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主页)
2021 —2022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 高一历史 授课章节:第 一 章第 2节
授课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模块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准确指出古代文明扩展的促进因素;结合地图,运用时空定位,概括各文明扩展的基本史实,并运用史料认识文明扩展对大帝国兴起的影响。 2、能够运用相关史事,论证说明古代文明的交流情况。 3、能够从帝国兴衰存亡中,体会到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认识到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永恒的追求和主旋律。
学习者 分析 高一学生对历史还停留在记忆层面,基本知识大多遗忘。所以需要老师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从知识到能力逐步提升。 本课内容较为久远,学生日常接触也非常少,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地使用和挖掘各种史料,尽量让历史更加“鲜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学习方法大多仅靠单纯识记,极容易疲劳和枯燥,所以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思维,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古代大帝国的兴衰发展及文明交流 难点:分析帝国战争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 及教具 问题引领法、史料研习法、比较联系法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处审批:
时间: 年 月 日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导入: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导入,领会文明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讲授新课 一:古代文明的扩张 1.农耕文明对外扩张的潜能 人类最初的文明之间相互独立,联系甚少。但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结构和管理系统较复杂,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农业的发展让国家得以对外扩张。 2.古代文明的扩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鼎盛时期还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3)亚述帝国:组建了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在内的多兵种部队,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战无不胜。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4)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是奴隶制帝国兴起的重要条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1)扩张概况: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巩固统治措施: ①中央: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制约。 ③从中央到地方有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3)灭亡: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 (1)扩张概况: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抵抗,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制度的承袭: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孔雀帝国: (1)扩张概况: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 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因为新国王旃陀罗崛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故称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又称孔雀帝国。孔雀帝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 (2)文化: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4. 罗马帝国(前27年—4世纪): (1)扩张概况: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系列国家,以及今天的法国和英格兰,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顶峰: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概念 罗马法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开端是公元前449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总结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学家依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法律划分为以下几类: ⑴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⑵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习惯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⑶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⑷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⑸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人法是规定人格与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诉讼法是规定私权保护的方法。 (3)分裂和灭亡: ①原因:3世纪以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 ②分裂: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③灭亡:5世纪后期,在内外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探究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内因: (1)奴隶制经济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日益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2)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 (3)各地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削弱、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民纷纷起来反抗。 2.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 三:文明的交流 1.文明交往总趋势:不断加强,互相影响也不断扩大。 2.传播概况 (1)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起源于 ,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3)文化传播: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 神话的重要内容。 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 (1)起源于西亚地区的,由 个字母组成 (2)演变: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3)影响: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计划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总结 古代文明的扩展 文明类型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希腊)表现①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200年左右的时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②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③亚述帝国不仅统一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地域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及附近农耕区域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方式武力扩张移民方式(或殖民)因素/条件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②农耕文明农业的发展,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强烈的扩张欲望与需求。①古希腊人凭借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②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经济需求; ③城邦制的缺陷: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社会贫富分化(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 ④政治斗争: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失败的斗争集团在本城邦难立足外迁) ⑤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影响带来杀伐与灾难;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①希腊殖民者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④促进希腊城邦和文明的发展传播; ⑤客观上有利于马其顿帝国的崛起。
作业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列举出公元前6世纪—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1)方式多样,有武力、商贸、文化交流等;范围广,从欧洲的英国到亚洲的中国;相互性,既有西方传到东方的,也有东方传到西方的。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波斯)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发展;商人、旅行家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地图材料、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分析,引导学生找寻各大帝国的区域影响和文明间的联系,师生互动频繁,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同时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当然也有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如何能让学生更生动、详细的了解某个帝国的历史沿革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