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1 10: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血型鉴定时,抽取某人血液分别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混合,均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则此人的血型是(  )
A. A型
B. AB型
C. O型
D. B型
如图分别是血液分层(加入抗凝剂)示意图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血清,有运输作用 B. ④主要位于③层,数量最多
C. ⑤白细胞中有细胞核 D. ⑥血小板,形状不规则
某种遗传病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这种红细胞易破裂,会导致患者(  )
A. 运输氧气能力下降,出现贫血症状
B. 吞噬病菌数量增多,出现炎症反应
C. 凝血止血功能丧失,伤口血流不止
D. 代谢废物排出减少,出现中毒症状
某同学观察下列血管的横切面时,发现某一血管的管壁最薄,则此血管是(  )
A. 冠状动脉 B. 肺静脉 C. 主动脉 D. 毛细血管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物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判断小动脉是(  )
A. 1,因为其中的血流速度最慢
B. 1,因为其中的血液流向分支
C. 3,因为其中的血液是从分支汇集于此
D. 3,因为其中的血流速度最快
小明的爸爸去医院做身体检查,结果显示,收缩压为19.5千帕,舒张压为13千帕,健康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请问小明爸爸得的病是(  )
A. 高血压 B. 心律不齐 C. 贫血 D. 低血压
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7000人死于心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影响,也与生活方式有关
B. 吸烟、酗酒、熬夜、偏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C. 均衡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各类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D. 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大心脏病发病率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体排泄的途径(  )
A. 通过汗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B. 通过尿液排出尿素
C. 通过呼吸排出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
D. 通过粪便排出食物残渣
为了验证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研究人员截取了一段兔的肾小管,在一端注入液体,另一端收集液体,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尿液形成过程中,流入肾小管的液体是血液
B. 收集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可能会降低
C. 收集的液体中无机盐含量可能会升高
D. 收集的液体中尿素的含量可能会升高
下列哪项不是排尿的意义(  )
A. 排出了体内废物 B. 排出了多余的蛋白质
C. 维持了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D. 调节了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下列人体器官或结构与其所属系统搭配错误的是(  )
A. 心脏——循环系统 B. 胸骨——运动系统
C. 骨骼肌——神经系统 D. 输尿管——泌尿系统
夏天,在运动后同学们通常会有以下感受:大汗淋漓,浑身湿透;汗液流入口中会感觉到咸味;体表甚至会有股“酸臭”味。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B. 汗液中含有无机盐
C. 汗液中含有少量尿素 D. 汗液与尿液的成分完全不同
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活,教育部提倡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下列有关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肌肉的收缩、协调能力增加
B. 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细胞数量增加
C. 使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延展性增强
D. 能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下面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
①脑②脑神经③脊髓④脊神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图中序号④代表(  )
A. 细胞体 B. 神经末梢 C. 树突 D. 神经纤维
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是(  )
A. 酸梅人口,分泌唾液 B. 风沙迎面袭来,立即眨眼
C. 摸到烫的杯子,手立即缩回 D. 按照语音导航路线,到达地点
我们能够聆听到动听的歌声、悦耳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是因为有耳这一重要器官。耳中对声波刺激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  )
A. 外耳道内 B. 鼓膜上 C. 听小骨上 D. 耳蜗内
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最好咀嚼一块口香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听觉感受器 B. 保护听小骨
C. 保护鼓膜 D. 保护听觉中枢
检测血液发现,人在进餐2小时后,血糖浓度可以恢复到基础水平,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是(  )
A. 胰岛素 B. 甲状腺激素 C. 性激素 D. 生长激素
当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时,突然有人从后面拍打你的肩膀,你会快速回头,并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反应。这时你的身体开启到“战斗或逃跑”的应急状态。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被拍打后回头观望,属于反射 B. 肾上腺属于一个反射弧的效应器
C. 此反应过程仅受神经系统调节 D. “战斗或逃跑”有利于适应环境
下列骨骼肌附着骨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运动员完成投篮动作的生理活动过程是(  )
①骨骼肌收缩
②相应部位产生运动
③骨绕关节活动
④骨骼肌接受神经刺激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治疗白血病常用骨髓移植的方法,骨髓的主要功能是(  )
A. 支持作用 B. 产生骨细胞 C. 造血功能 D. 促进骨再生
骨骼肌包括两部分,中间较粗的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分别是(  )
A. 肌腱、肌腹 B. 肌腹、肌腱 C. 神经,脂肪 D. 脂肪、神经
动物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动物的行为与其分类不相符的是(  )
A. 螳螂捕蝉——取食行为
B. 狗撒尿做标记——攻击行为
C. 乌贼遇敌喷射“墨汁”——防御行为
D. 谁家新燕啄春泥——繁殖行为
如图四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甲、乙 B. 乙、丁 C. 甲、丙 D. 甲、丁
动物的学习行为对它们生存的意义有(  )
①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动物繁衍后代
④增强动物的捕食能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如图表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实验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次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B. 随着尝试次数增加,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变短
C. 小鼠走迷宫行为与学习有关,与遗传物质无关
D. 如果用小鸡进行相同的实验,找到食物的时间更长
据2021年6月1日新闻报道,15 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已接近昆明。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  )
