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1 12: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起,再飞落地面享受美食。这种动物行为属于(  )
A. 攻击行为 B. 防御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学习行为
人体骨骼肌可分为三大肌群,其中不包括(  )
A. 头颈肌 B. 躯干肌 C. 肌腹 D. 四肢肌
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 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
B. 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进行交配
C. 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
D. 有陌生人进入庭院时,护院狗狂吠不止
我们在做引体向上,屈肘运动时,主要收缩的肌肉是(  )
A. 肱二头肌 B. 肱三头肌
C.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D. 关节囊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及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稻与稗草为竞争关系 B. 蝗虫、蛇等为消费者
C. 共有2条食物链 D. 此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蛇和水母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
A. 行走、漂浮 B. 爬行、漂浮 C. 行走、游泳 D. 爬行、游泳
在蒸馒头、制作泡菜、制作食用酸奶的过程中,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酵母菌、乳酸菌、乳酸菌 B. 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
C. 酵母菌、乳酸菌、酵母菌 D. 酵母菌、甲烷细菌、乳酸菌
下列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使人患病 B. 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C. 对所有生物都有危害 D. 能用来制作新冠肺炎疫苗
下列关于霉菌相关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细胞核 B. 可作为分解者
C. 可用于制作腐乳 D. 可加入抗生素防止食物发霉
研究人员将酿制米酒时密闭容器中三种物质的变化情况绘图如下,那么甲、乙、丙分别代表(  )
A. 氧气、二氧化碳、酒精
B. 二氧化碳、酒精、氧气
C. 酒精、二氧化碳、氧气
D. 氧气、酒精、二氧化碳
鸟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其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不包括(  )
A. 骨骼轻薄 B. 产卵繁殖 C. 前肢变为翼 D. 胸肌发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B. 动物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C. 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植物利用
D.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总是不利的
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是(  )
A. 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加剧 B.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C. 对森林乱砍滥伐 D. 草地过度放牧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 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捷
B. 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C. 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D. 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以下是动物的某些行为,其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①被蜜蜂蜇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
②涡虫在强光的刺激下,转移到光线较暗处生活
③母鸡孵卵
④老鼠走迷宫而取道食物
⑤蜘蛛结网
⑥老马识途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如图是关节的模式图:请回答:([]内填写序号,横线上填写文字)
(1)填出关节的各部分名称:
[②]______,[③]______,[①]和[④]构成 ______。
(2)①从④中脱落的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 ______。其中,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有 ______等,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3)人在运动时,要靠 ______牵引骨,绕关节运动完成动作。
如图表示人骨中某种物质在各年龄段含量的变化:
(1)这类物质是 ______。
(2)当骨受到外力冲击时,最容易发生骨折的是 ______阶段,原因是无机物多,有机物少,骨硬而脆。
(3)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 ______,骨的柔韧性、弹性较好的时期是图中的 ______阶段。
(4)骨折后,对骨的修复起重要作用的是骨膜内层的 ______。
(5)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存在于长骨的 ______中。
如图是细菌和酵母菌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细菌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与酵母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真正的 ______。
(3)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______生殖,在温度适宜、氧气和养料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 ______生殖。
2021年宁明县海渊镇十里荷塘在抖音上亮相,成功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光游玩,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荷塘除了莲,还有鱼、青蛙等多种生物,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 ______。
(2)荷塘里放养了鱼、青蛙、鸭等动物,它们主要以昆虫、福寿螺等为食,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 ______,不仅提高莲塘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3)在“荷→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青蛙所属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______。
(4)塘泥中有大量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的粪便及其遗体分解成 ______,所以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5)荷塘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虫鸣鸟叫,鱼跃莲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某一兴趣小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如下实验:
(1)提出问题: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吗?
