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17: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归类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轻声词、儿化词,理解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及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3.揣摩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体会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及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联想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体味简洁俗白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播放音乐,民俗图片师:听着欢快的音乐,欣赏着喜庆的画面,我们仿佛嗅到了浓郁年味。回想一下,你在过春节都有哪些热闹好玩的习俗活动?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师:鞭炮声不绝就够热闹生2:春节要贴对联、大扫除
师:忙碌的热闹生3: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团圆的热闹生4:除夕那天我们全家在一起守岁。
师:知道为什么守岁吗?(生补充除夕守岁。传说年兽很凶猛,腊月三十跑出来伤人,而它却很怕火、怕红色、也怕响声,所以人们怕年兽出来伤人就整晚不睡,并且家家户户都生起一堆火,还放鞭炮打锣鼓。)
师:你不但除夕夜守岁,还对它的来历了如指掌,了不起。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导入揭题: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老北京去看看,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出示: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写“北”字的时候右边写的稍高一点会更好看,“节”字注意,它的最后一笔是关键,要写直。齐读课题,再读。
(二)反馈词语,品悟言韵
师: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那他笔下的老北京过节有着什么样的年味呢,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还要关注作者是怎么表现这份年味的。
师:文章都预习过了吧?老师要检查一下。这组词语谁来读一下?饺子榛子栗子 风筝规矩掺和 红火
师:有什么发现?生:都是轻声
师:轻声读起来具有浓郁的北京话特色。再读下一组,有什么发现?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生:都是儿话音
师:这是老京话的特色,老北京人儿都喜欢儿化音。把这些词语带进段落中,谁来读。课件出示文第三自然段。指生读。
师:读的真不错,像他这样把儿化音和轻声读准了,北京话的韵味就出来了。(板书:京味)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有点意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它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觉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三)初品年味,感知文意
师:通过我们课前充分的预习,谁来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最深刻的印象?生1:生2:生3:师:其实老师第一次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老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喜庆”。板书:热闹 喜庆。
(四)交流预习单,梳理文脉
师:按老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开始,(生答:腊八)到?——结束。(生答:正月十九)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写了哪些节日风俗,让你感受到这份喜庆热闹呢 同桌互相交流,在书上把相关内容找出来,完成你学习单上的表格。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师:老师找同学开火车来交流这个问题。春节从腊八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生开火车:
师:我们看这张表格,它不仅帮我们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发现了作者写作上的特点,谁发现了?生:每个时间点都很清晰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说的对,作者就是用了这样的写作顺序,(板书:以时为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同学们看,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节日习俗的介绍都是浓墨重彩,平均用力的吗?生:不是,有的详写,有的略写。
师:说得对,选材有详有略,作者在文章布局的设计上(板书:详略得当)。哪几个节日风俗写的详细,那几个写的简略?生交流
师: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春节。如果让你详写的四个节日中选最热闹、最喜庆的一天去体验一番,你最喜欢哪天?生:除夕、元宵节(预设)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走进除夕
师:那我们就先走进除夕,默读课文第七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热闹喜庆的氛围?这份热闹喜庆作者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圈画字句,读一读,写上你的体会。开始。
师:现在来分享你的读书收获。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份热闹喜庆?生1:生2:生3:生4:师:悟的真切,读的就真情啊。即便是隔了万水千山,也阻断不了人们回乡过年的脚步,除非万不得已,就算再大的风再大的雪,也必定回家团圆,只有团圆那才叫年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春节的情结啊。全班读。这句话从情结这个方面写春节的热闹,再次默读这一段,看看每个句子都是从什么方面来写这份热闹的?生:分别从香味,色彩,声音方面描写。
师:作者正是抓住色香味声,进行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板书:年味)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齐全的除夕之夜啊。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老北京这热闹除夕夜,一走进胡同,您一定会沉浸在扑鼻而来的香气中生齐读: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师:走进这四合院,这喜庆的色彩,一定会让您眼花缭乱呢;生齐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师:走上大街小巷,您这耳朵和眼睛都没法休息喽;生齐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瞧,再外边做事的人都赶回家来了;生齐读:再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师:团圆饭过后啊,这除夕的热闹劲还没过去呢;生齐读:师:这家家过除夕的热闹情境啊是尽收老舍眼底,怪不得他谈起除夕,开口便说生:除夕真热闹
(二)走进元宵节
师: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下面我们就到元宵节那天去体验一番。认真默读11.12段,画出让你感受到热闹喜庆的高潮再次来袭的句子。现在你就是小导演,要重新搭建这样热闹的元宵节场景,小组之间讨论,需要做哪些准备,并说说理由。生讨论。
师:现在,就请小导演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吧?生1:生2:生3: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生1:生2:生3:
师:我们的场景里有了数量多、形式多的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把场景布置好了,要是能配上音乐来解说就更好了。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生齐配乐朗读课文。)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师:发现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了吗?生:首尾呼应,总分总。
师:这也体现了作者段落安排上的特点。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师: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这热闹喜庆的除夕夜和元宵节就过完了。让我们带着意犹未尽的回味,再次回顾文本中,你感受到老舍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 生答略
师:就是这种通俗易懂,朴素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依然体会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这样的语言,正如老舍自己所言,课件出示,生读:“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师:这就是老舍语言的魅力。(板书:俗白)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用简洁俗白的语言,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老师给同学安排了一个有意思的练习,请请你仿照老舍的写作手法,按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的写一写你的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学生做小练笔,指生代表展示,师点评。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老舍笔下的除夕是这样喜庆热闹,那私语笔下的除夕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比较:过年的风俗有什么不同。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