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习题课件(17张+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习题课件(17张+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16:59:21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B
B
B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5
A
A
6
7
B
8
C
9
10
A
A、D、F;B、C、E、G、H
B
B
11
12
D
13
B
14
15
B
A
1.【2020 天门】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事例是(  )
A.冰雪融化 B.纸张燃烧
C.石蜡熔化 D.酒精挥发
B
2.【2020 衡阳】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菜刀生锈
C.瓷碗破碎 D.湿衣晾干
B
3.【2020 鸡西】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B.天然气燃烧(化学变化)
C.食物发霉(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化学变化)
B
4.【2020 鄂州】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粮食酿酒
C.食物腐败 D.矿石炼铁
A
5.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车胎爆炸  B.呼吸作用    C.酒精燃烧
D.胆矾研碎 E.青稞酿成酒 F.铜铸成铜器
G.铜器生锈 H.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A、D、F
B、C、E、G、H
6.【中考 湘西】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其他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A
【点拨】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同理有气体、沉淀生成的也可能为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浑浊的河水静置。
7.【2019 菏泽】“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下列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使用火药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冶炼金属
B
8.【2020 营口】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雪糕融化 B.电灯泡通电发光
C.吃进的食物被消化 D.晾晒衣物
C
【点拨】雪糕融化,晾晒衣物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产生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电灯泡通电发光,也是物理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9.【2020 重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B
10.【2020 黔南】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A
11.【2020 云南】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手工剪纸
C.粮食酿酒 D.烧制陶瓷
B
12.【2020 河南】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南阳玉雕 B.洛阳剪纸
C.开封汴绣 D.汝州瓷器
D
13.【2020 怀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14.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在化学变化中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A
【方法规律】解答本题可用本质分析法和特征分析法。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车胎充气过多而发生爆炸,有的爆炸是化学变化,如煤矿井内发生瓦斯爆炸。
15.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B.一定有明显的现象
C.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D.一定有其他物质生成
B(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C
B
A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5
B
A
6
7
C
8
B
9
10
见习题
A
D
C
11
12
A
1.【2019 兰州】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硬度  C.可燃性  D.熔点
C
2.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易升华 B.蜡烛能燃烧
C.氢气的密度小 D.氮气是无色的气体
B
3.【2020 长沙】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具有可燃性 B.易挥发
C.有特殊气味 D.易溶于水
A
【点拨】物质的气味、挥发性、溶解性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是化学性质。
4.【2019 眉山】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难溶于水 B.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浓氨水易挥发 D.钨丝难熔化
B
5.物质在下列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电灯通电发光 B.镁在空气中燃烧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A
【点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A为物理变化,可表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C、D均是化学变化,可表现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6.某化工厂发生氯气爆炸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氢氧化钠溶液,隔日现场已闻不到氯气的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有刺激性气味
C.颜色为黄绿色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A
7.下列各项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导电性
B.木炭的可燃性,氧气可供给呼吸
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的可燃性
D.铁会生锈,水能够结冰
C
8.下列事实中,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擦拭酒精给高烧病人降温 B.用汽油作燃料
C.用铜丝制导线 D.用铁锅炒菜
B
【点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酒精易挥发且挥发时吸收热量,可擦拭酒精给病人降温,利用其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汽油作燃料是利用汽油的可燃性,利用了汽油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用铜丝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利用其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用铁锅炒菜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关系不相符合的是(  )
A.天然气用作燃料——天然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氧气能供给呼吸
C.石墨常用作电极——石墨具有导电性
D.氢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氢气具有可燃性
D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进行解答,应抓住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氢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小,而不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过氧乙酸作为高效消毒剂被广泛使用。过氧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它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高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
一般商品过氧乙酸是40%的醋酸溶液,使用前通常先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消毒时可用喷雾法消毒,也可将其配制成0.2%的水溶液洗手消毒。过氧乙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无毒物质,若用喷雾法消毒,过氧乙酸在半小时内就可完全分解。
(1)分别描述一条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或易挥
发,易溶于水和醋酸等,合理即可)
不稳定,易分解
(2)根据过氧乙酸的性质,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的房间,人若要进去,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半小时后再进去
11.在日常生活中用适当的方法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其中是利用化学性质达到目的的是(  )
A.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B.铁片和铜片——看颜色
C.自来水和酒精——点燃,看能否燃烧
D.葡萄糖粉和面粉——投入水中,看是否溶解
C
【点拨】可燃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12.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手机、电脑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透光性好     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C.易溶于水 D.见光易分解
A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推理法解答。根据用途来推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