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醛酮 提升训练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第三节醛酮 提升训练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1 20: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三节醛酮——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B.苯不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甲苯可以
C.新制氢氧化铜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乙醛、乙酸等反应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但二者的官能团不同
2.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List)、大卫·麦克米兰(David W。C.MacMillan),以表彰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中的贡献,用脯氨酸催化合成酮醛反应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可发生消去反应形成双键
B.该反应为取代反应
C.该反应原子利用率100%
D.脯氨酸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B.亚硝酸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混合:
C.用溴水检验丙烯醛CH2=CH-CHO中的碳碳双键:
D.氯化铝溶液和氟化钠溶液混合:
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钠溶液与苯酚:Na2CO3+2→2+2CO2↑+H2O
B.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HCHO+4Cu(OH)2+2NaOHNa2CO3+2Cu2O↓+6H2O
C.蔗糖的水解:C12H22O11(蔗糖)+H2O2C6H12O6(葡萄糖)
D.甲苯与氯气在三氯化铁作用下:+Cl2+HCl
5.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g与的混合气体,含有的中子数介于1.5与1.6之间
B.氨气分解生成2.24L(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断裂的共价键数目为0.6
C.12g质量分数为25%的甲醛水溶液,含0.6个O原子
D.将4.6g (含)溶于水,完全反应后电子转移的数目为0.05
6.下列实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将碳酸氢钙溶液与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混合: +Ca2++OH-=CaCO3↓+H2O
B.将少量NO2通入NaOH溶液:2NO2+2OH-= + +H2O
C.将少量SO2通入NaClO溶液:SO2+H2O+2ClO-= +2HClO
D.向氨水中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Ag++2NH3·H2O= +2H2O
7.贝里斯-希尔曼反应条件温和,其过程具有原子经济性,示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B.Ⅰ的一氯代物有4种
C.Ⅱ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D.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8.实验室利用反应。制备辛烯醛(在沸点177℃时略有分解)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回流中温度计插入液面以下
B.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
C.无水Na2SO4的作用是除水
D.减压蒸馏操作中应使用球形冷凝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互为同系物
B.SO2和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两者褪色原理相同
C.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但它们与氢气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同系物
D.苯酚的苯环上的5个氢原子都容易被取代
10.下列方法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目的 方法及操作
①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② 证明中含有碳碳双键 滴入酸性溶液,紫红色是否褪去
③ 用酸性溶液检验乙炔的还原性 电石与水反应并直接通入到酸性溶液
④ 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将少量溴乙烷与NaOH溶液混合共热,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向溶液中加稀酸化,再滴加溶液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4mol硝酸光照完全分解所得气体粒子数为5
B.标准状况下,11.2L甲醛中含有的极性键数目为2
C.将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粒子数目为0.1
D.与溶液混合产生22.4L气体时转移电子数为2
12.以下实验操作方法以及结论错误的是
A.将的NaOH溶液与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制得氢氧化铜悬浊液,用于检验麦芽糖是否含醛基
B.用燃烧的方法鉴别乙醇、四氯化碳、苯
C.用足量的NaOH溶液与矿物油和地沟油加热,可鉴别出地沟油
D.在酒精中加入新制生石灰后蒸馏制无水酒精
13.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9BrO,能够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同分异构体种数为
A.8种 B.9种 C.10种 D.12种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甲基的供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则NH3的接受质子能力强于(CH3)3N
B.碳酸钠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都可用于鉴别甲酸、甲酸钠、甲酸乙酯
C.聚乙烯材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D.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15.苯基丙烯醛(结构简式如丁所示)可用于水果保鲜或食用香料,合成路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互为同系物
B.反应①为取代反应,反应②为消去反应
C.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丙和丁互为同分异构体
16.下列各选项中, 对杂质的检验与除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不纯物质 检验 除杂
A Cl2中混有少量HCl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依次通过食盐水、浓硫酸
