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25℃时,测得某种溶液的pH=8,有关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属于酸 B.溶液呈碱性
C.加入水,pH增大 D.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下列情形所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夜间发现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手上不慎沾溅到浓硫酸,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先做灯火试验
3.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
B.镁在空气中燃烧:
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
4.分别向盛有足量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会有残渣的是
A.生铁片 B.小苏打 C.铝片 D.苛性钠
5.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B.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产生大量白雾
C.镁带放入食醋,产生氢气 D.“铜绿”加热,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6.规范操作是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酸碱度 B.装入固体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固体
7.“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1
C.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8.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C.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酒精用作然料
10.下列各组固体和液体分别放在如图所示装置,试管中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地倒入试管中,不能使气球膨胀的是
A.生石灰和水 B.镁和稀盐酸 C.氯化钠和水 D.石灰石和稀盐酸
11.以下物质按照纯净物、氧化物、盐顺序排列的是
A.天然气、二氧化碳、氯酸钾 B.冰水混合物、磁铁矿、碳酸钠
C.锰酸钾、二氧化硫、石灰石 D.液氮、氧化铝、硫酸铜
12.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水鉴别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C.用Ba(OH)2溶液鉴别KCl、K2SO4、KNO3三种溶液
D.用CO2鉴别NaOH、KOH、Ca(OH)2三种溶液
二、简答题
13.写出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造成的后果。
(1)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___________。
(2)稀释浓硫酸时水倒入酸中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4.有核电荷数小于18的A、B、C、D四种元素,A元素组成的单质是清洁的能源;B单质的体积在空气中占21%;C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的2倍;D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其组成的单质可以被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吸收、利用。
(1)写出B、D元素的名称:B_________、D___________。
(2)写出A、B可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A、B、D三种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活泼性强的金属氢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Hn,它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A的单质请写出C的氢化物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5.如图所示,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可用改良酸性土壤,D、H组成元素相同,E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G常温下为气体,图中“一”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D的化学式为______。
(2)写出B→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16.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其中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为最常见的液体,且C与E元素组成相同,A俗称熟石灰,(已知,物质之间“—”表示能反应,物质之间“→”表示前者能转化为后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7.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物质Y,分液漏斗内盛有液体X,U型管内盛有红墨水(便于观察)。开始时a、b处于同一水平线,当把X滴入锥形瓶内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为蒸馏水,Y为生石灰,则U型管内a液面______(填 “高于”、“低于”或“等于”,下同)b液面;
(2)若X为水,Y为硝酸铵固体,则U型管内a液面______b液面;
(3)若X为过氧化氢溶液(少量),Y为二氧化锰,则U形管内a液面______b液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化学性质,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金属铝和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进行了相关实验。
(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_____。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一所示实验,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二、图三,则B溶液是_____溶液,图三中的M与图二中X、Y、Z中的_____数值相等。由图三看出,此反应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该化学兴趣小组又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提出问题】②号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硫酸;猜想三:_____。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用试管取适量②号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加入一种试剂后,根据产生的现象推断出了②号试管中溶质的成分,该试剂是_____。
【质疑反思】甲同学认为猜想三不能成立,因为①②号试管中溶液混合后烧杯中没有蓝色沉淀生成。
乙同学则认为猜想三是可以成立的,理由是_____。
五、计算题
19.有一部分潮解和变质的苛性钠样品W g,为验证其变质的程度,将其加入98g质量分数为20%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20g 20%的NaOH液恰好呈中性,则把溶液蒸干,可得固体的质量为______ 。
20.某课外活动小组对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浓度进行测定:取稀硫酸50.00g于烧杯中,逐滴滴加3.42%的氢氧化钡溶液,烧杯内溶质质量与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当滴加Ba(OH)2溶液50g时烧杯内溶液的pH__________7(填“>”“<”或“=”)。
(2)求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结果保留0.01%)。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C 6.C 7.D 8.A 9.B 10.C 11.D 12.A
13.(1)可能导致酒精燃烧发生火灾
(2)可能导致放出的热太多,水沸腾,酸液溅出伤人
14.(1) 氧 氮
(2) H2O H2O2
(3)HNO3+NH3·H2O=NH4NO3+H2O
(4)NaH+H2O=NaOH+H2↑
15.(1)H2O
(2) 放热
16.(1)H2O2
(2)
(3)
17.(1)低于
(2)高于
(3) 低于
18. 氧化铜##CuO 稀硫酸##H2SO4 Y 放热 硫酸钠、氢氧化钠 紫色石蕊试液 如果①号试管中稀硫酸过量,(混合后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也不会产生蓝色沉淀
19.变质的苛性钠中含有碳酸钠,不管是碳酸钠还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后生成的含有钠的化物都是硫酸钠,由于测定反应后溶液为中性,所以该硫酸恰好与变质的苛性钠反应,所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酸钠中的硫酸根与硫酸中的硫酸根质量相等,消耗硫酸的质量为:98g×20%=19. 6g
设:蒸发后所得晶体的质量为x,根据质量守恒可知:
解得:x=28. 4g。
20.(1)<
(2)3.92%
解:由图可知,加入100g氢氧化钡溶液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设50g稀硫酸中含H2SO4的质量为x,
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92%;
答: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