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2.司马迁《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文中尤其提到户口的多少,可见秦朝丞相、御史的府库中收集了许多户籍资料,这也体现了秦朝对户籍管理的重视。之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户籍管理,其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3.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4.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
A.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 B.地方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C.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 D.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5.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6.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维护了地方秩序的稳定 D.具有了地方自治的性质
7.宋代义仓创设于宋太祖乾德元年。义仓所存之粟,实际上是由民众以义租的形式在正税之外纳于政府,由政府贮藏管理.“每有饥懂.则开仓赚给”。据此可知,宋代
A.社会救济注重实效 B.仓储制度非常完善
C.脱离传统恩赐性质 D.超越了仁政的范畴
8.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在家族和乡村开设义学,诵读经书,提高平民的认识水平:通过义田的平均分配来舒缓贫富分化。范仲淹通过这一做法
A.实现民间组织与封建政府的相互平衡 B.完善了宋代社会的救济体系
C.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 D.成为乡村教育儒学化的开端
9.宋代州县政府对受灾乡村的账济,其对象一般情况下仅限于主户中的贫乏下户,客户则由其田主娠济。个别情况下若贩济及于客户,必须取旨施行。由此可知
A.政府救济对象细分精准 B.赈济不公限制了实际效能
C.客户对田主人身依附强化 D.主客户法律地位不平等
10.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
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
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
11.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12.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13.清代保甲组织由各地编组居民自己来管理运行,而地方官员只负责监督,并不直接参与。这种制度运行起来后,居民逐渐形成互相提防、互相猜忌的意识。这反映出
A.基层社会治安成效显著 B.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增强
C.保甲组织损害基层民风 D.保甲制度维护专制统治
14.徽人赵吉士在康熙《徽州府志》中记载:约会依原编保甲,城市取坊里,相近者为一约。乡村或一图,或一族为一约,其村小人少附大村,族小人少附大族合为一约,各类编一册听约正约束。材料反映了康熙朝
A.已形成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中央对地方的治理能力强化
C.乡约组织与基层保甲紧密相连 D.宗法社会已被行政统治取代
1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
A.农业性社会不会建立横暴权力 B.小农经济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经济基础影响政治形态 D.封建国家赋税难以保障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以下有乡、里,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傲,初步确定了乡官制。秦代乡里制度呈乡、亭、里三级制。汉代乡里组织结构在沿承秦制基础上更加严密更加具体,乡有三老,分别掌管全乡的户口、赋役等管理责任。汉代三老位尊权大声隆。宋代乡里制度经历了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的演变过程。保甲制与乡里精神有所背离,一是重兵事训练,二是通过“保”“甲”国家对乡里社会基层直接渗透。宋代完成了唐中期以后开始的乡里制度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乡里组织领袖选拔逐渐重物力,轻才德,待遇降低,身份趋微,成为州县官吏任意驱使的差役。宋代的乡里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内容,一是乡约的创建,比如“吕氏乡约”,属民间士绅自发组织,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提倡乡里社会互敬互爱。二是社仓的发展,为备荒年不受饥饿,朱熹倡导设仓储粮。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秦汉相比基层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后,科举制逐渐发展成为日渐完备的选拔人才的体系,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北宋时科举制已经十分完善,官僚政治得到确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科举制也带来另一个影响,使得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接受儒学和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念。科举制的兴盛,不仅拓宽了官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而且使处在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开始通过科举考试大量向社会上层不断流动。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渗透的主要进程,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相约制度研究》
材料二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拙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三 《吕氏乡约》是吕氏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具体化和实践,作为处理乡民之间关系的准则,其主要目的是对乡民进行道德教化,从而达到治理乡村民众、规范乡村秩序的效果。乡约是以儒家礼教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实施的一种乡村教化形式,宋代以后,乡约逐渐由纯粹民间的教化组织演变为官方统治地方基层社会的辅助工具,成为乡村社会教化的主要路径。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相约制度研究》
依据上述材料,对宋代的乡约制度进行合理的阐释。
1-5 ADABB 6-10CACDA 11-15DDDCC
16.变化:乡里制转为保甲制;由重视基层管理到重视军事训练;国家加强对基层的直接控制;乡官制转为职役制;乡里组织领袖地位下降;乡里制度出现了乡约教化和民间社仓新内容。
原因: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理学)发展,向基层渗透;儒学人士投身基层。
17.原因:(1)理学形成和发展;(2)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3)士大夫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增强;(4)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内容特点:(1)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侧重道德教化;(3)强调互助互勉;(4)强调自治;(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主要目的:对乡民进行道德教化,从而达到治理乡村民众、规范乡村秩序的效果。
作用影响:(1)利于巩固统治、稳定和社会发展;(2)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3)加强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完善地基层管理;(4)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5)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答出任意三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