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认识溶液和乳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认识溶液和乳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17: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认识溶液和乳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二)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的过程。
2.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
三、教学工具
教师用品:洗衣粉、洗衣液、洗发膏、肥皂、洗手液、植物油、汽油、矿泉水、食盐、蔗糖、杯子、筷子等。
分组实验用品:烧杯1个、玻璃棒、试管4只、试管架、药匙、温度计、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植物油、品红、泥土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展示一瓶矿泉水,现场打开,倒入透明的玻璃杯,加入食盐,搅拌。找一名学生用吸管尝一尝,判断溶液内各处的咸度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演示每天都上演的现象,唤起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记忆,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
(二)认识溶液
1.活动天地:观察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现象
(1)分组实验
向分别盛有食盐、泥土、植物油和品红的四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
(2)交流实验结果。
(3)提问:植物油不溶于水,能否溶于其他物质呢?
2.溶液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 、 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提问: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2)辨析:溶液中至少含有几种物质?
3.了解浊夜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共同点 混合物 混合物 混合物
不同点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沉淀 不均一、不稳定 分层
举例 食盐水 黄泥水 油水
4.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投影和实物展示相结合,了解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展示的物品有:葡萄糖溶液、84消毒液、饮料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认识到有些物质溶于水,有些物质不溶于水,自然而然的得到溶液的定义,明确溶液的特征。
(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变化。
2.建立假设
(1)猜想一:温度不变。
(2)猜想二:温度改变。(升高或者降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实验用品的选择
提问一:在溶剂是水的情况下,应选择能溶于水的物质还是选择不溶于水的物质?
提问二:测量温度用什么仪器?
提问三:应该是在烧杯中,还是在试管中溶解?
(2)设计实验方案
各小组请选择用氢氧化钠、硝酸铵、食盐作为溶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案,整理和补充。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提示一: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手不要握在有溶液的部位。
提示二: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触及烧杯壁。
4.得出结论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5.从微观上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观看氯化钠溶解的视频,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
6.分析原因
从物质溶解时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了解乳化
1.生活常识
盘子上的油污仅仅用水清洗,很难除去。可是滴上洗洁精后,油竟然很快除去了,甚至能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
2.学生实验
哪些物质也能像洗洁精一样,使油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让学生挑选合适的物质加入到盛有油和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现象。
3.乳化现象的定义
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4.乳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片和实物展示。用洗涤剂清洗餐具、衣物和身体上的油污。调配化妆品,配制涂料、农药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洗手打肥皂,用洗衣液洗衣服,洗头发等都是乳化现象。进一步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
(五)总结提升
1.学生反思本节所学,然后组内交流心得和疑惑。
2.在学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辨析: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溶液一定含有水吗?
(3)溶液一定是液态吗?
(4)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吗?
设计意图:学习是需要反思的,学而不思则罔,本环节也是知识的再一次巩固。四个辨析题,是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考查,也是对溶液认识水平的拓展。
(六)课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白酒 B.洁净的自来水 C.生理盐水 D.蒸馏水
2.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1.1 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 )
A.大于1.1 g/cm3 B.等于1.1 g/cm3
C.小于1.1 g/cm3 D.无法判断
3.市场上有一种灌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料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熟石灰
4.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你有几种方法?去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