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吗?
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
上下求索的屈原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我国古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百年来,她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9 木兰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郭茂倩】(1041—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走近作者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乐府诗集
何为“乐府诗”?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题木兰庙
《 题木兰庙 》
唐诗 杜牧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背景资料
这首诗与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四世纪中,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民的愿望。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和赞扬。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2.这首诗讲述了花木兰哪些故事或场景?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停机叹息
代父从军
奔赴战场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讴歌英雄
征战沙场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著我旧时裳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1-3】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4】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5-6】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7】
一
二
三
四
→ 勤劳孝顺
→ 勇敢坚毅孝顺爱国
→ 沉稳干练思亲
→ 英勇善战
→ 不慕富贵
→ 重视亲情
→ 谨慎机智
①停机叹息
②代父从军
③治装跋涉
④十年征战
⑤辞官还乡
⑥合家欢聚
⑦比喻作结
各段大意
人物形象
结
构
层
次
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木兰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从军前
从军时
功成后
做出决定
征战准备
征战南北
建立功勋
辞官还乡
恢复女儿身
勤劳孝顺
机智勇敢
朴实
不慕功名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设置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
①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②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3.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好处: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4.赴边途中是采用略写,而详写什么?
详写心情。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5.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7.阅读文中描写木兰辞官归乡的部分,说说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和崇高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说一说:写木兰归来时其他人的表现,有何表达效果?
这一段描写极具生活气息,写出了木兰归来时全家人的快乐心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的谨慎和机敏,使木兰的形象更加饱满。
9.结尾用四句诗,有什么作用?
用比喻做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请以“我喜欢 诗句,它塑造了一个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爱家、爱国
机智、勇敢、刚毅、淳朴
木兰形象
10.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你眼中的木兰是怎样的?
女汉子
普通女孩
坚毅果断
英勇善战
机敏谨慎
不慕名利
热爱劳动
敏感多情
精明干练
爱美爱生活
11.这首诗歌塑造花木兰的形象有何意义?
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并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家中 (愿代父征)
途中 (辞家而去)
战场 (十年征战)
朝堂 (建功受封)
家中 (亲人团聚)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略写英雄气慨
好处:
1.内容: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结构: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顶真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设问
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的是十年的征战,经历了数百次战斗,有的(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
互文
1.“东市买骏马……”四句
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
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
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两句
意思是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
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紧张地备办鞍马。
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
互文例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③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三个句子有何特点?
我的发现:
上句最后一个字或两个字是下句的开头。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个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法时,无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作用:总的来说: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方法指导
1.详略得当。
(1)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的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写法探究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有详有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倾向。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2.浓郁的民歌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主题探究
重点写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巾帼英雄,与同学们交流。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替父从军
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不慕名利
交代身份,揭示忧虑
说明原因,决心应征
积极准备,踏上征途
辞官归乡
谢辞高官,功成身退
喜归故里,重著旧裳
以兔为喻,解释原因
出征参战→历尽艰辛,转战沙场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用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教师寄语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