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某生物调查小组对如图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绵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肾蕨用孢子繁殖,孢子是生殖器官
C. 玉米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D. 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如图是我们熟悉的几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 ④和③都属于恒温动物
C. ②的运动方式主要是跳跃,运动器官是四肢
D. ①在生殖方面的特点是卵生
20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繁殖速度快
B. 没有遗传物质,只能寄生在活细
C. 个体极其微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D. 可以被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杀死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蝗虫具有坚韧的外骨骼,不容易被天敌捕食
B. 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中的阻力
C. 家鸽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能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D. 蟒蛇的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于陆地生活
夜间活动的天蛾,当它被敌害碰触或受惊时,会露出后翅上的眼斑,以吓走食虫鸟,这属于( )
A. 迁徙行为 B. 防御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生殖行为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行为或特点最先发展的是( )
A. 使用工具 B. 两足行走 C. 大脑发达 D. 使用语言
动物通过运动获取食物、躲避敌害。下列有关动物与其主要运动方式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猎豹——奔跑 B. 蚯蚓——蠕动 C. 大雁——飞行 D. 袋鼠——行走
下列对蚊子产生抗药性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蚊子发生抗药性变异
B. 蚊子群体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C. 随着杀虫剂的使用,蚊子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比例增加
D. 蚊子群体抗药性的增强是杀虫剂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 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工蚁
B. 狒狒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C. 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有明确的分工
D. 一群小鸡跟随母鸡觅食
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是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 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近
C. 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生活环境
D. 同科的生物比同属的生物相似程度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动植物(海带、肾蕨、菊花、银杏、蜜蜂、猪带绦虫、大熊猫、麻雀)的分类表解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生物的特征指出图中①、⑦号生物分别是 ______、______。
(2)根据图解:甲、乙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 ______、______。
(3)猪带绦虫属于 ______动物(填所属类群)成虫生活在人的小肠内,营 ______生活。
(4)每年的金秋时节是赏菊最佳时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品种达千余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的多样性。
(5)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大熊猫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
(6)蜜蜂外出觅食,发现蜜源后会跳8字舞或圆圈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从获得途在看,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 ______所决定的行为。
如图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进化树中的生物都是由 ______进化来的。
(2)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甲、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 ______。
(3)主干甲中,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 ______主干乙中,叶又小又薄,对有毒气体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是植物类群 ______(选填“A”或“B”);在生殖方式上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的表现是 ______。
(4)细菌与图中的变形虫同属于单细胞生物,两者在细胞结构上大区别是细菌没有 ______,病毒与图中所有生物相比,结构特点是病毒没有 ______。
(5)进化树中的某些藻类植物可用来提取工业用的琼脂,一些鱼类和鸟类中的鸡鸭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 ______价值。
(6)由图可知,生物不断地进化遵循的发展规律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 ______、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水的浮力能帮助人体在减小重力的情况下活动关节,有助于关节和肌肉功能的改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们游泳做出图1的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 ______状态。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 ______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图2是关节的结构模式图,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结构⑤______以及关节腔中的 ______,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同时,由结缔组织构成的[______]______和韧带,可使关节牢固。
(3)一个游泳动作是由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 ______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科学家 ______设计的。
(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 ______。
(3)正鱼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 ______,为其提供能量。
(4)沸水主要是为了产生水蒸气,B装置里的液体模拟了 ______,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 ______等小分子物质。
(5)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中,从无机分子转变成 ______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错误。
B、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属于生殖细胞,不是生殖器官,错误。
C、玉米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正确。
D、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错误。
故选:C。
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解:A、①鲫鱼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③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A错误。
B,④猫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③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是变温动物,B错误。
C、②麻雀属于鸟类,有大型的翼,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C错误。
D、①鲫鱼属于鱼类,生殖特点是卵生,D正确。
故选:D。
观图可知:①鲫鱼属于鱼类,②麻雀属于鸟类,③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④猫属于哺乳动物。
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错误。
