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情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1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一节内容。这是在前面学习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上,从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教材中前一节课呈现了昆虫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变态发育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此设计中,以“小蝌蚪问妈妈”为情境线索,利用小蝌蚪的3个问题展开学习内容,融入活动、问题、思维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及两栖动物都比较熟悉,但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等对这些问题比较模糊。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构建变态发育的核心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提升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资料阅读,提高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状况,关注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生态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难点】青蛙的变态发育。
4.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讨论、多媒体教学。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教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短片。以小蝌蚪找到妈妈后提出的疑问“我们是哪里来的 …‘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不一样 ”和“为什么我身边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少了 ”引入课题,请学生帮助青蛙妈妈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童年科普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续编经典故事情境,推进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
5.2“我们是哪里来的 ”
情境二:教师展示宋朝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诗词,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黄梅时节”和“稻花香”得出蛙鸣的季节是春末夏初。接着,教师播放视频“青蛙的呜叫和抱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能鸣叫
②呜叫的意义是什么
③青蛙为什么要抱对
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生殖的过程:呜叫--抱
对--体外受精一受精卵,并从生殖过程分析得出青蛙的生殖方式和受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品读,让学生通过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现象理解青蛙的生殖过程。结合视频展示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
5.3“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不一样 ”
情境三:教师展示“小蝌蚪变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青蛙的发育过程。利用表1比较青蛙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呼吸器官和生活环境3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教师据此表设问:
①蝌蚪的鳃和尾与什么功能相适应呢
②成蛙的肺和四肢与什么功能相适应呢
完成表1内容的填写后,引导学生构建变态发育的核心概念。
基于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分析,结合上一节所学的家蚕和蝗虫,以表格(表2)的形式比较三者生殖发育过程的异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三个概念之问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构建和理解“变态发育”的内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提升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5.4“为什么我身边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少了 ”
情境四:教师播放纪录片《真实故事:青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并讨论:①青蛙的数量和环境状态有什么联系 ②为什么青蛙的数量在锐减的同时有些地区还出现了畸形蛙 ③为帮助青蛙顺利繁殖,如何当一名“护蛙卫士”
设计意图:利用观看视频和阅读资料还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青蛙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5.5续编故事,评价反馈
回到课前导人时“小蝌蚪问妈妈”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续编故事,以“青蛙妈妈”的口吻回答小蝌蚪提出的3个问题。最后利用希沃白板进行“知识大闯关”小活动,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创设续编故事的活动情境,总结和巩固这节课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生物学教学的艺术性。
6.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熟悉的童年故事展开后续活动,利用“小蝌蚪问妈妈”的教学情境贯穿始终,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活动的实效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构建核心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