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六国论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名人佚事:认墨为糖
苏洵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学习活动一:阅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要求学生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2)集中提问:本文较短,学生疑难处应不多,可花少许时间提问和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
虚词“与”
1、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替、给、为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引进比较的对象,跟……比、和……比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和,跟,同
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2)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常用“与其”跟“宁”、“毋宁”、“孰若”、“岂若”等配合。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3、作语气助词,通“欤”
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学习活动二:一篇史论文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阅读本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史论在于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请阅读文章,指出作者论述的历史,总结的教训,并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第1题:
论述的历史:六国灭亡的原因
总结的教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行文思路: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接着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述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攻战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论述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
最后申明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
第2题:
举例论证:(示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效果分析:举出具体史实,充分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示例)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效果分析:引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对比论证:(示例)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关系做对比,从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效果分析:说明北宋王朝如果因贿赂敌人而亡国,实在是最愚蠢的做法,使观点非常鲜明。
3、史论在于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往往针砭时弊,能够直指现实。当时的北宋王朝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这次宋军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向辽输币、纳贡求和。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活动三:“三苏”《六国论》
面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不仅苏洵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辙、苏轼也写了《六国论》。阅读三篇《六国论》,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1、阅读苏辙、苏轼两人的《六国论》,分别整理出其论点和论证过程。
苏辙《六国论》
论点:六国灭亡,原因在于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天下大势。
论证过程:基于自己读《史记》的独特感受提出论点六国灭亡在于不明天下之势,进而分析秦与六国的天下之势:韩、魏是秦与六国夺天下的关健所在;六国委弃韩、魏,使秦东向无后顾之忧;六国认不清天下的形势,没有“厚韩、亲魏以摈秦”,最终铸成大错。
苏轼《六国论》
论点:六国久存,原因在于养士。
论证过程: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土的作用(有四种士必须加强选拔,加重任,使其各司其职,协助统治者治理百姓);秦始驱逐客卿是不明智的行为;历代帝王都重视养士,后人不及。
2、探究:三苏的《六国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表述,请结合史论文的特点,说说你更赞同谁?并说明理由。
考史、写史要受限于客观的史料:但论史则可以掺入个人意见,成为文学家挥洒的宽广天地之一。“评史”“论史”本就是在关注历史的文体中主观色彩最丰富的一种体裁。正如王基伦先生所言:史论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是阅读古籍文献的“读者”,同时他又是书写阅读经验的史论“作者”。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与意旨,他如何认定采信或是予以否定驳辩?一般“客观的”阅读,把文献作者记载时的本意当作文本的唯一意义,认为通过阅读,达到符合原文献作者本意的对文本的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为达此目的,读者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重复文缺作者的思想和行动,复制出文献作者的本意。因此,尊重历史事实的叙述,是阅读初始的基本态度。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在不断反观历史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那些对当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史论便成为议论文之一体,写作目的无一例外地要针对时政而发,
于是阅读文献史书的目的,绝不止于被动接受而已。他们希望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因此我们发现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二苏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意旨时,或是勇于否定驳辩,或是发挥想象力,关注史料的空白,填补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史论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历史的原貌,进行着“主观阅读”之旅。因为“史论”毕竞与历史著述不同。历史著述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进行的“历史建构”,而“史论”属文学范畴,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二者大相径庭。
——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作为史论的《六国论》与客观史料不同,它可以掺人个人意见,重新阐释旧典籍中的材料,目的在于借古鉴今。简而言之,史论是把之前的历史重新诠解,建构出有用的当代意义。
探讨与分享
学生分组探讨,小组内形成共识。
课堂分享:明确观点,阐释理由。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 .率赂秦耶 率:一概
C .胜负之数 数:次数
D .泊牧以谗诛 泊:及,等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 D .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下列各项中,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下列各句中,与“泊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荀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6、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