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行(háng)辈 潺(chán)潺 羁(jī)绊 挑衅(xìn)
B.冗(rǒng)杂 恣(sì)意 晦(huì)暗 束缚(fù)
C.恬(tián)静 翰(wò)旋 絮(xù)叨 归省(shěng)
D.蓬(péng)勃 踱(duǒ)步 蓦(mù)然 两颊(jiá)
2.下列各项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耳泮 偏僻 渺远 怠慢 B.松懈 糜子 褪色 元宵
C.凫水 撺掇 缊藻 城隍 D.慨叹 争讼 战栗 嘱咐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了帷幕,该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B.电影《此时此刻·2019大阅兵》优化了大阅兵现场细节,对画面进行了逐帧调整和颜色矫正,采用了5.1环绕声进行制作,提升了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
C.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近年来各地都在用技术赋能,下大力气打造“智慧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D.复旦大学的“似是而非”课,旨在以人们司空见惯和熟视不思的现象为例,阐述什么是“伪科学”。
4.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商代时祭祖成风,傩祭活动便与祭祖活动挂上了钩。
②到了宋代,祭祀歌舞从原始傩舞、宗教膜拜向民间世俗、歌舞方面回归。
③社火就是傩舞的分支,但社火形式更独特、表演更别致。
④早期的傩祭,传说是模仿动物的舞蹈来驱赶邪鬼。
⑤社火又称“闹红火”,社火文化是随着傩文化历史演变的。
A.⑤③④①② B.⑤④①②③ C.④①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社戏》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主要花费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B.《回延安》通过描述回访延安时的激动心绪,热烈地倾诉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
C.《安塞腰鼓》描写了安塞腰鼓舞动的场面,赞美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D.《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表现了灯笼对他的重要意义,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6.学完本单元后,班级准备举办一次“我们的民俗”主题班会,请你参与。(13分)
(1)在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请你推荐一种,并说明理由。(3分)
(2)请你为这次班会设计两个能够让更多的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4分)
活动一:
设计思路一:
活动二:
设计思路二:
(3)班会活动中有一个环节为“我讲民俗”,如果你代表你们小组上去给同学们讲讲你印象深刻的民俗,你会讲什么?(3分)
(4)同学们在搜集资料时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而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却十分热衷,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灯节的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骗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鼓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例如吴文英作的《玉楼春》词上半阔:
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剪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拍。
写的虽是八百年前元夜所见,一个小小乐舞队年轻女子,在夜半灯火阑珊兴尽归来时的情形,和半世纪前我的见闻竞相差不太多。因为那八百年虽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只是政体转移,社会变化却不太大。至于解放后虽不过十多年,社会却已起了根本变化,我那点儿时经验,事实上便完全成了历史陈迹,一种过去社会的风俗画。边远小地方年轻人,或者还能有些相似而不同经验可以印证,生长于大都市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倒反而已不大容易想象种神情形了。
(选自《过节与观灯》,有删改)
7.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分)
8.作者引用《玉楼春》的上半阀有什么作用?(4分)
9.第二段最后描写时间的句子是否可以直接改成“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天已大亮了”?请说明理由。(4分)
10.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边远小地方年轻人,或者还能有些相似而不同经验可以印证”这句话的?(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摸鱼的童年
陈卓
春夏江南小河,随意截取一段,手砌两堵泥墙,脚“哧溜”一下去,踩在滑凉的泥中,清水旋即成了浑水。小鱼似乎也两眼一抹黑,有的浮出了头,有的水中乱撞,我探出双手,不时触碰到游动的小鱼,享受着“浑水摸鱼”的无比快乐。二十年倏忽而过,回味起来,小溪摸鱼,仍是我童年最欢快的记忆。每年暑假,我归心似箭,奔回农村老家。摸鱼的功夫,我则是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堂弟学的。
在我眼里,堂弟陈勇就属于会学又会玩的人,从小摸鱼的他,摸成了我们县的高考状元,摸进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北大。老家村子的前方是一条河,河堤的一面是湖。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有无数条小河流,也有无数浸满童年的欢娱。
当家人午后酣眠,又或者当农民田地干活,我们既没有心思午休,更没有心劲干活。天地就是我最好的游乐场,和春风一起,和阳光一道,和虫鸟一样,享受着最简单的快乐。