(2)做出假设:______。
(3)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
①在校园或其他便利的地方寻找一个蚂蚁窝;
②不要干扰蚂蚁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连续观察一星期,记录所观察到的蚂蚁的各种行为
③利用一个旧的可乐瓶,剪去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再取一些蚁穴的土壤盖在可乐瓶内的土壤上。
④捕捉10只蚂蚁(最好有蚁后)以及蚁卵和幼虫等,放进可乐瓶中。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饥饿处理24小时。
⑤以小组为单位,1组取一圆形纸板,上面画对角线,在与圆心等距离位置设置ABCD四个点,分别放上糖、面包、辣椒酱、醋酸,然后把装有10只蚂蚁的可乐瓶放置在纸板圆心,打开盖子,每分钟观察一次蚂蚁动向,一组观察10分钟。
问题:
(1)实验不能只用1只蚂蚁进行是因为 ______;如果全班一共有6个兴趣小组进行了这个探究,最终获得的实验数据不完全相同时,怎么处理?______。
(2)上述实验步骤①②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研究蚂蚁的行为?______。
(3)实验步骤③④⑤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研究蚂蚁的行为?______。
(4)设置ABCD四个点并放不同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进行 ______实验。
(5)实验现象:蚂蚁都爬向糖和面包。
(6)得出结论: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蚂蚁喜欢取食甜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这种行为是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答案】C
【解析】解:人体骨骼肌可分为三大肌群,即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背肌有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间肌。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主要的呼吸肌。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上缘之间,参与腹壁的构成。
四肢肌:四肢肌可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上肢肌结构精细,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可见,肌腹不属于三大肌群,B正确。
故选:C。
人体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掌握骨骼肌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蜜蜂的各种舞蹈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B、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引诱雄蛾通过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C、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是用动作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D、有陌生人进入庭院时,护院狗狂吠不止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信息交流,符合题意。
故选:D。
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明确信息交流的特点即能正确答题。
4.【答案】A
【解析】解:屈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处于收缩状态,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处于舒张状态;做引体向上时,进行的是屈肘运动,因此主要收缩的肌肉是肱二头肌。
故选:A。
人体每一个动作的产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多组肌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骨骼肌在运动中具有协作的关系,没有这种协作关系,要完成一个动作是不可能的。
5.【答案】D
【解析】解:A、稗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所以稻田里的水稻和稗草是一种竞争关系,A正确;
B、蝗虫、蛇等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B正确;
C、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水稻(或稗草)→蝗虫→蛙→蛇,②水稻(或稗草)→田鼠→蛇,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水稻(或稗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图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D。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概念和写法。
6.【答案】B
【解析】解: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这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通过运动,动物能比较迅速的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都有重要的意义。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水母运动时其头部收缩的各种细节,触手的作用,上浮下沉的方式,近海处悠闲自在地升降漂游等,所以是漂浮。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蛇和水母的运动方式。解答时可以从蛇和水母的运动结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了解动物运动的意义以及一些动物的运动方式。熟知蛇和水母的运动方式。
7.【答案】A
【解析】解: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
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8.【答案】C
【解析】解:A、新型冠状病毒是动物病毒,结能使人患病,A正确。
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因此新冠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B正确。
C、新冠肺炎病毒寄生在人和禽类的体内,不能寄生在植物体内,而对植物没有危害,C错误。
D、新冠病毒能用来制作新冠肺炎疫苗,D正确。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霉菌菌属于真菌,细胞结构中有细胞核,A正确;
B、霉菌体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的腐生,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正确;
C、有的霉菌可用于制作腐乳、酱油等,C正确;
D、抗生素只能细菌起作用,食物发霉是由霉菌引起的,可加入抗生素不能防止食物发霉,D错误.
