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期中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从《孙权劝学》中了解。
导入新课
4 孙权劝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获得启迪。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走近作者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介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拓展延伸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信赖。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名扬三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读
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A1
A2
A3
B3
B2
B1
互相考一考(每个同学出5个重点解词,两句翻译,然后大家相互交换做一做)
一起读一读(小组之间互相分角色练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然后全班展示)
【交流·分享】
二读
读懂文意
考一考你讲故事的能力
孙权 学
吕蒙 学
鲁肃 学
求学过程
吕蒙
鲁肃
孙
权
劝
就
赞
整体·感知
三读
读出语气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把握细节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析他是如何劝说成功的?
吕蒙读书有没有取得成效?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精读细研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精读细研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精读细研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点拨】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孙权)
(鲁肃)
(吕蒙)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孙权劝学
分析形象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
辞
惊
豪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启示?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分析形象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
鲁肃赞学
分析形象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精读细研
孙权
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鲁肃
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
吕蒙
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精读细研
孙权劝吕蒙,使之“就学”,“劝”的本领可谓高矣。试分析一下他劝说技巧的高明之处。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共同猜一猜(司马光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选入《资治通鉴》呢?)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让部下增长才干,也是为了提高部下的战斗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交流·分享】
运用对话 刻画人物
本文注重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言简意丰、富于情趣。仅聊聊数语,就使人感受到孙权、吕蒙、鲁肃三人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写作特色
吴下阿蒙:
两个成浯的含义: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归纳主旨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共同猜一猜(司马光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选入《资治通鉴》呢?)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意思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让部下增长才干,也是为了提高部下的战斗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交流·分享】
教师寄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吕蒙
(坚决,关心)
(自信,自得)
(吃惊,赞叹)
孙权
鲁肃
君臣
同僚
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板书设计
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一个人只要广泛的涉猎,终会有所成就;
5.不但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附近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