B 乙烷中混有少量乙烯 酸性KMnO4溶液 依次通过溴水、浓硫酸
C 甲酸中混有少量甲醛 新制Cu(OH)2悬浊液 加入H2O2溶液
D NaHC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2CO3 Ca(OH)2 溶液 通入过量CO2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6题)
17.正丁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正丁醛,反应如下: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O。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摩尔质量(g/mol)
正丁醇 117.2 0.8109 微溶 74
正丁醛 75.7 0.8017 微溶 72
实验步骤:将6.0 gNa2Cr2O7放入100 mL烧杯中,加30 mL水溶解,再缓慢加入5 mL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B中,在A中加入3.7 g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B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在E中收集90°C以下的馏分。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的馏分,产量2.7 g。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该实验中,仪器A、B中的溶液可以互换
B.实验中可以通过移动酒精灯的位来进行温度控制
C.应先加热A至90-95℃,再通冷凝水
D.收集75-77℃馏分,严格控温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纯度
(3)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___________ %。
18.我国盛产山荼籽精油,其主要成分柠檬醛可以合成具有工业价值的β-紫罗兰酮。
(1)柠檬醛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所含官能团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_________个吸收峰,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柠檬醛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种。
A.含有一个六元环,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反应①是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羟醛缩合反应,该反应除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外还生成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用写反应条件,部分可用R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可合成下列物质(部分条件未标出):
(1)乙醇能与乙酸反应生成有果香味的物质,其名称为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类型:③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3)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用KOH的乙醇溶液处理二氯乙烷制氯乙烯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氯乙烯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苯乙烯合成聚苯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乙醇和苯乙烯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写出合成路线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路线常用的表示方式为:AB目标产物)
20.已知E的结构简式为,芳香族化合物G是E的同分异构体,G分子中含有醛基、酯基和醚键三种含氧官能团,写出G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21.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甲、乙两种成分:
(1)乙中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由甲转化为乙的过程为(已略去无关产物):
①反应II 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Y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步骤I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顺序写出检验X中卤素原子所需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乙与新制Cu (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乙经过氧化得到丙()写出同时符合下列要求的丙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能发生银镜反应②遇FeCl3溶液显色③核磁共振氢谱显色有4 种氢
22.分子式为C3H7Br的有机物甲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发生如下一系列转化:
(1)若B能发生银镜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确定有机物甲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甲→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和银氨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确定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甲+NaOH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1mol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都为3mol,乙醇的摩尔质量大于乙烯,则相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是,乙烯的耗氧量大于乙醇,故A错误;
B.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不能使溶液褪色,甲苯的侧链甲基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羧基,使溶液褪色,故B正确;
C.新制氢氧化铜能与乙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乙酸铜和水,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氢氧化钠溶液、乙醛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钠、氧化亚铜和水,故C正确;
D.乙醇分子中含有的羟基和乙酸分子中含有的羧基都能与钠反应生成氢气,二者的官能团不同,故D正确;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A.c中含羟基,可发生消去反应形成双键,A项正确;