日头斜照,天气燥热,似乎就容易想起当年夏日游泳的小河,偶尔摸鱼的小溪。不怕蚂蟥钻进皮肤,也不顾及晒得黑不溜秋,更不在乎一身泥巴。人来自大自然,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凭着学到的“三脚猫”功夫,即使不去老家,我也想下河摸鱼。夏天来了,我感受不到炙热的风,只惦念河水的味道。记不起是哪年的夏天,雨季骤歇,晴日当空。离家不远的田里,有一水沟,不深不浅,恰好没过我的膝盖。我站在水中乱摸,居然搅动了一条大鱼,水花四减,心中狂喜。“这可是一条大家伙,还从来没有抓过大鱼。”激动之余,迅速围追堵截,把它所有出口全部砌起了泥巴“高墙”。终于摸到了!滑一下从手中掠过,把我吓得差点掉水里。那种感觉,就像摸到了一条大水蛇。其健美的体型已经无法隐瞒身份:大鲶鱼。找来一个大棍子,连追带打,它终于束手就擒。抱着我的“战利品”回家,母亲很高兴,邻居来围观,透露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鲶鱼一般不独自出没,水里一定有洞,洞中一定还有鲶鱼。
拾起铁桶,飞奔到我的“战场”。设伏、引诱,搅得不足两平方来的“战场”翻天覆地,一条,两条,最终我又扛回了三条“巨无霸”的鲶鱼。送给别人家两条,自己留了一条,第一次吃鲶鱼,的确并不美味。从此,我再也不吃鲶鱼,但鲶鱼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主角”。
南方下雨愁煞人,我爱下雨为摸鱼。父亲是老师,从小我就住在学校。学校前方就有一湖,不大而静美,不浅却鱼多。湖东侧有一长约十米宽约两米的水闸,每到湖面涨水与水闸平台微微持平时,不时便有小鱼从湖中游到此处。那个水闸巷,成了游乐场,也经常在此“捡漏”。
当然,捡过一个最大的“漏”,还是在老家一个水渠里。一条鱼晃晃悠悠地从远处飘来,也不知道死了多久,应该是被电站给电死的。但鱼是一条好鱼,扁扁的,白白的,既然说不出名,就应该尝一下。检回去,配上几个青辣椒,爆炒几勺,端上餐桌,臭得有味,大有臭鳜鱼的肥美。
岁月不居,童年离我越来越远,家乡也回得越来越少。但摸鱼的时光,在记忆的最深处却始终未被时光的浪潮冲走。童年最美的游戏,就是我最美的童年。就像家中儿子书房里放的余秋雨一幅书法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唯有童年所见,方能滋养终身”。
(选自2019年第2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11.文章以“摸鱼的童年”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12.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不再吃绘鱼,但鱼却成了他记忆中最美的“主角”。(4分)
13.赏析画线句中的加点词。(3分)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三)(2020·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称它为“梅”,大概是它开在冬天吧。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责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伏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精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查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激、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果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上面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撞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成为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的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让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和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用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烷,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薄片,翻卷开未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栽”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网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树花开常常被急骤的风雨打落,被嘈杂的市声淹漫,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风的同名文章)
15.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的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① ,如纸花、木花;还指② ,如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3分)
16.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17.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名著阅读。(6分)
18.下面这段话摘自《傅雷家书》,请结合这段文字内容具体谈谈你对此书是“苦心孤谐的教子篇”的理解。(3分)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草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19.汪超希望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因此想推荐他的父母看《傅雷家书》,请你帮他拟写推荐理由。(3分)
三、写作。(50分)
20.庚子年初,新冠病毒突袭中国。在经历了最初的焦虑与不安后,我们勤力同心,各司其职,冷静、理智、科学地抗击疫情。科学家废寝忘食研制疫苗,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救死扶伤,工人争分夺秒抢建医院,社区工作者不分昼夜逐户摸排,广大市民积极配合自觉宅家,学生专心致志在线学习……今天,我们已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正步入生活的正轨。但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定会铭刻于你我心中。
请从医护人员、工人、社区工作者、家有学生的父母及学生等人中选择一个身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以“2020,我的抗疫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经历、观察与感悟。写作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