C、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所以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正确。
D、抗生素是能杀死或抑制某些病菌的特殊物质,对病毒不起作用,错误。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
4.【答案】A
【解析】解:A、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A错误;
B、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B正确;
C、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C正确;
D、蟒蛇属于爬行动物,体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于陆地生活,D正确。
故选:A。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蝗虫具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5.【答案】B
【解析】解:夜间活动的天蛾,当它被敌害碰触或受惊时,便会露出后翅上的眼斑,可以吓走食虫鸟,以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因此属于防御行为。
故选:B。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6.【答案】B
【解析】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由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大脑更发达,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语言。
故选:B。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的意义。
7.【答案】D
【解析】解:A、猎豹的四肢发达,运动方式是奔跑,A正确。
B、蚯蚓的体内无骨骼,运动方式是蠕动,B正确。
C、大雁的前肢变成翼,运动方式是飞行,C正确。
D、袋鼠的后肢发达,运动方式是跳跃,D错误。
故选:D。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分析作答。
掌握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杀虫剂使用之前害虫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而不是杀虫剂使用之后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蚊群体中存在两种变异个体:抗药性强的蚊与无抗药性的蚊、蝇。B正确。
C、随着杀虫剂的使用,蚊群体中抗药性差的减少,抗药性个体比例增加.C正确。
D、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
9.【答案】D
【解析】解:ABC、“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有明确分工”,都体现了具有明确的分工,因此都有社会行为。
D、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属于繁殖行为,觅食又属于捕食行为。
故选:D。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
10.【答案】C
【解析】解: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A正确。
B、同“种”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
C、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间的相似程度,C错误。
D、科比属大,故同科的生物比同属的生物相似程度小,D正确。
故选:C。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等级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种是最小的分类等级,界是最大的分类等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掌握生物分类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答案】蜜蜂 肾蕨 大熊猫 孢子繁殖 扁形 寄生 物种 建立自然保护区 遗传物质
【解析】解:(1)蜜蜂属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因此①对应的是蜜蜂;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因此⑦对应的是肾蕨。
(2)根据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脊椎动物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所以甲对应的是胎生。
(3)猪肉绦虫属于扁形动物,成虫生活在人的小肠内,营寄生生活。
(4)每年的金秋时节是赏菊最佳时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品种达千余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的多样性。
(5)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大熊猫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6)蜜蜂外出觅食,发现蜜源后会跳8字舞或圆圈舞,告知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从获得途在看,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故答案为:(1)蜜蜂;肾蕨。
(2)大熊猫;孢子繁殖。
(3)扁形;寄生。
(4)物种。
(5)建立自然保护区。
(6)遗传物质。
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的特征,可以将它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主要类群,根据各种动物、植物的形态、生理特点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点关键是熟记生物分类的有关知识。
12.【答案】原始生命 界 胎生、哺乳 A 用种子繁殖 成形的细胞核 细胞结构 直接使用 简单到复杂
【解析】解:(1)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由原始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
(2)由进化树知,该进化树的甲主干代表植物界,乙主干代表动物界,故甲、乙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界。
(3)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主干乙中,叶又小又薄,对有毒气体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是植物类群A(苔藓植物)。裸子植物在繁殖方式上比蕨类植物高等的表现是用种子繁殖。
(4)细菌与图中的变形虫同属单细胞生物,变形虫属于动物,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病毒与图中所有生物相比,结构特点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5)鱼类和鸟类常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6)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证明生物的进化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
故答案为:(1)原始生命。
(2)界。
(3)胎生、哺乳;A;用种子繁殖。
(4)成形的细胞核;细胞结构。
(5)直接使用。
(6)简单到复杂。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正确识图。
13.【答案】收缩 肌腱 关节软骨 滑液 ② 关节囊 神经
【解析】解:(1)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图中游泳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2)图中⑤关节软骨,其主要功能是减少运动时两骨的关节之间的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图中③是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起着润滑的作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具有灵活。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将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使关节牢固。
(3)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游泳是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故答案为:(1)收缩;肌腱。
(2)关节软骨;滑液;②关节囊。
(3)神经。
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既具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图二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4.【答案】米勒 原始大气 闪电 水蒸气 氨基酸 有机小分子物质
【解析】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如图这一实验装置是米勒设计的,米勒是美国青年学者。
(2)(3)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
(4)(5)B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
(1)米勒。
(2)原始大气。
(3)闪电。
(4)水蒸气;氨基酸;
(5)有机小分子物质。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