A. 社会行为 B. 攻击行为 C. 贮食行为 D. 繁殖行为
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 白蚁群体中的兵蚁专门负责蚁巢的保卫
B. 狒狒“首领”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权
C. 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
D. 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心脏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心脏。如图为血液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其中体循环起始于心脏的[C]______,可以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全身的组织细胞,并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
(2)肺循环起始于心脏的[B]______,可以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液运送到肺部,经过气体交换,更换为 _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扁桃体炎,药物随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A]______药物需要经过心脏 ______次才能到达扁桃体。
人体每天都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有意识的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尿液的形成需要经过图1中②和①内壁的 ______作用以及 ______(填序号)的重吸收作用。
(2)在泌尿系统中,膀胱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在排尿反射中,膀胱既属于感受器,又属于效应器。
(3)图2中①和②表示联系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纤维,如果某成年人损伤了①,最可能表现出 ______。(填字母)
A.能形成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B.不能形成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C.不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
D.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
(4)健康的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完成排尿反射,而婴幼儿经常出现尿床现象,原因是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 ______的控制力弱。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感觉器官和脑的活动。请根据眼球及脑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课堂上,看黑板和看书的远近转换中都能看清楚物体,主要是因为眼球的[②]______曲度可以调节,使黑板上文字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在[③]______形成物像,在[④]______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2)儿童、青少年如果用眼不当,易引发近视。近视眼可通过配戴 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3)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⑥]______。
2021年8月3日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田径运动员奋力奔跑,这一过程少不了运动系统的作用。请据图回答:
(1)跑步需要运动系统直接参与,同时还需要 ______系统的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提供能量。
(2)当人处于甲图所示的跑步状态时,膝关节、肘关节等关节起到了 ______(填“支点”或“杠杆”)作用。乙图屈肘时上肢肌肉①的活动状态是 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3)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丙图中将相邻的两骨连接起来,增强关节牢固性的结构是 ______。
(4)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容易出现膝关节损伤,可通过注射“人造关节液”——玻璃酸钠来缓解疼痛,该液体应当注射入 ______中。
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蜜蜂采蜜、蜘蛛结网、孔雀开屏都属于 ______,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 ______决定的。
(2)分析下列行为的特征:
①人类想要像小鸟一样飞翔,但终究是飞不起来的;鹦鹉学舌,鸡、鸭、鹅却学不会。这说明学习行为的基础是 ______。
②狼孩长期与狼共同生活,具有像狼似的嚎叫、食生肉的行为,即使被人解救也终生没有学会说话。这说明 ______对学习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
(3)有人统计蚯蚓成功走出迷宫大约需要经过200多次尝试,而黑猩猩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会利用树枝钓取白蚁,这说明动物越 ______(填“低等”或“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人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是“人的反应快慢是否一样?”。某人设计了以下方法来测量两个同学的反应快慢:
①选择一把长30cm的直尺,甲用手捏着直尺刻度大的一端,乙的拇指和食指位置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线。当甲松开直尺时,乙立即用手指抓住直尺,然后记下直尺上的刻度,如图示。
②重复上述步骤5次,记录乙的刻度值并计算出平均值a。
③两人互换,乙捏着直尺刻度大的一端,甲的拇指和食指位置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线。重复步骤①操作,记录甲的刻度值并计算出平均值b。
(1)作出假设:______。
(2)乙抓尺的平均值为a,甲抓尺的平均值为b。根据a和b的关系预测实验结果:
①若a<b,则 ______;
②若a>b,则 ______;
③若a=b,则甲和乙的反应速度一样快。
(3)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计算出每个被试者5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4)接受测试的同学用手指夹尺子,是一种反射活动,而且是人出生后才具有的,属于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 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
抽取某人血液分别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混合,如图均出现了凝集现象,则此人的血型是AB型。
故选:B。
输血时型血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聚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但有些不同的血型结合也不会产生凝聚反应,具体如:A型、B型都能接受O型血,而AB型都能接受A型、B型、O型血,此情况可用血清来检验。据此可以解答该题。
人的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O型,不同的血型混合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故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答案】A
【解析】解:A、①是血浆,有运输作用,错误。
B、④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血液的分层现象中,血浆在最上层,最下层③是红细胞,正确。
C、⑤为白细胞,含有细胞核,个体最大,数量最少,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数量高于正常值时,可能是身体有炎症,正确。
D、⑥血小板体积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正确。
故选:A。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白细胞和血小板,③④是红细胞,⑤是白细胞,⑥血小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3.【答案】A
