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初旬、翡翠、饺子、榛子、栗子、风筝、正月、间断、掺和、逛庙会、玩意儿、杂拌儿、张灯结彩、万象更新、零七八碎儿”等词语;会正确、美观书写本课1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初旬,娴熟、张灯结彩、万象更新”等词语的意思。2.结合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和自己对春节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并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想象画面,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同学们,我们汉族最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知道老舍哪儿人吗?(板书:北京)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感受一下北京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读出不同的读法)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了解习俗
1.出示带拼音的生词,学生开火车读。
2.这篇课文的用词很有特色。归类出示字词,指导学生读好。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学生齐读前两行,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北京人说话喜欢使用儿化音,这就是北京特色。读起来感觉幽默有趣)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铺户
3.教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下。(北京的春节是“”的。)预设:喜庆、热闹。相信,通过对北京春节习俗的深入了解,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4.同学们,这篇课文中罗列了许多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预习时让同学们梳理并填写表格,拿出表格。这篇课文很长,怎样能够做到快速浏览课文,填好表格呢?快速浏览第1、2自然段,这里介绍的时间是?最有用的信息是介绍了什么习俗?(腊八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同学们看关键词句在这里。
抓关键词语,抓有用信息,是快速浏览课文,填好表格的好方法。下面在小组内,利用这种方法,交流完善一下你们所填的表格:(学生完善表格)出示表格,要求: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填表要注意简洁,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时间风俗习惯详略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详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略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略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详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详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略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详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略
5.交流小结:看填写好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看左边一栏,发现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看中间一栏发现作者写了很多风俗,春节隆重、盛大。)你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详略的?(有详有略。板书:时间顺序 有详有略)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领悟表达
1.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才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预设:除夕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2.出示研读提示: 学生从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3.除夕。(1)北京人的“除夕”又是怎么过的呢?喜欢“除夕”的同学来说说?(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表达方式:先总后分。a.学生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b.(教师在“表达特点”后面板书:先总后分)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中心句)(3)品读语句,想象画面,感受“热闹”a.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b.学生交流,谈出感受。(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生齐读第一个句子)c.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男生齐读第二个句子)d.(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点击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女生齐读第三个句子)e.(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民俗的内涵: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全班齐读第四个句子)(2)分工合作朗读这一段。老师读中心句,女生读课文,男生读总结的句子。(3)读到这儿,你又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饱含亲情、传承美德)(4)本段中,一句话一番景,一下子把除夕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感受到老舍的又一大语言风格,是什么?(板书:朴实简洁)
4.正月初一。(1)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2)引导学生感受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3)人们的活动:初一这天,男人们都出去走亲访友进行拜年,女人们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去逛庙会。
5.元宵节(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观花灯吃元宵)(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花灯的?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性。同样是表达“都”的意思,却用了不同的词语。从而进一步体会出灯的数量多、种类多。(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课件出示这句话:句中的哪个字告诉了我们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一个?元宵节是第几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匠心独运。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字,却有着奇妙的效果,可见作者的语言是( 平中见奇 )(4)写元宵节这个部分详写了观花灯,还略写了什么?(5)出示“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和“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喜悦心情,对春节的喜爱。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一个小小的语气词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老舍的语言是平中见奇。(6)出示曹禺的话。著名作家曹禺曾经这样评价老舍先生的语言: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7)写元宵节这个部分详写了观花灯,略写了吃元宵,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出示改动后的段落:“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地日子。”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详写花灯能突出元宵节的风俗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8)回到整篇。同学们看整篇课文也是有详有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突出最盛大、最隆重、最有代表性的习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节所蕴含着的节日文化,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还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真可谓收获颇丰。
【学生课外学习活动】1.学习“阅读链接”。了解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2.继续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