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核舟记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09:59: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象牙上雕刻了42位美国总统
潘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了一幅国画。
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
埃菲尔铁塔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科年科创作的微型埃菲尔铁塔模型。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11 核舟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大意,领悟文章内容。
2.体会课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重点)
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作者介绍
魏学洢(1596—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父亲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书弹劾魏忠贤而被捕下狱,遭到暗害,魏学洢扶枢回乡,悲愤而死。魏学洢一生没有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簷[yán]集》,收入《四库全书》。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核舟记》却不在这个集子中,该篇选自清代涨潮选辑的《虞初新志》。其所得的 “核舟”是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
知识链接
1.关于“杂记”
杂记 是记载杂项和零碎的笔记,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以抒情、议论。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居多。根据文章所记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     
知识链接
2.关于“微雕”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
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__________。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
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
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大苏泛赤壁
船舱
小窗
对联
船头
黄鲁直
佛印
船尾
撑船人
题名
篆章
数量



整体感知
整体感悟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 “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研读第一段
细节探究
“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
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
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奇巧
研读第2—5段
核舟
课文研读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主——次
如何介绍对象的?
课文研读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东坡。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
然不能违背“初衷”;二是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
壁”,苏东坡是主人公,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相
吻合。
重点品析第三段
本段介绍船头的浏览者时,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
方面?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写船头的游览者——苏轼、鲁直和
佛印,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姿态,表现
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这样写显示了他们不同
的身份、神情、姿态,呼应“各具情态”。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高超技艺。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神韵。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段落 结构 内容
第1段 总说 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核舟” 的由来和主题
第2-5段 分说 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第6段 总括 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数目、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船舱 船头 船尾 由主要到次要。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中部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从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所以,接着介绍船头的三个人物,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深入探究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
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深入探究
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
1.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
2.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
“人五”“窗八”等。
深入探究
如何翻译古汉语中的数量词
1.无量词的先补出量词再翻译。
2.古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
(同“又”)字。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3.数词在名词之后的时候,翻译的时候要调整好顺序。
深入探究
归纳主旨
  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
本文介绍核舟,采用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条理清晰的印象。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以核舟各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为序做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结构严谨。最后总
结,照应开头,深入一步。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写作特色
总分结合,前后照应。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层,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相照应。
写作特色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拓展延伸 探究文体
核舟记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引出核舟由来
技艺精湛
构思巧妙
整体
总述并评价
详写核舟
局部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顶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写。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拓展延伸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