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10: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新知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他们也许不是钟子期、俞伯牙那样情投意合的知音,但他们是才华相当的“辩友”。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2.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辩论,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难点)
3.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素养)
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2)辩论双方是谁?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惠子。
庄 子
惠子
VS
整体感知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整体感知
(5)那惠子如何反击?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辩论
逻辑
语气
轻松愉悦
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
精读细研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读完课文,分析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的性格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是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①对抗性 ②说理性 ③机敏性
三、论辩的作用
二、论辩的特点
通过论辩,可以达到明辨事理、分清是非、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彰扬真理、否定谬论、维护权力、说服他人等多种目的。
论辩:又称辩论,是观点对立双方就某一论题为批驳或说服对方而进行的言语交锋活动。
论辩技巧
一、概念
①归谬辩驳 ②针锋相对 ③移花接木
④以矛击盾 ⑤先守后攻 ⑥釜底抽薪
⑦避重就轻 ⑧顺水推舟 ⑨偷换概念
⑩以退为进
五、论辩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整体感知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细节探究
哪几句能表现庄子超然、物我统一的思想?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濠上也。”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指出下面两句话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精读细研
【惠子】
【庄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巧辩
尚美
超然
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精读细研
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
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
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对比阅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否“知鱼之乐”
庄子
惠子
论辩
知鱼之乐
非鱼,安知鱼之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拓展延伸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