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1 10:12: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学习目标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
知识链接
助学资料
整体感知:
、画出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然后举手发问。
、准备复述故事。
第一PPT模板网-WWW.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初读课文
细节探究
 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有吏夜捉人
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
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
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
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老妇有三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生活之贫困、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受害之重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观吏之怒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
妇:
小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文本特色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主旨探究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故事开端——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
同情人民
故事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课文。
拓展延伸
石壕吏 杜甫
齐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男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女齐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齐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诵一诵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