B.该反应由两个反应物得到一个产物,为加成反应,B项错误;
C.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进入目标产物c,原子利用率100%,C项正确;
D.两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酸性:H2CO3>C6H5-OH>,所以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反应产生苯酚、NaHCO3,离子方程式符合反应事实,遵循物质的拆分原则,A正确;
B.得失电子、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应该为:2+2I-+4H+=2NO↑+I2+2H2O,B错误;
C.溴水具有强氧化性,与碳碳双键、醛基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直接用于检验丙烯醛中的碳碳双键,应先排除醛基的干扰,C错误;
D.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氟化钠溶液,发生反应:Al3++6F-=[AlF6]3-,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酸性>苯酚>碳酸氢根,碳酸钠溶液与苯酚:Na2CO3+→+NaHCO3,故A错误;
B.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沉淀:HCHO+4Cu(OH)2+2NaOHNa2CO3+2Cu2O↓+6H2O,故B正确;
C.蔗糖的水解葡萄糖和果糖,C12H22O11(蔗糖)+H2O C6H12O6(果糖)+C6H12O6(葡萄糖),故C错误;
D.甲苯与氯气在三氯化铁催化下取代苯环上的氢,+Cl2 +HCl,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D
【解析】
【详解】
A.与的摩尔质量均为30g/mol,1个中含有中子数为14-6+16-8=16,1个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4-7+16-8=15,故3g与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的中子数介于1.5与1.6之间,A正确;
B.氨气分解生成2.24L即=0.1mol(折算成标准状况),根据反应方程式:2NH3N2+3H2可知,则断裂的共价键数目为0.6,B正确;
C.12g质量分数为25%的甲醛水溶液,含O原子数目为:=0.6,C正确;
D.将4.6g(含)溶于水,反应方程式为:N2O42NO2、3NO2+H2O=2HNO3+NO,故完全反应后电子转移的数目为=0.067,D错误;
故答案为:D。
6.C
【解析】
【详解】
A. 将碳酸氢钙溶液与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a2++OH-=CaCO3↓+H2O,选项A正确;
B. 将少量NO2通入NaOH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亚硝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2OH-= + +H2O,选项B正确;
C. 将少量SO2通入NaClO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H2O+2ClO-= +HClO+H++Cl-,选项C不正确;
D. 向氨水中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二氨合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2NH3·H2O= +2H2O,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化合物I、II、III结构的不同,可知化合物II中断裂与不饱和的碳碳双键结合的C-H键,化合物I断裂C=O双键中较活泼的键,然后H原子与O结合,C原子之间结合起来形成C-C键,就得到化合物III,因此发生反应为加成反应,A正确;
B.化合物Ⅰ分子中有4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分子中的每一种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取代产物,故其一氯代物有4种,B正确;
C.化合物Ⅱ分子中含有3个饱和C原子,具有甲烷的四面体结构,因此不可能所有碳原子共平面,C错误;
D.化合物Ⅲ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的碳碳键,性质活泼,容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因而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加热回流中温度计插入液面以下,A正确;
B.碱液与辛烯醛不互溶,操作Ⅰ为分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B正确;
C.分液得到的产品用水洗涤过,加入无水Na2SO4可以吸收水分,C正确;
D.减压蒸馏时压强为10~30mmHg,低于标准大气压,会降低辛烯醛的沸点,蒸气与水的温差不会太大,应使用直形冷凝管,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同系物必须是同类物质,属于酚,属于芳香醇,两者不是同类物质,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溴水褪色,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两者褪色原理不相同,故B错误;
C.同系物必须是同类物质,乙醛属于饱和一元醛,丙烯醛属于不饱和一元醛,两者不是同类物质,不互为同系物,乙醛与氢气充分反应生成乙醇,丙烯醛与氢气充分反应生成1—丙醇,乙醇和1—丙醇都是饱和一元醇,是同类物质,互为同系物,故C正确;
D.苯酚分子中的羟基,使苯环上邻、对为氢原子的活性增强,容易被取代,故D错误;
故选C。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钠与乙醇的反应速率比钠与水反应速率慢,证明水比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故①正确;
②碳碳双键、醛基都能被酸性溶液氧化,滴入酸性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证明中含有碳碳双键,故②错误;
③电石与水反应的产物中含有乙炔和硫化氢气体,乙炔和硫化氢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直接通入到酸性溶液,不能证明乙炔有还原性,故③错误;
④将少量溴乙烷与NaOH溶液混合共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溴化钠,向溶液中加稀酸化除去剩余的氢氧化钠,再滴加溶液,若生成浅黄色沉淀,证明溴乙烷中含溴元素,故④正确;
①④正确,选A。
11.B
【解析】
【详解】
A.常温下,浓硝酸见光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mol所得气体粒子数为5,但是选项中未说明是浓硝酸,稀硝酸见光一般不分解,故A选项错误。
B.标准状况下,11.2L甲醛为0.5mol,1molHCHO有4个极性键,故0.5 mol甲醛中含有的极性键数目为2,故B选项正确。
C.一个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将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粒子数小于0.1,故C选项错误。
D.所产生的气体所处的状态未明确,则气体的摩尔体积不确定,则22.4L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转移的电子数也不一定是2,故D选项错误。