故选:D。
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等,其中霉菌和蘑菇菌等大多是由大量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上面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可以发育成新个体,所以多细胞真菌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熟记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真菌在现实中的应用。
10.【答案】A
【解析】解:酵母菌发酵酿酒需要无氧的环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会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气消耗掉,因此急剧减少的物质甲是氧气;
在开始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繁殖的足够的数量之后,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质乙是二氧化碳,丙是酒精。
故选:A。
制酒要用酵母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答题。
做这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形、结合题意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鸟类会飞行,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类产卵繁殖,与飞行无关,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鸟类多数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据此作答。
掌握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卵生与飞行无关,结合题意,即可正确解答。
12.【答案】B
【解析】解: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物质的循环,A错误;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物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错误;
D、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传粉,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有利的,D错误。
故选:B。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本考点考查了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理解认识,难度一般,需熟记掌握,题型多样,有一定的综合性。
13.【答案】B
【解析】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
故选:B。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据此答题。
关键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4.【答案】A
【解析】解: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选项B、C、D均没有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均属于观察;选项A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属于实验法,实验变量是声波。
故选:A。
此题考查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关系。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区别: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施加有影响的因素,观察法没有。
问题来源于观察,科学探究通常开始于观察
15.【答案】A
【解析】解:②涡虫在强光的刺激下,转移到光线较暗处生活、③母鸡孵卵、⑤蜘蛛结网是动物的一种本能,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①被蜜蜂蜇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④老鼠走迷宫而取道食物、⑥老马识途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明确动物各种行为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答案】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面 脱臼 滑液 骨骼肌
【解析】解:(1)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2)①关节头从④关节窝中滑落出来的现象称为脱臼。⑤关节软骨和③内的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更灵活;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3)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
故答案为:(1)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
(2)脱臼;滑液。
(3)骨骼肌。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记住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有机物 C 骨胶蛋白 A 成骨细胞 骨松质
【解析】解:(1)人体骨的成分在不同年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时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变形
成年期 约等于1/3 约等于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根据表格和人骨中某种物质在各年龄段的含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这类物质是有机物。
(2)当骨受到外力冲击时,最容易发生骨折的是C阶段,原因在老年期的骨中,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余2/3,骨的弹性小、脆容易骨折.
(3)有机物以骨胶蛋白为主,与骨的韧性有关,可以燃烧,成人约三分之一。骨的柔韧性、弹性较大的时期是图中的A阶段。幼年时期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骨的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
(4)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骨表面的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幼年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骨松质和扁骨等内仍含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故答案为:
(1)有机物。
(2)C。
(3)骨胶蛋白;A。
(4)成骨细胞。
(5)骨松质。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内的有机物越来越少,无机物的含量越来越大,据此答题。
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较多,柔韧性较强,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
18.【答案】4 细胞壁 3 细胞膜 6 细胞质 细胞核 分裂 出芽
【解析】解:(1)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构成。所以,细菌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3细胞膜、4细胞壁、6细胞质。
(2)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3)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生殖;酵母菌属于真菌利用孢子繁殖,在温度适宜、氧气和养料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还能进行出芽生殖。
故答案为:(1)4细胞壁、3细胞膜、6细胞质
(2)细胞核
(3)分裂;出芽
1、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单细胞的酵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3、图中,1鞭毛、2荚膜、3细胞膜、4细胞壁、5DNA、6细胞质、7细胞核、8液泡。
理解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及生殖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生态系统 生物防治 消费者 无机物 分解者 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解:(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因此,海洋中有鱼、虾,还有海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它们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莲塘放养有鱼、青蛙、鸭等动物,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生物防治,不仅提高莲塘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3)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在“荷→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荷属于生产者,昆虫、青蛙属于消费者。
(4)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塘泥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的粪便及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因此,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
(2)生物防治。
(3)消费者。
(4)无机物;分解者。
(5)建立自然保护区。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
20.【答案】蚂蚁能(不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易受偶然因素影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取平均值 观察 实验 对照实验
【解析】解:(1)根据提出的问题: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吗?做出假设:蚂蚁能(不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问题(1)不能用1只蚂蚁,蚂蚁数量太少,易受偶然因素影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采集的蚂蚁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蚂蚁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全班一共有6个兴趣小组进行了这个探究,最终获得的实验数据不完全相同时应该取平均值。
(2)实验步骤①②运用了观察方法来研究蚂蚁的行为。
(3)实验步骤③④⑤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蚂蚁的行为。
(4)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ABCD四个点并放不同食物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
(2)蚂蚁能(不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问题:
(1)易受偶然因素影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取平均值
(2)观察
(3)实验
(4)对照实验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