【解析】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容易破裂导致贫血。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所以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致使组织细胞因氧气含量不足影响能量的释放。贫血患者应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故选:A。
当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偏低时,人就会出现贫血。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该注意。
4.【答案】D
【解析】解: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故选:D。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管壁 管腔 血流速度
动脉 最厚,弹性大 较小 最快
静脉 较厚,弹性小 较大 较慢
毛细血管 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非常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非常慢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特点。
5.【答案】B
【解析】解:判断动脉、静脉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因此1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快,3血管是静脉,3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B正确。
故选:B。
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图中1动脉,2毛细血管,3静脉。
掌握判断血管的依据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血液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通常所说的血液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健康成年人的动脉血压,一般维持在收缩压12~18.7千帕、舒张压8~12千帕。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就称为高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则称为低血压。小明的爸爸去医院做身体检查,结果显示,收缩压为19.5千帕,舒张压为13千帕,故应属于高血压。
故选:A。
血压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血压可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高血压和低血压的概念。
7.【答案】D
【解析】解: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尽量少吃动物类脂肪,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等等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生活方式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四大基石有: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8.【答案】D
【解析】解:A、通过汗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排泄,正确;
B、通过尿液排出尿素,属于排泄,正确;
C、通过呼吸排出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属于排泄,正确;
D、通过粪便排出食物残渣,属于排遗,错误;
故选:D。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
熟记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尿液的形成过程中,流入肾小管的液体是原尿,A错误。
BC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动物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因此收集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可能会降低,尿素、无机盐含量可能会升高,BCD正确。
故选:A。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熟记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各结构和功能。
10.【答案】B
【解析】解:A、排尿可以排出代谢废物,A正确;
B、排出了多余的蛋白质不属于排尿的意义,B错误;
C、排尿可以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C正确;
D、排尿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本题考查的是排尿的意义,首先要明确尿的成分。
11.【答案】C
【解析】解:A、人体循环系统是由血管和心脏组成的,A正确。
B、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胸骨属于运动系统,B正确。
C、骨骼肌属于运动系统,C错误。
D、人体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结构,D正确。
故选:C。
人体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形态、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据此答题。
熟知人体各个系统的组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还有无机盐和尿素。可见ABC正确。汗液和尿液的成分都有水、无机盐和尿素,可见D错误。
故选:D。
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皮肤里面的汗腺,通过汗腺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排出体外,汗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排出汗液除了起到排泄作用外,还能散失体内热量,所以人在体育活动时,会大量出汗。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汗液和尿液的成分。
13.【答案】B
【解析】解:A、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增强肌肉的收缩和协调能力。A正确。
B、体育锻炼能使肌肉体积增大,但不能使肌肉细胞数量增加。B错误。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使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延展性增强。C正确。
D、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D正确。
故选:B。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肌收缩和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体育锻炼对提高心、肺功能和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以及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原因。
14.【答案】A
【解析】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故选:A。
神经系统的组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如图:
可见B正确。
故选:B。
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树突,③是轴突,④是神经末梢,⑤是细胞体。据此回答。
关键点: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16.【答案】D
【解析】解:A、酸梅人口,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B、风沙迎面袭来,立即眨眼,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C、摸到烫的杯子,手立即缩回,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D、按照语音导航路线,到达地点,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以上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完成的,属于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符合题意。
故选:D。
(1)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如简单反射和具体条件刺激的复杂反射,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的类型。
17.【答案】D