12.A
【解析】
【详解】
A.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基时,需保持碱性环境,将的NaOH溶液与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制得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钠量少,A错误;
B.乙醇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四氯化碳不燃烧,苯燃烧有浓烈的黑烟,根据现象可进行鉴别,B正确;
C.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向矿物油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矿物油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分层,而地沟油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水溶的醇和羧酸钠,可根据实验现象鉴别出地沟油,C正确;
D.在酒精中加入新制生石灰后可去除水,生成高沸点的氢氧化钙,利用沸点不同,蒸馏制得无水酒精,D正确;
故选A。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能够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CHO,该分子的不饱和度为1,共有:、、、、、、、、、、,12种综上所述,故选D。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基的供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则导致NH3的接受质子能力比(CH3)3N弱,A错误;
B.碳酸钠溶液与甲酸混合发生反应产生气泡;与甲酸钠混合,液体混溶不分层;而与甲酸乙酯混合时液体分层,有机层在上层,三种液体现象各不相同,可以鉴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甲酸混合,固体溶解变为蓝色溶液,加热煮沸有砖红色沉淀产生;与甲酸钠混合,固体不溶解,加热煮沸产生砖红色沉淀;与甲酸乙酯混合,物质分层,加热煮沸产生砖红色沉淀,三种物质现象各不相同,可以鉴别。故碳酸钠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都可用于鉴别甲酸、甲酸钠、甲酸乙酯,B正确;
C.聚乙烯材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C错误;
D.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发生取代反应产生溴苯和HBr。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会使部分Br2挥发,所以反应产生的HBr气体中含有未反应的Br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可能是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产生HBr电离产生,也可能是挥发的Br2与水反应产生了HBr电离产生,因此不能证明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5.C
【解析】
【详解】
A.甲中含有苯环,乙中不含苯环,甲、乙结构不相似,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
B.甲和乙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丙,丙中醇羟基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丁,所以反应①为加成反应,反应②为消去反应,故B错误;
C.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含有醛基,既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而具有氧化性,又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而具有还原性,故C正确;
D.丙和丁含氧原子个数不相等,分子式不同,不可能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C。
16.B
【解析】

17. 分液漏斗 D 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75%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实验装置可知B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 A.该实验中,仪器A中为正丁醇,B中的溶液为Na2Cr2O7和浓硫混合液,如果互换,将正丁醇滴入Na2Cr2O7和浓硫混合液中可能会造成正丁醇直接被氧化成正丁酸,故A错误。
B.实验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可以采取水浴加热,故B错误
C.应先通冷凝水,再加热A至90-95℃,故C错误
D.正丁醛的沸点75.7℃,收集75-77℃馏分,严格控温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纯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 根据题目所给反应物和产物的沸点数据可以知道,反应温度保持在90~95℃,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故正确答案为: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4),正丁醛的理论产量为:
正丁醛的产率为,故产率为:75%
18. C10H16O -CHO、 8 3∶2 15 R-CHO+→+H2O
【解析】
【分析】
分析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和丙酮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假性紫罗兰酮可以转化为β-紫罗兰酮。
【详解】
(1)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的分子式为:C10H16O,所含官能团为-CHO和;故答案为:C10H16O;-CHO和;
(2)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等效氢原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都给出了相应的峰(信号),β-紫罗兰酮中有几种等效氢,就有几个吸收峰,分析β-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有8种等效氢,故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8个吸收峰;两种物质中均只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假性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三个碳碳双键,β-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故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3:2;答案为:8;3:2;
(3)要满足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分子必有醛基官能团,当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时,取代基的组成可表示为-C3H6CHO,则相应的取代基为:-CH2HC2CH2CHO、-CH2CH(CH3)CHO、-CH(CH3)CH2CHO、-C(CH3)2CHO、这五种结构,对于六元环来说,环上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故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共有:种。答案为:15;
