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河中石兽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河中石兽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09: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新课导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
25 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三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走近作者
纪昀一生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主要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评文心雕龙》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
写作背景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文体常识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第3段写一老河兵的分析,以及结果。最后作者由此感叹。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及多年后寺僧在
原地和下游寻找的经过;
第二层:写讲学家的看法,他认为石头埋在
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写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寻的理
由及果然寻得的结果。
第四层:由事到理,提出遇事不能主观臆断
的道理。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
不能主观臆断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门前的两个石兽沉没在河里,十多年后,寺僧重修寺庙,想把石兽找回来,于是在河中搜寻石兽。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人 物 地 点 结 果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得于数里外
未果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 物 理 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以为顺流下矣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
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示意图
精读细研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精读细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作出判断。
精读细研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结合内容,分析寺僧、讲学家及老河兵三类人物的特点。
深入探究
文中讲学家的“笑”与老河兵的“笑”有什么区别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众服为确论”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句话是写众人对讲学家所说看法的态度,属于侧面描写,为下文再变埋下伏笔。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这句话的?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这句话是作者对寻找石兽这件事的议论,从中概括出一个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就根据常理主观的判断,要究物理,实践出真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从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就表达方式而言,这句话属于议论。从全文来看,这句话起到了点题进而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它既是对讲学家这样的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者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层层铺垫,设置悬念。
写作特色
文章首先用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然后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来表现讲学家的自信,最后用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嘲讽了讲学家的好为人师和骄傲自满。这种写法使故事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文章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未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何止是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此时谜底才揭开。
写作特色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小 结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拓展延伸
河中石兽
第一种:僧
原地水中
皆不得
实践出真知
第二种:僧
第四种:老河兵
第三种:讲学家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上游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