【解析】解: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D。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此题考查了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18.【答案】C
【解析】解: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故选:C。
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
19.【答案】A
【解析】解:A、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用,因此引起血糖浓度变化的激素是胰岛素;符合题意;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不符合题意;
C、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功能是:刺激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并维持生殖功能,不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具有调节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各种激素的作用。
20.【答案】C
【解析】解:A、被拍打后回头观望,属于反射,正确;
B、肾上腺属于一个反射弧的效应器,正确;
C、此反应过程除了受神经系统调节,还受激素调节,错误;
D、“战斗或逃跑”有利于适应环境,正确;
故选:C。
(1)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2)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也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概括地说,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1.【答案】B
【解析】解:A、骨骼肌跨越两个关节,不是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A错误;
B、肌肉跨越了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B正确;
C、两块肌肉没有跨越关节,C错误;
D、骨骼肌虽然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但是没用跨越关节,D错误。
故选:B。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2.【答案】C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因此,运动员完成投篮动作的生理活动过程的顺序是:④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③骨绕关节转动,②产生运动。
故选:C。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熟记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及其之间关系。
23.【答案】C
【解析】解:骨的基本结构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的。其中,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在人的骨松质空隙中里有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故选:C。
骨的基本结构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的。骨膜中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据此答题。
关键点: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中,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24.【答案】B
【解析】解: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故选:B。
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通过肌腱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5.【答案】B
【解析】解:螳螂捕蝉属于取食行为,狗撒尿做标记属于领域行为;乌贼遇敌喷射“墨汁”属于防御行为;谁家新燕啄春泥属于繁殖行为。
故选:B。
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两只狗为挣骨头而发生争斗属于攻击行为;领域行为是指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狗撒尿做标记属于领域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26.【答案】C
【解析】解:从获得途径上来看,乙黑猩猩叠木箱摘取香蕉,丁大山雀饮牛奶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的,因此属于学习行为。甲小鸟喂鱼、丙母猪哺乳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C。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7.【答案】D
【解析】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新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作用获得。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完善,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就越强,①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③有利于动物繁衍后代、④增强动物的捕食能力。
故选:D。
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学习行为的特点。
28.【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前应将实验用的小鼠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A正确。
B、据柱状图可见:小鼠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B正确。
C、小鼠的走迷宫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以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C错误。
D、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蚯蚓,蚯蚓难以经过短时间训练获取食物。理由是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D正确。
故选:C。
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学习行为的概念以及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9.【答案】A
【解析】解:象的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故选:A。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
30.【答案】D
【解析】解:ABC、蚁群中的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等工作,不能繁殖、狒狒首领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权、都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各有分工体现了具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因此都有社会行为,BCA不符合题意;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属于繁殖行为,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征。
31.【答案】左心室 右心室 动脉血 右心房 2
【解析】解:(1)由分析(1)可知,体循环的起点是C左心室,终点是A右心房,可以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全身的组织细胞,并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
(2)肺循环起如于心脏的B右心室,可以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液运送到肺部,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这样血液由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含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
