多名富饶,多么神圣,要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那刚强不屈的精神;捏紧手中的坚强,不放过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都是母亲的一部分。(三点意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