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认识厘米》(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2-11 13: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课书第三册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
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
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 1 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
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软尺、1厘米长的小正方形等。
技术运用: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创新地将畅言智慧课堂交互式多
媒体系统、班级优化大师和希沃白板 5 中的诸多功能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深感直观
形象、互动方便快捷,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主要使用功能如下:
1、电子课本展示、聚焦、批注、插入图片、插入ppt 等功能;
2、畅言智慧课堂判断对错的视频游戏功能和翻翻卡功能;
3、畅言智慧课堂的实时同屏和实物展台功能;
4、畅言智慧课堂的同屏、拍照上传功能;
5、班级优化大师的随机抽选和在线实时表扬功能;
6、希沃白板 5 录制时间胶囊功能,录制本节课的视频或者音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1、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
物品量一量,把结果告诉他们吗?
2、摸一摸、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3、汇报:你用什么量的 量的结果是多少?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同学们说的数怎么会不同呢?工人叔叔该以谁的为准呢?
5、小结:是的,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我们通常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设计意图 展示畅言智慧课堂《认识厘米》电子课本,学生初步了解本节
课教学内容,展示测量课桌宽度的情境,产生测量需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
垫。
二、借助生活经验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认识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1、刻度线
尺子上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它们在尺子上均匀排
列是不是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格?他们是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数字
(1)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最小是几?它在尺子上的哪个位置?
(3)咱们以前认识的0 表示没有,那尺子上的0 表示什么意义呢?猜猜看
师:对,这里的0 表示起点,他所对应的这根长刻度线称为“0 刻度”。(课件出
示)
3刻度在哪?8 刻度呢?这是几刻度?(画笔圈画)
师:还有什么?
3、字母
英文字母“cm”表示厘米(课件出示),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
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畅言智慧课堂的画笔功能,圈画出尺子上的长刻度线和所
对应的数字,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看清楚刻度几在什么位置。
(二)认识 1 厘米
1、感知 1 厘米
(1)尺子上0 刻度到 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出示)
请大家在自己尺子上找出0 刻度到 1刻度这一段,用拇指与食指来比划一下。
(2)找其他的 1厘米
师:那尺子除了0 刻度到 1刻度之间是 1 厘米,还有哪段也是 1 厘米长呢?
(3)小结
从刚才的回答中,你发现了什么?
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也就是说每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厘米。
2、建立 1 厘米空间观念:
(1)闭上眼睛将1 厘米装进大脑
(2)接下来请用手势将头脑中的 1 厘米比画出来,同桌互相看一看。
(3)然后请你用笔将 1 厘米画在本子上
(4)最后用尺子验证一下,看是否比划准确。(拿尺子比划一下,看是否是 0 刻度
到 1刻度间的长度)
3、生活中的 1 厘米
大家找找,在我们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
(1)学生找(橡皮厚度、牙齿宽度等)
(2)打开小盒子,找一找有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吗?(小正方形的边长、订书钉
宽度、橡皮厚度)
(3)老师PPT 出示自己找的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图钉、手指宽)
(4)小结:其实,生活中长约 1 厘米的物体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 1 厘米,比一比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发展
空间观念。
(三)认识几厘米
1、感知几厘米
大家知道尺子上 1 大格就是 1 厘米,那从 0 刻度到 3刻度是多长?(课件出示)
你怎么知道的?
还能找到其他的 3 厘米吗?
除了 1 厘米、3 厘米,你还知道几厘米?
(强调表述: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几厘米?)
2、小结:
从刚才的回答中你有什么发现?怎样知道两数之间的长度?
(1)两个数字间有几个 1 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2)还可用后一个厘米数减前一个厘米数的方法也能得出长度。
3、游戏:
双人比赛:哪些是 3 厘米?(随机抽选两名同学,点击屏幕开始比赛)
设计意图 利用智能备课助手课堂活动中的判断对错,设计一款适合二年
级学生的视频动画游戏,极大地激发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
更加快速地判断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几厘米。
三、动手操作,学习测量
1、演示测量,探索测量方法
(1)猜测、估算
师:咱们认识了 1 厘米、几厘米,大家觉得他们长吗?
对,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常用厘米来做单位,那怎样
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记录本,先猜猜看有多长?(出示记录
本)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要想准确知道它的长度,咱们还得用尺子量一量。
怎么量?请看:
(2)演示测量(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用实物展台展示)
先将纸条放平,再将尺子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左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
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2、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使用智慧课堂实物展台实现学生直观演示测量,有助于二年级
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动物们的“测量大赛”(课件出示)
动物们的测量大赛,学生当评委,评价动物们测量方法的对错。(随机提问)
2、翻翻卡:线段是几厘米?(课件出示)(随机提问)
3、学生自主测量(播放音乐)
打开小盒子,想量什么就量什么,可以自主量,还可合作量。
4、学生汇报:
量了什么?有多长?(拍照展示)
强调:当遇到测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理米数时,我们可以看他最接近几厘米,
就是“大约几厘米长”。
设计意图 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现学生上课时的随机抽选和表扬,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使用智慧课堂拍照上传,即时对比讲解,发挥典型示
范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实际问题
前几天,老师去商店定制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
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汇报方法
3、认识多种尺子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想不想知道师傅是怎么量的?
他呀是用这个给我量的,认识吗?它是软尺。软尺:顾名思义,材质很软,经常用来
测量人体某个部位的长度,比如:头围、腰围、臂围、胸围等。
4、实践运用
学生演示软尺的量法
5、小结:
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软尺、皮尺、卷尺
等。(课件出示)不同材质的尺子有着不同的用途,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多种尺子,延伸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六、布置作业,回归生活
1、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发明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2、介绍身上的尺子“一庹”、“一拃”、“一步”。
3、亲子练习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此课时,我以“让教于学”,“以学定教”的思想为指导,营造民主、和谐、
师生共进的学习氛围。在以下方面尝试了创新:
1、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的练习巩固环节,利用畅言智慧课堂中课
堂活动的趣味分类设计出的视频游戏,摒弃了之前要使用“爱剪辑”或者“iMovie”视频
剪辑等制作视频动画的繁琐,给老师备课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也极大的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视频中生动形象的声音效果也能消除学生后半段时间的疲劳,又一次提高了
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练习巩固。
2、畅言智慧课堂的实时同屏功能非常好用,利用这个功能,当学生在用尺子动手测量
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平板拍照,及时将学生测量的情况投影到大屏上,从而方便学生对比
观察,也方便老师接下来的对比讲解。老师上课时再也不用连接 qq 或者扫描二维码上传照
片,既省时又省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3、利用希沃白板 5 的录制时间胶囊的功能,将我整节课的上课内容录制成视频或者音
频,方便教师回溯课堂的教与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录制
的视频、音频等上传到班级空间,供学生们复习使用,弥补上课时学习的不足。
畅言智慧课堂、班级优化大师和希沃白板 5 的多项功能被我有效整合进行互动教学,
提高了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高
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有效落实和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
的生命力!
但我们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一味追求新技术的使用、量的堆
加。立足于学生实际,将“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