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
激趣导课
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
叶圣陶先生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走近作者
张中行 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走近叶圣陶
(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叶圣陶
背景透视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初读感知
品读题目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整体感知
2.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3.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第一部分(1)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2)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8)
详尽地叙述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第四部分(9)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朗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文章纪念他。
请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宽厚待人
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学者
一个躬行君子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写话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话”与“简洁”
核心
此二者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7.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8.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句话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句子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10.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难点探究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对陶先生的一些小事,但小事不小,你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出叶对陶先生的“大”吗?
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对陶先生的许多高尚的品质:为人宽厚、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品质,由此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高尚的人。
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说一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你有哪些写作心得?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再读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说说这两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精读细研
首尾呼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精读细研
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也写出了很多议论性语句,找一找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示例:
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本文主旨是记人。
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2.在人物刻画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3.在文风方面: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记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归纳主旨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说说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感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链接生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总
怀念敬佩赞美
品德过人
文墨方面
日常交往
写文章
文风
写作的各个方面
提出希望
待人厚
写话
简洁
求完美
铭记主张
总
律己严
分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
1.标点符号方面;
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
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
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拓展延伸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