(4)根据题意,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和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分析柠檬醛、丙酮和假性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另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为H2O,故反应方程式为:R-CHO++H2O,答案为:R-CHO++H2O。
19. 乙酸乙酯 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CH3CHO+2Cu(OH)2Cu2O↓+CH3COOH+2H2O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lCH2CH2Cl+KOHCH2=CHCl+H2O+KCl 氯原子、碳碳双键 CH3CH2OH CH3CHO CH3COOH,
【解析】
【分析】
由合成路线图可知,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和水加成生成乙醇;乙烯和氯气加成得到1,2-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得到氯乙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乙烯一定条件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乙酸;乙醛和溴苯经多步反应制取苯乙烯,苯乙烯聚合制取聚苯乙烯,据此解答。
【详解】
(1)乙醇能与乙酸反应生成有果香味的物质,其名称为乙酸乙酯,
故答案为乙酸乙酯;
(2)反应③为1,2-二氯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得到氯乙烯;反应⑤为乙烯一定条件氧化生成乙醛,
故答案为消去反应;氧化反应;
(3)反应⑥为乙醛和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乙酸,化学方程式是CH3CHO+2Cu(OH)2Cu2O↓+CH3COOH+2H2O,该实验现象是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CH3CHO+2Cu(OH)2Cu2O↓+CH3COOH+2H2O;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反应③用KOH的乙醇溶液处理二氯乙烷制氯乙烯,发生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lCH2CH2Cl+KOHCH2=CHCl+H2O+KCl ,
故答案为ClCH2CH2Cl+KOHCH2=CHCl+H2O+KCl;
(5)由结构简式CH2=CHCl可知,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氯原子、碳碳双键,
故答案为氯原子、碳碳双键;
(6)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苯乙烯,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7)以乙醇和苯乙烯为原料合成有机物首先必须有乙酸和,因此其合成路线可以设计为:CH3CH2OH CH3CHO CH3COOH,
故答案为CH3CH2OH CH3CHO CH3COOH,。
20.、、、
【解析】
【详解】
已知E的结构简式为,其同分异构体G分子中含有醛基、酯基和醚键三种含氧官能团,结合E分子中含有3个O原子,且含有苯环,若苯环上只有一个支链,则G为;若苯环上有两个支链(这两个支链分别含有醚键和酯基,其中包括醛基),两个支链可分别在苯环的邻、间、对位上,G可能是、、。
21. 醛基 碳碳双键 消去反应 保护碳碳双键 NaOH溶液、稀HNO3、AgNO3溶液 +2Cu(OH)2+NaOH +Cu2O+3H2O
【解析】
【详解】
(1)根据有机物乙的结构简式可知,其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碳碳双键。
(2)①由物质的结构可以知道,反应Ⅰ是甲中碳碳双键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然后中醇羟基发生氧化反应生成Y为,反应Ⅱ是Y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生成乙。
②有机物甲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若直接用氧化剂把羟基氧化为醛基时,碳碳双键也易被氧化,所以设计步骤I的目的是保护碳碳双键。
(3)有机物X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反应生成醇和氯化钠,然后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向中和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该卤代烃为氯代烃;正确的选用试剂顺序为NaOH溶液、稀HNO3、AgNO3溶液。
(4)醛基能够被Cu (OH)2悬浊液氧化为羧基,本身还原为氧化亚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H)2+NaOH+Cu2O+3H2O。
(5) 分子式为C9H10O2,① 能发生银镜反应,含有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色,含有酚羟基;③核磁共振氢谱显色有4 种氢,即有4种峰;满足上述条件的有机物有2种 ,分别为: 、 。
22. CH3CH2CH2Br CH3CH2CH2Br+NaOHCH3CH2CH2OH+NaBr CH3CH2CHO+2Ag(NH3)2OHCH3CH2COONH4+3NH3+2Ag↓+H2O
【解析】
【详解】
分子式为C3H7Br的卤代烃有两种,但不论哪一种其消去产物均是丙烯CH2=CHCH3;(1)①若C3H7Br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被氧化后的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甲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Br;②CH3CH2CH2Br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生成醇,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2Br+NaOHCH3CH2CH2OH+NaBr;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方程式为:CH3CH2CHO+2Ag(NH3)2OHCH3CH2COONH4+3NH3+2Ag↓+H2O;
(2)①若C3H7Br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被氧化后的产物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甲的结构简式为CH3CH Br CH3,A结构简式为CH3CH(OH) CH3;②在强碱的醇溶液、加热条件下,CH3CH Br CH3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化学方程式为:;
A―→B即2-丙醇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
D―→E即丙烯的加聚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