(3)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药物到达扁桃体经过的途径是: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颈动脉→扁桃体,因此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A右心房,需要经过心脏2(两)次才能到达扁桃体。
故答案为:(1)左心室。
(2)右心室;动脉血。
(3)右心房;2(两)。
(1)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所示:
(2)题图中: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室;1肺静脉;2肺动脉;3上、下腔静脉;4主动脉;甲是肺部毛细血管网;乙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熟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答案】过滤(或滤过) ③ 暂时贮存尿液 C 脊髓
【解析】解:(1)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②肾小球和①肾小囊内壁的过滤(滤过)作用以及③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在泌尿系统中,膀胱所起的作用是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因此尿的形成的连续的,但排出是间歇的。在排尿反射中,膀胱既属于感受器,又属于效应器。
(3)因故损伤了①上行传导束的成年人,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但是低等神经中枢脊髓所支配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因此,不能形成尿意,但能完成排尿反射,故选C。
(4)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里,受大脑皮层控制。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应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也有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如果环境不适宜,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不排尿。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会发生遗尿现象。
故答案为:(1)过滤(或“滤过”);③。
(2)暂时贮存尿液(意近即可)。
(3)C。
(4)脊髓。
图1中:①肾小囊;②肾小球;③肾小管;④肾静脉;⑤尿液。
图2中:①上行传导束;②下行传导束;③传出神经;④传入神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肾单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反射的形成过程。
33.【答案】晶状体 视网膜 大脑皮层 凹透镜 脑干
【解析】解:(1)黑板和书上的字反射来的光线会通过①角膜,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②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③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④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于是产生视觉。
(2)儿童、青少年如果用眼不当,会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可佩戴凹透镜纠正。
(3)⑥脑干里有心跳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故答案为:
(1)晶状体;视网膜;大脑皮层。
(2)凹透镜。
(3)脑干。
图中的①角膜,②晶状体,③视网膜,④小脑,⑤大脑皮层,⑥脑干。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小脑的功能以及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
34.【答案】神经 支点 收缩 关节囊 关节腔
【解析】解:(1)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2)骨骼肌具有遇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乙图屈肘时上肢肌肉①肱二头肌的活动状态是收缩。
(3)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增强关节牢固性。
(4)关节腔中有滑液,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往往易出现膝关节损伤,可通过注射“人造关节液”玻璃酸钠来缓解疼痛,该液体应当被注射入④关节腔。
故答案为:(1)神经
(2)支点;收缩
(3)关节囊
(4)关节腔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图乙中①肱二头肌,②骨,③关节,④肱三头肌,丙中①关节软骨,②关节囊,③关节头,④关节腔,⑤关节窝,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掌握运动的产生及关节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35.【答案】先天性行为 遗传物质 遗传因素 环境 高等
【解析】解:(1)蜜蜂采蜜、蜘蛛结网、孔雀开屏这些行为的获得途径看,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这说明这种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①人类想要像小鸟一样飞翔,但终究是飞不起来;鹦鹉学舌,鸡鸭鹅却学不会,说明学习行为的基础是遗传因素(遗传物质)。
②狼孩长期和狼共同生活后,具有像狼似的嚎叫、食生肉的行为,即使被人解救但终生也没有学会说话,说明环境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
(3)有人统计蚯蚓成功走出迷宫大约需要经过200多次尝试,而黑猩猩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会利用树枝钓取白蚁,这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故答案为:
(1)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
(2)①遗传因素;②环境
(3)高等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这种行为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是种族延续的保证。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36.【答案】人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一样(或不一样) 乙的反应速度快 甲的反应速度快 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条件反射
【解析】解:(1)根据提出问题:人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否一样?作出假设:人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一样(或不一样)。
(2)反应速度越快,抓住直尺需要的时间越短,直尺的数值越小。孙悟抓尺的平均数据为a,易川抓尺的平均数据为b。若a<b,则反应快的人是乙。若a>b,则反应快的人是甲;若a=b,则孙悟和易川反应速度一样快。
(3)为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计算出每个被试者5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接受测试的同学用手指夹住尺子,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即反射。反射的过程如下:尺子松开→眼→视觉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脊髓与大脑相通的神经→脊神经→与手指活动相关的肌肉。该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
(1)人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是一样(或不一样)
(2)①乙的反应速度快(意近即可)
②甲的反应速度快(意近即可)
(3)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意近即可)
(4)条件反射
在《测定反应速度》探究活动中,某小组的具体做法如图,尺子上刻度值为“0”的一端朝下,然后被测同学拇指和食指准备夹住,不能接触;放手看被测同学抓住的距离就可以了,刻度值越大,反应速度越慢;刻度值越小,反应速度越快。这样刻度值的大小就可以反应被测同学的反应速度。图中开始时大拇指在0刻度的上方,因此结束时应该从大拇指的下方读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收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生物图的画法。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