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12: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开学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大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娆(ráo) 亵渎(xiè) 箴言(jiān) 矫揉造作(jiǎo)
B.娉婷(pīng) 恪守(kè) 谷穗(suì) 彬彬有礼(bīng)
C.宽宥(yòu) 游弋(yì) 瞥见(piě) 自惭形秽(suì)
D.忧戚(qī) 珐琅(fà) 旁骛(wù) 自吹自擂(léi)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汉字(4分)
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shì( )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áo( )游星辰;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受灾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shǐ( )志强军、保家卫国……无数平凡英雄拼bó( )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
B.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警示我们:只有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药品甚至有害药品登堂入室。
C.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春天的观音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观音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3分)
A.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能否做出突出的成绩。
C.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报名者大多数是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主。
D.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5.请运用下列示例中任意一种写景方法,从所给描写对象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50字左右),句式不限。(4分)
示例一: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动静结合)
示例二: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多角度描写)
描写对象:露珠 梅花 夕阳
我选:
写话:
6.名著阅读(6分)
学校开展《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对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书记录了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B.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下令把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宣传品。
C.“红色窑工”徐海东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人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绅士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D.“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3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点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作者斯诺见到的“他”是谁?斯诺在一刹那间对“他”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在《红星照耀中国》全书中,斯诺还对“他”进行过其他评价,请你说说斯诺对“他”的其他两个印象。
7.综合性学习(8分)
今年教育的重磅话题是“双减”,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此尤为关注。某中学九(1)班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焦点音】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划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2分)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践行“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营造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健康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这是今后一个很长时期艰巨的改革任务。
上句:践行双减营造育人格局
下句:
(2)【策划室】沐浴着“五育并举”的春风,响应着“双减”的号召,积极探索作业有效设计,以“2022,冬奥会有我”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如果让你负责栏目策划,请写出你的栏目?(3分)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3)【信息站】聚焦“双减”凝聚共识。请综合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3分)
【材料一】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此外,长时间参加在线辅导班课程,也使孩子的视力直线下降,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018年我国青少年儿童整体近视率为53.6%,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36.0%,初中生为76%,高中生为81.0%。
【材料二】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
我的结论:
二、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阅读(25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8.(1)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4)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7)深秋时节,人们常感叹银杏叶的生命周期之短,你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 , ”劝他。
(8)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使我懂得了中国当代新青年不仅要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还要有“ , ”的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从《行路难(其一)》《观沧海》两首诗中任选恰当的一句作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完成9-12题(15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蹴尔而与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
12.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后面13-17习题。(22分)
饹馇刘
宋向阳
①水城的柳条巷里有一家老作坊,青瓦,灰墙,方格窗,经过几次修葺,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样式。门口斜插着一面黄旗,上边写着三个红字:饹馇刘。
②刘福生经营着这家饹馇作坊,独生女儿香秀随丈夫去了南方,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白天,刘福生用石磨碾绿豆面,然后加水过箩去渣,再除毛浆;半夜,他又早早起来,用姜黄汁活面,搅成糊状,在锅上摊饹馇。
③水城里有好多家摊饹馇的,星罗棋布在各个角落。众人却说,即便把饹馇刘的黄旗摘了,照样能闻着饹馇味儿找到他的作坊。
④巷里有个鞋匠叫王十三,日子过得不赖,常常在刘福生家买饹馇吃。谁知,王十三家里突然着了大火,穷的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再也没有光顾刘福生的作坊,即使在门口路过,他也是佝偻着腰,捂着鼻子匆匆而去。
⑤偏偏遇上天灾,王十三瘦成了皮包骨。媳妇见他快不中了,便四下借钱为他准备后事。
⑥凉炕上,王十三紧闭双眼,仿佛真魂就要出窍。家人围在一旁,正哭天抹泪。这时,面色枯黄的刘福生端着一大碗饹馇汤,步履瞒珊地来到了面前。王十三的鼻尖动了动,猛地睁开双眼喊道:饹馇刘! 饹馇刘!吃过这碗饹馇汤,王十三的脸色居然缓了上来。 王十三媳妇翻箱子倒柜找了几枚零钱,双手颤巍巍地捧给刘福生。他却摇摇头说:十三是我的老客户,没少照顾我。说完,笑呵呵地走了。
⑦一连数日,刘福生都给王家送饹馇汤来,分文不取。不久,王十三又在巷里摆起了鞋摊。
⑧不知何时,水城里开了一家大饭店,用刘福生的饹馇做了一道招牌菜,每天来客爆满。饭店老板找到刘福生,让他把饹馇独卖他一家。刘福生说:这可不行。老板说:只要你不给别人,价钱我给你翻翻。刘福生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水城的大街小巷都有我的衣食父母,我不能只钻钱眼,把心挤没了。老板在他家坐了一天冷板凳,脸都快绿了。刘福生却在隔壁不紧不慢地磨着绿豆,嘴里还哼着评戏段子。终于,老板拍拍屁股站起身,冲刘福生敲了翘大拇指,走了。
⑨水城有一座火车站,有人在那里卖起了饹馇。这天,一个老头倒背着手,在饹馇摊前来回转悠。摊主冲他笑道:大爷,我这可是正宗的饹馇刘,保您不上当。 老头笑了笑,说:好啊,你的东西我都要了。
⑩摊主高兴极了,赶紧用报纸包装饹馇。老头突然吼道:搁着!摊主顿时愣住,说:大爷,我这是饹馇呀。老头啪地拍了一下案子,说:我让你别动,搁着。他嗖地抖开报纸,指着那一摞饹馇说:你瞪大眼睛看看,这饹馇刚折上就撕开了,分明是白面掺多了。摊主慌了神,道:你别瞎说呀。老头哼了一声,抓起一块饹馇说:你这饹馇看着亮黄,其实是掺了色素,才闻不到姜黄和豆香味。
摊主道:你咋啥都明白?
