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 (2)

文档属性

名称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 (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17:4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六章金属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练习(科粤版2012)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有人用假黄金(铜锌合金)在社会上行骗。由于这种假黄金在外观上看与黄金十分相似,很多人上当受骗。小明确说用一种溶液就可当场揭穿骗局。你认为小明所说的溶液不可能是下列哪种溶液(  )
A.硝酸银溶液 B.硫酸铜溶液 C.硫酸锌溶液 D.稀硫酸
2.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将甲和丁分别放入硝酸铜溶液中,在甲表面有铜析出,而丁没有变化。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的是
A.丙<丁<甲<乙 B.丙>乙>甲>丁 C.丁>乙>丙>甲 D.甲>乙>丙>丁
3.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A.Zn+Sn(NO3)2=Zn(NO3)2+Sn B.Sn+2HCl=SnCl2+H2↑
C.Sn+2AgNO3=Sn(NO3)2+2Ag D.Sn+MgSO4=SnSO4+Mg
4.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里,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
A.Ag B.Fe、Ag C.Fe、Zn D.Ag、Zn、Fe
5.把A、B、C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A、B表面有气泡产生,C无变化;把A加入B的硫酸盐溶液中,A表面析出B。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C>B>A D.A>C>B
6.从金属利用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有关的是
①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③金属的导电性 ④金属的延展性
A.① B.② C.③ D.④
7.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8.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
B.滤液中的溶质只有ZnSO4
C.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Zn
D.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无气泡产生
9.将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Y和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气泡,X、Z不反应;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则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 B. C. D.
10.金属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①;②;③。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B.反应①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③中的化合价由+4变为+2
D.上述3个反应中涉及2种单质
11.对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B.一定是氧化反应
C.可能是置换反应
D.可能是化合反应
12.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过滤,向 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锌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镁 D.滤液的颜色不可能为浅绿色
13.下列有关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描述不正确的是
A.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
B.活泼的金属能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氢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因此都可用来制取氢气
D.湿法炼铜是利用了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
1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反应,能生成黑色固体的一组是
①Mg ②S ③Fe ④P ⑤Cu
A.①② B.①④ C.③⑤ D.②④
15.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Fe+CuSO4=Cu+FeSO4 B.2Al+3H2SO4=Al2(SO4)3+3H2↑
C.Mg+2HCl=MgCl2+H2↑ D.4Al+3O2=2Al2O3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某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对“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内容、规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认真填写下面的空白内容: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_____ Al Zn Fe Sn Pb(H) Cu_____ Ag Pt Au
(2)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是_____。
(3)位于_____的金属能把位于_____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_____中置换出来。
(4)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_____或_____和H2。
(5)铁与含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_____价的铁的化合物。
17.小明同学对金属的有关化学性质进行梳理和总结,请完成下列问题。
(1)对下图中几种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发现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其中D和_______(填序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2)将铁片用砂纸打磨后,投入适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铜丝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填写化学式),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8.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 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 主要操作步骤
铜粉(Fe) _________ _________
FeCl2溶液(CuCl2) _________ _________
1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______。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____酸、稀_______中的_____(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______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单质铁与酸,单质铁与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都只生成______价的______盐。
20.商代的司母戊方鼎标志着我国在3000多年前青器铸造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西汉时期,我国首开“湿法炼铜”之先河,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已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青铜属于_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合金”中之一);
(2)“湿法炼铜”的原理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
2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1)将上述金属活动顺序表填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③___________(K、Ca、Na除外)。
④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2小题
22.我市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量锌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固体B.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关于滤液A所含溶质的猜想中,不合理的是_____(填写序号).
①猜想一:只有硫酸锌 ②猜想二:硫酸锌、硫酸亚铁
③猜想三: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铜 ④猜想四:硫酸锌、硫酸铜
(2)若“猜想一”正确,则固体B中一定含有_____,可能含有_____.
(3)设计简单实验,确定“猜想二”对应的固体B的成分:_____.
23.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2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硝酸银能和铜、锌反应,过程中溶液由无色变蓝色,因此硝酸银溶液可以鉴别;
B、锌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过程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因此硫酸铜溶液可以鉴别;
C、硫酸锌不能和铜、锌反应,因此硫酸锌溶液不能鉴别;
D、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因此稀硫酸可以鉴别。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则丙活动性最弱;
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乙能将甲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知金属活动性:甲<乙;
将甲和丁分别放入硝酸铜溶液中,在甲表面有铜析出,而丁没有变化,则金属活动性:丁<甲;
故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的是丙<丁<甲<乙;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A、由于锌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锌能置换硝酸锡中的锡,故能发生反应;
B、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且锡位于氢的前面,能与酸反应,故能发生反应;
C、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银位于铜的后面,所以锡位于银的前面,故能发生反应;
D、因为镁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Sn)位于镁的后面,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
故选D。
【点睛】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B
【解析】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铁>银,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AgNO3和 Zn (NO3)2的混合溶液里,铁能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不能与硝酸锌发生置换反应,由于铁过量,充分反应后铁有剩余,故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铁和银,一定没有锌。
故选 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B
【解析】
【详解】
把A、B、C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A、B表面有气泡产生,C无变化,说明活动性A、B为于氢之前,C位于氢之后,把A加入B的硫酸盐溶液中,A表面析出B,说明活动性A大于B,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A>B>C,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比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与人类利用金属的先后,可以发现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其活动性较弱;结合学习中对金属铁、铝的冶炼的认识,可知:金属活动性越强,金属的冶炼越难,这也影响了人类对金属的使用,其它因素均与使用的前后顺序无关。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B。
7.C
【解析】
【详解】
A、书写元素符号时,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金的元素符号为:Au,不符合题意;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被锈蚀,不符合题意;
C、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不是“g”,故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解析】
【分析】
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把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到CuSO4溶液中,锌和CuSO4反应生成了铜和ZnSO4,由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说明CuSO4没有全部参与反应,即滤渣中不可能有锌,一定有铜,滤液中有生成的ZnSO4和没完全参与反应的CuSO4。
【详解】
A B、由分析可知,滤液中有生成的ZnSO4和没完全参与反应的CuSO4,说法错误;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Zn,说法错误;
D、滤渣中不含有锌,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法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10.D
【解析】

