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初旬、翡翠、饺子、榛子、栗子、风筝、正月、间断、掺和、逛庙会、玩意儿、杂拌儿、张灯结彩、万象更新、零七八碎儿”等词语;会正确、美观书写本课14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初旬,娴熟、张灯结彩、万象更新”等词语的意思。2.结合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和自己对春节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并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想象画面,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4.品读语句,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老舍先生朴素自然、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5.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总览,把握内容任务(出示单元导语)
师: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课文
的学习。通过阅读单元导语,你能说说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什么?(预设:民风民俗)。
二、创设情境,唤起春节记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组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对于春节一定不会陌生,它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每一个人心里,春节都有着特有的印记,让我们试着点击“春节关键词”,说一说你心中的春节吧。(生自由发言,我心中的春节关键词是......如:春晚,团圆,喜庆,饺子,爆竹,花灯......能体现春节的词语均可)同学们的话瞬间唤起了大家对于春节的记忆。
师:是啊,春节是热气腾腾的饺子,春节是红红火火的春联,春节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春节是合家团聚的年夜饭,春节——就是浓浓的年味儿。让我们一起再次深情呼唤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这是同学们心中关于春节的关键词,那么在老舍先生的家乡——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试着找出“老北京过春节的关键词”,把它画下来。谁来试着说一说。
师:老师将同学们说的词语筛选整理了一下,谁来试着读一读。买杂拌儿 买玩意儿 买零七八碎儿熬腊八粥吃麦芽糖贴对联 逛庙会 赛骆驼灯火通宵 张灯结彩透过这一个又一个富有京腔京味的关键词,我们仿佛看到了北京春节从腊八到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好一幅北京春节的快乐图景,好一幅京味儿十足的辞旧迎新图啊!
三、整体读文,领略详略得当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春节时间跨度长不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明确:从腊月初旬一直到正月十九。)
师: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呢,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老北京的热闹写出来的呢?(明确:时间顺序)重点写了哪几天的事情呢?其他内容为略写。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抓住春节几个重要的时间点,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使文章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重点探究,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师: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预设:热闹、喜庆均可)最热闹的是哪两个时间?(除夕和正月十五)咱们这节课就重点探究这两部分。咱们将全班分成两个小队,除夕队和元宵队,每个小队负责一个部分。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热闹的地方做做批注,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讨论。一会儿咱们在全班交流。咱看看究竟是除夕队实力出众还是元宵队技高一筹。
除夕队预设要点:
1. 整体来谈:我们除夕是最热闹的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人们忙来忙去,这样多的活动令人应接不暇。
2. 过年时,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这里写出了鲜艳的色彩。教师适时引导:说的不错。是啊,红红的春联,五彩的年画,顿时布置得家中喜气洋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副春联和年画。(出示)这几幅年画有什么寓意?现在由于我们住楼房,贴春联的习俗渐渐淡了,但是我们家家户户贴福字,贴福字有什么讲究吗?(预设: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教师适时鼓励:你真了不起,连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3. 从色、味、音三方面体会除夕的热闹: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颜色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声音
4.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师总结:是啊,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春节是团圆节,除夕是团圆夜。春节就像一根风筝线,将漂泊在外的游子紧紧地带回家的港湾。
元宵队预设要点:
1.整体来谈:元宵佳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自然是喜庆又热闹,在这一天,我们赏花灯,放花炮,吃汤圆......花灯特别多,其中作者运用了这样一句话: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花灯数量多。师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朴素简洁却又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人们热热闹闹过节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像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之一。
2.“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1)几百盏灯说明花灯的数量多,连用四个有的,说明了花灯种类多。看得及吗?眼睛会花吗?请你再读一读,把四个“有的”读好,谁来读,你再来试试。(2)“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如果我们把它们去掉,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有看都看不及的感觉吗?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感悟到元宵节花灯的多,全部,一律,说明了花灯不止一盏,有许许多多花灯,却又统一起来,挂在街上非常气派。(3)《水浒传》《红楼梦》都是我们中国的古典名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你的伟大发现鼓掌。我们来欣赏几场花灯吧。3.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型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和刚刚的句子相比,(出示对比句子)都是写灯,区别在哪儿?(明确:这个句子很简洁)总结:刚刚写到了灯的种类繁多,如果再重复一遍文章就显得啰嗦无重点了。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又一次带入了这浓浓的春节氛围中。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思考一个问题,这两个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预设都有一个总起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预设:除夕:总分;元宵节:总分总。)
(五)总结回顾,结合实际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游历了老北京的春节,重点领略了除夕和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一番“浓浓的京味儿”在笔头,我们不妨通过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试着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