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17: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独立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一)示标示导
1.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诗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一首诗就是一段婉转悠扬的乐曲,一首诗就是一段诉不尽的绵绵深情。同学课下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谁接的最快。
出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好奇的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思乡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孤独的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这是一种惆怅的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祝福的月。月亮是古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写月的诗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
1.解诗题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首诗就是作者王建仰望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的皓月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郎中是官职,他原名杜元颖。这首诗是诗人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仰望皓月思念自己的好友杜郎中所做的千古名篇。
2.知作者(出示作者资料)
3.补充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古诗。
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生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2.师强调生字“栖”的读音和“栖”“鸦”的写法。
过渡: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结合注释,默读古诗,划出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理解古诗大意。强调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景物体会意境。
(1)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2)“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冷露”沾湿了桂花树,“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体会月夜的清冷,和诗人的孤寂。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过渡:诗人伫立庭院,久久望月,联想到普天之下,不知还有多少人正饱受离恨之苦啊!所以不禁吟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或“到”字呢 为什么 落”字,有洒落的意思,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和“到”就显得平淡无奇,寡而无味了。
(3)升华情感“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4)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举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四)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小结“三读古诗法”。
2.当堂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