11.C
【解析】

12.C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的活动性比铁、铜强,故能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锌活动性比镁弱,故不能与硫酸镁反应。由于铜的活动性比铁弱,故锌先将铜完全置换出来后,再与硫酸亚铁反应,如果锌还过量,固体中会剩余锌。现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生成的铜和铁,可能含有锌。
【详解】
A、由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可能含有锌,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可能含有锌,错误;
C、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生成的硫酸锌和不反应的硫酸镁,正确;
D、如果硫酸亚铁没有完全反应完,剩余的硫酸亚铁会使滤液显浅绿色,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A、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描述正确;
B、活泼的金属能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描述正确;
C、氢前金属都能与酸反应,但不是都可用来制取氢气,需考虑反应的速度,价格等因素,描述错误;
D、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 中置换出来。湿法炼铜是利用了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描述正确。
故选:C。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有白烟;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成黑色物质;
④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⑤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反应,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铁和铜。
故选:C。
【点睛】
15.D
【解析】
【详解】
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D。
16. Mg Hg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前面 其后面 溶液 FeCl2 FeSO4 +2
【解析】
【详解】
(1)金属活动性顺序是: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4)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氯化亚铁(FeCl2)或硫酸亚铁(FeSO4)和H2。
(5)铁与含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铁的化合物。
17.(1) 失去 E
(2)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3) AgNO3 Cu(NO3)2 Cu+2AgNO3=Cu(NO3)2+2Ag
【解析】
【分析】
(1)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为达到稳定结构会失去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或2的相对稳定结构变成阳离子。原子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E与原子D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3,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2)
铁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观察到的现象为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固体银和能溶于水的硝酸铜,所以溶液中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硝酸铜(Cu(NO3)2)和因足量没反应完的硝酸银(AgNO3),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点睛】
18. 铜铁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烘干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氯化亚铁溶液
【解析】
【详解】
铁和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向铜铁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离出固体、洗涤、干燥得到铜粉。
铁和氯化铜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氯化亚铁溶液。
19.(1)强
(2) 盐 硫酸 氢
(3)化合物
(4) +2 亚铁
【解析】
【分析】
(1)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
单质铁与酸,单质铁与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都只生成+2价的亚铁盐。
20.(1)合金
(2)Fe+CuSO4=Cu+FeSO4
(3)置换反应
【解析】
(1)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2)
“湿法炼铜”的原理也就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故填:Fe+CuSO4=Cu+FeSO4
(3)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21.(1) Ca Na Mg Al Fe Cu Ag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和硫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铁与酸,铁与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都只生成+2价亚铁化合物的溶液
【解析】
(1)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故需要补充的金属为:Ca、Na、Mg、Al;Fe;Cu;Ag。
(2)
在运用金属活动性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和硫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钾、钙、钠除外)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铁与酸,铁与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都只生成+2价亚铁化合物的溶液。
22. ④ 铜、铁,锌 用磁铁吸引,有黑色粉末被吸引,说明了B是铜与少量铁的混合物 若没有被吸引,说明了B是铜.
【解析】
【详解】
(1)①当锌是足量的,能把溶液中的铜、铁全部置换出来,滤液中只有硫酸锌,故猜想一合理;
②当锌是不足量的,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废液中的铁没有被置换或部分被置换,则滤液中有硫酸锌、硫酸亚铁,故猜想二合理;
③当锌是不足量的,不能把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滤液中有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铜,故猜想三合理;
④由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首先被置换出来,不可能溶液中有硫酸铜,没有硫酸亚铁;故猜想四不合理;
(2)由题意可知,当滤液A中含有硫酸锌时,溶液中的铜、铁全部置换出来,固体B中一定有铜、铁,可能含有锌;
(3)当锌是不足量的,溶液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废液中的铁没有被置换或部分被置换,固体B的成分中一定有铜,可能含有铁.由于铁能被磁铁吸引.所以设计实验是:用磁铁吸引,有黑色粉末被吸引,说明了B是铜与少量铁的混合物;若没有被吸引,说明了B是铜。
23.(1)银活动性弱于氢,不能和稀盐酸反应
(2)
(3)活动性锌大于铜,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
(4)
【解析】
(1)
银活动性弱于氢,不能和稀盐酸反应;
(2)
活动性锌大于铜,锌和硫酸铜生成铜和硫酸锌,;
(3)
活动性锌大于铜,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
(4)
活动性铝大于银,铝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铝,。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