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2.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入感悟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活动
(一)复习导入:
1. 十六年的时间足以冲淡一切,但是有些记忆确是愈久弥新。在作者李星华的脑海中,那段十六年前尘封的往事依旧是那么清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哪些事情?(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概括的很全面,请你说说李大钊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是的,还有,请你,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李大钊先生的高贵品质。(板书:高贵品质)
4.那么,作为女儿的李星华又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呢?接下来,请大家——
(二)提炼学法
1.出示学习
任务 1 快速浏览课文第 2-7自然段,抓住文中细节,思考:你是如何感悟李大钊的人物品质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在旁边做好批注,小组内交流。
评价标准: 准确找出细节描写。 深刻感悟人物品质.
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有哪位同学关注了这一段,(课件出示)请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请大家来评价。
点拨指导教师领学:“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师:你抓的关键词句很准确,这些都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语言)(板书:言)
(2)师:是的,通过语言描写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生说)
(3)师:请你对他的回答做出评价。(生评,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
(4)师:你的评价也很到位,生动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李大钊的忠于革命,大家在汇报时,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谈体会。
(5)师:情况危急,李大钊却毅然决然的选择留下,这是怎样坚决的语气?请你来读。(生读)
(6)师: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生评)评价标准: 正确流利。 读出李大钊的坚定不屈。
(7)师:是啊,这就是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啊,请你也来读一读。(生读)
(8)师:你对自己刚才的朗读还满意吗?(自评)
(9)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李大钊的坚定不屈吧。(齐读)
(10)师:你是否做到了以下两条朗读要求?请大家快速对自己作出评价。(学生自评表)(11)师:2-7段你还关注了哪里?
2.汇报交流
预设一:被捕前(行)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1)师:抓住细腻的言行描写,(板书:行)我们面前浮现出他对革命认真负责的形象!恭喜你获得两颗星。
(2)师:你还关注了被捕前的哪些细节?
预设二:被捕前(神态)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师:“慈祥”“耐心”细腻的神态描写,家国情怀,铁汉柔情,不仅有对待革命的高度负责,还有对待亲人的慈爱与耐心。言行描写的细微之处也能尽显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对家的温情与保护。我们一起深情的来读一读。(齐读)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2)有家才有国,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细节之中更有浓浓的父爱和对家的责任与担当,难怪 16年了,女儿依旧记忆犹新啊。
3.学法总结
(1)师: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你是如何感悟李大钊的人物形象的?
(2)师:细节描写渗透在人物活动的点点滴滴,作者李星华正是通过抓住父亲李大钊的神态和言行等细节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我们感受到李大钊镇定自若、坚定不屈、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
(3)师:关于感悟人物的方法你是否能熟练掌握,请根据评价标准,对你的回答进行自评。(4)师: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会。接下来,请大家——
(三)练法巩固
1.出示学习
任务 2快速浏览课文其他部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处细节描写,感悟李大钊的人物形象。(1)组内交流时也可以根据我们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2)讨论的激烈,想必汇报一定会很精彩。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一:被捕时“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抓住细节小组汇报,学生评价。)(1)师:你们小组分工有序,能使用规范化的汇报语言,抓住言行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老师给你的评价也两颗星。评价的同学能按照标准,评价规范,老师也奖励给你一颗星。(2)请你们小组一起读出你们的感悟。(小组齐读)(3)你认为他们小组读的怎么样?评价标准: 正确流利。 读出李大钊的镇定自若。(4)评价的很到位,请你再来试一试?(生读)(5)师:革命者就该如此的坚定不屈。我们一起读出对李大钊的敬畏之情。(齐读)(6)师:这真是豪情壮志,视死如归啊,我们继续来交流。评价标准: 准确找出细节描写。 深刻感悟人物形象.
预设二:法庭上“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学生抓住外貌、神态描写,体会李大钊的从容不迫,坚强不动摇。(板书:外貌)
(1)师:此时,亲人的再次相聚,我们依稀感觉到他一定是受尽了敌人的折磨。那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请看——
(2)补充资料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 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李大钊与另外 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面对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回地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 40分钟。
(3)师:此时,你对李大钊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3生)
(4)师:是啊,正因如此,所以——(课件出示)中共中央写给李大钊同志的碑文中对李大钊这样评价:“他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1983年 9月 1日,邓小平亲自为李大钊烈士纪念碑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习主席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李大钊的评价是:“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
3.情感升华
(1)师:让我们怀着敬畏之情,一起诵读李大钊的《口占一绝》(配乐齐读)口占一绝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师:课后阅读链接这叶挺的《囚歌》,一起——(配乐齐读)
4.学法总结:(1)这节课,通过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的细节描写,同时借助相关资料,更加深入的感悟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忠于革命、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和怀念。(2)在共和国诞生前夕,有多少革命先驱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付出的岂止又是血的代价呢。
(四)拓展阅读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丛书 4中的《贺龙将军印象记》,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借助补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评价标准:准确找出细节描写,感悟贺龙的人物形象。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情感升华
1.铁血丹心,道不尽革命情怀。侠肝义胆,写不完英雄事迹。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2.(图片、配乐)我们不曾忘记那些视死如归、浩然正气的革命先烈!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理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将祖国建设的更加国富民强!
(六)课下作业
请大家课下阅读丛书 4中的《彭德怀速写》《王震将军记》。要求:1.抓住细节描写感悟英雄形象。2.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