老头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就是刘福生。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怒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
数年后,刘福生因病去世。出殡那天,柳条巷内外人山人海。很多吃过他饹馇的人,都系着白布来为他送行。刘福生的女儿香秀被人架着,简直哭成了一滩泥。大伙纷纷感叹:饹馇刘的黄旗再也竖不起来了。
一天凌晨,饹馇刘的作坊里突然亮起了灯。姜黄和豆香的味道从门缝和方格窗里钻出来,向四下弥漫。人们惊喜地涌过来,还排起了队。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饹馇刘”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5.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怒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姜黄和豆香的味道从门缝和方格窗里钻出来,向四下弥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6.请分析选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请说说你对结尾“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一句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后面18-21题(18分)
【材料一】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意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摘编自方塘《“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人民日报》2021年7月30日)
【材料二】
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需要“过程管理”,也需要从源头控制。不论是尊重学校差异性和主体性,进行多元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等教育评价改革,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知识学习与品德品行品质塑造的有机结合,抑或加强老师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动态调节学生每天家庭作业的总量,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课后家庭作业不仅需要精挑细选,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生一策”。
激烈的竞争和教育内卷化,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也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赤子之心,过早地学会了功利和算计。在“流动的恐惧”的驱动下,一些家长患上了“学业焦虑症”,唯恐孩子落后别人,身不由己又欲罢不能地参与各式各样的“鸡娃”。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们的需求,在作业难度、学习进程等方面进行揠苗助长的“超前学习”;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你超前我更超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杨朝清《“双减”有利于激发教师活力》,东方网2021年7月28日)
【材料三】
坦率地说,“双减”政策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担当与作为。此消彼长,学校办好了,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就少了。“校内增质”可以影响“校外减负”。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也必然导致“校内减负”与“校外增负”。广大中小学应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珍惜“双减”政策为学校发展创造的机遇,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法依规科学制定课后延时服务和寒暑假托管服务的方案,配足配齐配好师资,缜密做好服务安排,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既指导学生温习功课完成作业,又将进行差异化补习辅导与答疑解惑,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等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活跃学生身心,同时圆满解决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要严防“歪嘴和尚念歪经”,坚决杜绝将课后和假期托管服务又办成课后文化补习班,又加重学生校内文化学习负担等不当行为。切实确保“双减”精神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摘编自李昌林《学校应主动承担“双减”责任》,荆州新闻网2021年7月29日)
18.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意见》主要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B.从源头控制学生的学业负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布置课后家庭作业。
C.激烈的竞争和教育内卷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有害。
D.此消彼长,学校的担当与作为完全决定了“双减”政策的落实效果。
19.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20.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双减”。(5分)
21.材料二提到了家长的“学业焦虑症”,请你对这样的家长说几句话,劝说其不能身不由己又欲罢不能地参与各式各样的“鸡娃”。(5分)
四、作文(55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要求:①按照要求写作②字数600以上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思想健康,语言规范。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都携带了一些个人物品进入太空,有笔墨纸砚、家人照片、乐器等,还有亲人送的神秘礼物,要在太空生活中解密……如果你是他们携带的礼物之一,你会有怎样的经历?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以“我的太空之旅”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某次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放弃丰裕的物质生活,毅然选择回国效力,是邓稼先的选择;面对疯狂驶来的大巴车,奋力推开学生,被车轮无情碾压而失去双腿,是最美教师张丽莉的选择……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要求:
(1)以“ 的选择”为题。(2)补充题目空缺部分再作文。试卷第页,共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