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吟秋,赏荷,析景悟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故都的秋
故都——北平
深切的眷恋
文化意味
秋,确定描写的内容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荷塘月色
荷塘,是文章描绘的处所
月色,点明时间,是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
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如何读懂写景抒情散文?
识得“文眼”,体会中心情感
抓 住 线 索, 把握文章立意
读懂“景语”, 触摸丰富内涵
知 人 论 世, 透视创作历程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探究一:找出两篇文章的文眼,理清其脉络,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短歌行》
忧
《归园田居》
归
《故都的秋》
文眼:清、静、悲凉
《荷塘月色》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梳理《故都的秋》文章脉络
故都的秋
总起
分写
总结
1.眷恋故都之秋
2.江南的秋天
记叙
议论
3.庭院秋景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声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12.民族审美心理----悲秋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胸臆——热爱北国之秋
抒眷恋之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荷塘月色》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踱小路
出荷塘
作
者
心
情
不宁静,
郁闷
寻宁静,
自由
淡淡
的喜悦
淡淡
的哀愁
不宁静,
依旧郁闷
出家门
赏荷塘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1、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作者通过哪些景物表现这些特点?
2、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优雅、朦胧、幽静的,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体现的?是如何写景的?
探究二
庭院秋景图
一椽破屋
(冷落与萧条)→悲凉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视觉)→清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听觉)→静
破壁
(冷落与萧条)→悲凉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冷色调)→悲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萧条)→悲凉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的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
秋槐落蕊图
“早晨起来……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给人寂静的感觉)→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给人悠闲的感觉)→清;(“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悲凉
秋蝉残鸣图
北国的秋蝉的叫声是怎样的?
衰弱、残声、嘶叫、啼唱。
悲凉
秋雨话凉图
“秋雨图”中的雨
凉
雨后都市闲人的着装、动作、语言
清闲、悠闲
秋日胜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视觉:清、静
1、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作者通过哪些景物表现这些特点?
2、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优雅、朦胧、幽静的,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体现的?是如何写景的?
探究二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凝碧的波痕
脉脉
静
动
优美宁静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赏析月下的荷塘
叠词 比喻
拟人、比喻
通感
比喻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比喻
比喻
通感
朦胧优雅
荷塘的周围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荷塘的四周
叶:
田田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和谐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由静到动
清幽热闹
评
写景手法:
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
动静结合
1、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什么是“清、静、悲凉”的呢
2、朱自清笔下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为什么依然不能使他摆脱“不宁静”的心绪呢?
探究三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2. 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情感总结
秋是一个季节,秋更是一种文化,真情流露之下深藏着一种淡远的忧思。“故都之秋”乃“心中之秋”。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己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作者真情流露的折射。“荷塘月色”虽美,但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的心里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两位作家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行文就有了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味道。
探究四 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中,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再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
探究四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不同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