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 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散文《爱的踪迹》《心迹》《朋友》《我的小桃树》等。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3.解决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小朋友写的短诗,“我想变,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小朋友借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世界万物平凡却不平庸。今天,我们将跟随贾平凹先生去认识生活中一种极普通的树——桃树,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感动。
(板书: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
生齐读,师:同学们认为题目当中哪个字应该关注呢?(小)
师: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者句子叫做“文眼”,文眼往往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窥探主题思想的窗口。
初读——与桃树相逢
思考:桃树之“小”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在“小”前面加一个修饰词,具体说明桃树给你的初印象。
提示:可从桃树生长环境、自身形体、遭遇磨难方面考虑。
(狭小) (瘦小)-----(弱小)
(三)品读——与桃树对话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小桃树外形的句子,用“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修饰词,写出了桃树的( ),表达我对桃树( )的情感”句式来说。
示例: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明确: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桃树经历风雨的可怜情状,形体的消瘦、苍老,表达我对桃树的怜惜、疼爱之情。(楚楚:鲜明整洁)
教师预设:
4段: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明确:抓住“委屈”“瘦瘦”“黄黄”等词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本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和神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怜爱之情。
6段: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明确:“一个春天”强调时间长,1米等于3尺,二尺相当于67厘米。强调桃树之矮,两相对比,再用上一个“才”字,更显示出小桃树生长缓慢,生命力脆弱。
9段: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桃花比作患重病的少女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单薄、苍白,表达我对桃树的怜惜之情。
13段:雨还在下着……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在雨中落尽花瓣的凄凉,表达对桃树的深切同情。
小结:
形:单薄瘦瘦的、猥琐、弯弯的身子、纤纤的。
色:幼苗:嫩绿的、黄黄的、
花儿:太白、太淡、—瘦小、单薄
2.小桃树经历了哪些磨难?跳读课文2—10段,归纳概括。
明确:
2段: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4段: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这是什么呀?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
7段: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8段: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10段: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小结:风雨摇晃、被人遗忘,遭人嫌弃,小桃树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孤单、无助,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蝴蝶的陪伴,只有风雨的鞭打,只有人们的笑话,甚至还有我都曾将它忘记。
——弱小、无助。
过渡:这样一个瘦小、单薄、弱小、无助的生命,遭遇风雨时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3.面对风雨,小桃树有怎样的表现呢?结局如何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句子,细读细品。
齐读13段: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明确:
表现:“雨还在下着”表明雨下的时间长,2个“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用“俯”“挣扎”等动作进行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斗争情景。神情:“委屈” “努力撑着”表现了它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结果: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1)(赏析词语)“竟”是“竟然”的意思,出乎意料,小桃树在风雨中俯身的瞬间,“我”竟然看到树顶还保留着一个花苞,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我”内心的惊喜、感动。
(2)(赏析句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苞比作指示灯,它的光芒指引着生命走向光明,这花苞,是光明,是希望,是生命!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对“我”的激励作用,让“我”饱含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现状:花苞欲绽 永不言弃
4、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等。
教师小结:作者对小桃树的精雕细刻,仅仅只是为了突出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吗? 接下来我们细读7、8段,探寻这背后的小秘密。
(四)研读-----与桃树同行
由树及人,细读7、8段,梳理作者作者的人生经历。填写表格。
环境 经历 现状
小桃树 角落里 遭遇忘却,被猪拱折, 风雨洗礼 花苞欲绽
“我” 小山村-城里 学习奋斗,脾性变坏, 祸不单行 安慰、追梦
1.补充:这棵桃树的种子是谁给的?(奶奶)----我种下的时候怎么想的?(“蓄着我的梦”)—从小就萌发对幸福的渴望——几经周折,渺小的我想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梦是“奋斗”,就像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梦是顽强的
“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就是奋斗,更是坚韧!
2.切入资料,补充背景。
1952年,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1966年,读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14岁少年的内心充满恐慌。
1972年,19岁的贾平凹进入西北大学学习。
1975年,毕业后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步入社会后也遭遇了许多挫折。
如今,贾平凹是文坛集名望和畅销与一体的作家,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等。
教师:看看这个表格里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吗?
生:树与人的成长经历是何等的相似!
教师总结写法:难怪作者对小桃树一往情深呢!小桃树就是他的化身,是他人生的缩影!作者是想借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含蓄地表达自己所受的遭遇,隐隐地透露和抒发自己对梦想的概叹、追求。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完美地融为一体,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志向,它具有含蓄美,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举例。“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总结这类文章的读法。
1.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3.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
4.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五)感悟——与桃树共成长
过渡:同学们,你看,作家贾平凹历尽坎坷,时代创伤,却不掩生命的阳光!一棵小桃树让他追梦的信心倍增,斗志昂扬。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路上,是否也和小桃树一样经历过风雨呢?你是如何面对的?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
教师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它是我们心田上即将绽放的花苞,只要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份追求,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即使身处角落,也能让梦想起航!
齐读赠言:生命企图竖起自己的云梯,它渴求眺望到遥远的地方,渴望着最醉心的美丽,它要求向上。---(德)尼采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 经历 “我”
摹形、着色、 梦
托物 言志
顽强不屈 百折不挠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一棵小桃树》,感觉到对于难读、难教、难以理解的这样一类的课文,应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贯穿文章的两条线入手,通过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顺应文章情感变化线索,如由可怜到喜爱到感激,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梳理出作者之所以对小桃树有如此解不开的情结,是因为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相似,作者正是从小桃树的身上获得了力量和勇气,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并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