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评一致性
情境化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儒林外史》的代表名篇,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单元人文要素: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语文要素:熟练运用小说要素分析方法,来分析鉴赏小说; 抓住小说主线,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性格形成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艺术特点。《范进中举》一文的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欣赏语言风格和特点。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对小说的情节、人物有一定的概括欣赏能力。本册中刚刚学过了第四单元小说单元,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本单元作品有大致的印象。(已知)但是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很生疏,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古代白话的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未知)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提升点)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梳理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人物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深入感知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默读课文,按要求理清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
优秀 能够准确地从生活、地位两个方面分析范进当时的想法或生活状态,并能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定位与分析。
良好 能够大致地从生活、地位两个方面分析范进当时的想法或生活状态,并能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合格 基本能够从生活、地位两个方面分析范进当时的想法或生活状态,并能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形象进行一处分析。
针对目标二:
精读第5自然段,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
优秀 通过对比,能够准确找出对于范进的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并对范进人物形象进行准确分析。
良好 通过对比,能够大致找出对于范进的动作、语言或外貌的描写,并对范进人物形象进行大致分析。
合格 通过对比,能够基本找出对于范进的动作、语言或外貌的描写,并对范进人物形象进行一处分析。
针对目标三:
1.对胡屠户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体会对比手法。
2.谈谈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感知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
优秀 通过对胡屠户的经典情节的描写,能够准确分析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对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在社交平台上,能够发表自己的独到观点。
良好 通过对胡屠户的经典情节的描写,能够基本分析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对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有自己的见解。在社交平台上,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合格 通过对胡屠户的经典情节的描写,能够大致分析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对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有自己见解。在社交平台上,能够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科举制度时代的故事。在当时盛传着两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正是因为如此,主人公范进从 20岁开始应考,直到 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竟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范进中举的故事!
(二)范进中举后
1.假如古代有网络,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范进的人物形象。针对范进中举一事,替他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此时的想法?谁会在下面为范进点赞呢?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得到印证?如何评价此时的范进?
预设:
生活上——乡邻们:拿鸡蛋,拿白酒,背米,捉鸡,搬桌拿凳;
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银赠房。
地位上——乡邻们:范老爷;
胡屠户:文曲星,贤婿老爷;
张乡绅:称兄道弟
这时的范进变得虚伪、圆滑世故。
(三)范进中举前
1.范进中举前,他会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怎样的生活状态?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
生活上——住在茅草棚,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
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地位上——胡屠户 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啐”他吐沫。
众乡邻 不理不睬
2.进一步思考,他会不会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发表在社交平台?请结合主题丛书《<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深入分析。
吴敬梓正面写的是胡屠户对范进的蔑视,侧面暗示的是范进对这种精神上的侮辱、损害已经习惯了。对于人格和自尊被糟蹋,没有什么感觉,完全麻木了。
——孙绍振《<范进中举>的双重喜剧性》
那时的范进——麻木、自卑、怯懦 热衷科举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或想法,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建立整体印象,对范进有一定的认知评价;提升学生默读与跳读,理解与融通,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四)范进中举时
乡邻中有人看到了范进中举时发疯的场景,他这样描述:
范进一看报帖上的内容,说道:"我中了!"说着,跌倒不省人事了。老太太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道:"我中了!"然后,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对比课文内容,找出不同,进行分析。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预设:
⑴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通过动作描写,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始终,极富变化,惊喜—→狂喜—→疯喜。
⑵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他的狼狈不堪。
⑶噫!好了!我中了! 噫!好!我中了!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几十年的科考终于熬出来了。
教师追问:①范进中举发疯后反复描写他发疯状态的词是“拍着笑着”“好了,中了”——什么好了?提示:可以从吃、住、用、社会地位等方面思考。
明确:
家庭地位提高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及心理变化
邻里关系改善了——中举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热闹
社会地位尊贵了——张乡绅送来了银子和房子
物质生活丰富了——从此不缺银子
②出现了两次,我们应该如何朗读?
结合动作,读出惊讶、惊喜。
小结:中举有这么多的“好处”,一个“好”字,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百相。“噫!好!我中了!”从此再也不会被丈人任意辱骂了,再也不会缺吃少穿了,从此就有尊严了,有银子也有房子,还会有奴仆、有丫鬟,有人伺侯,有人巴结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将有了,这么多的好,让他不敢相信,于是疯了。这里既有范进的惊喜,更有作者的叹息。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给了当时的读书人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挤压,让太多的范进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设计意图:
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确定人物的描写方法,并进行鉴赏与评价,将朗诵融入情境之中,暗含了对人物性格的揣摩和感悟。
(五)“范进中举”的背后
1.除了对范进的人物描写,还对那个人物的描写细致传神?试着对以下句子进行分析。
⑴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⑵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用“攥”“舒”“缩”“揣”四字,写出了胡屠户的见钱眼开和虚伪做作。)
小结:纵观范进中举前后,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一个前倨后恭的胡屠户的形象。
设计意图:
围绕胡屠户这一典型人物,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对比。
2.假如范进这次没有考上,他会怎么办?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预设:
⑴他还会继续考。因为他没有生活的本领,他只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⑵提示:喜剧——用对比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
悲剧——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表面上,范进多年努力,梦想成真,皆大欢喜。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一个可怜、可叹甚至可悲的范进。吴敬梓老先生借范进写儒林,儒林人和范进一样沿着科举考试的梯子苦苦攀爬,大量考不中的只能忍辱偷生,一旦爬上了,就敛取豪夺。无论爬上爬不上,对民族和国家,都是一个悲剧。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刻理解主题,理解和把握小说的意义。
3.本文借范进一人之“喜”,讽社会科举之悲。结合主题阅读丛书何其芳的《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的内容,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感慨,发表在社交平台上?
预设:时代发展到今天,尽管我们也有许多的烦恼,毕竟比起范进那个时代的人,我们除了考试还有很多的出路,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而骄傲。
【作业布置】
聚焦典型情节和典型人物,完成剧本的改编。选取四个情节,形成四幕剧。四个小组分工领取任务,每组完成一幕剧的改编。可参照主题阅读丛书九年级上册3《洞明世事》P143《<范进中举>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