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初识酸和碱检测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第二学期(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初识酸和碱检测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第二学期(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4 23: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章《初识酸和碱》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几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顺序排列的是
A.C、H2O、H2SO4、Na2O
B.O3、KClO3、HCl、Ba(OH)2
C.He、HgO、CuSO4、Cu(OH)2
D.O2、Fe2O3、H2SO4、NH3·H2O
2.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石灰浆与CO2反应
B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的异味 活性炭具有还原性
C 醋酸除去水壶内壁的水垢 醋酸可与碳酸钙反应
D 实验后,清洗仪器,处理废液 废液随意排放会造成污染
A.A B.B C.C D.D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部分描述错误的是
A.灼烧羊毛:闻到一股烧毛发的焦糊味
B.浓盐酸敞口时,瓶口会产生白烟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铁: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D.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纸上显出黑色字迹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冒白烟 B.高锰酸钾溶于汽油形成紫红色溶液
C.铁溶解在稀盐酸中,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和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 溶液变为浅绿色,铁锈逐渐消失 盐酸能用来除锈
B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酸性
C 将一未知溶液滴在广泛pH试纸上,并迅速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约为11 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未知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不复燃 该未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A.A B.B C.C D.D
6.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pH值 B.熄灭酒精灯
C.量取9.5mL液体 D.稀释浓硫酸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CO气体
B.中和反应都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升高温度可以将饱和的硝酸钾变成不饱和,升温可以将任意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
D.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溶液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是
A. B. C. D.
9.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可用活性炭将硬水变为软水
B.由于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故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由于一氧化碳易溶于水,故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预防煤气中毒
D.由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故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上方会出现白烟
C.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D.将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伸至氧气瓶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11.“三星堆”遗址是目前我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先秦时代古遗址,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震惊了全世界。青铜器最初制作完成后的初始颜色呈黄色、金色,由于长时间理藏氧化生锈,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青绿色。青绿色物质中含有“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了研究碱式碳酸铜的元素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试管口有小水珠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碱式碳酸铜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试管中剩余的黑色固体一定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要确定试管中剩余黑色固体的成分,可以在黑色固体中加足量稀硫酸观察现象
二、简答题
12.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
(2)铅蓄电池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___;
(3)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单质______;
(4)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碱_______;
1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镁中和胃酸:_________。
(2)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3)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
14.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用图 A 所示装置蒸发食盐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用图 B 所示装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____。
(3)图 C 所示装置是探究铜生锈的部分实验,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实验所用铜片形状、大小相同。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铜片保持光亮,试管②中铜片出现绿色锈渍。对比试管①②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4)甲同学用图 D 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他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 10%的氢氧化钠溶液 50 mL,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
【重点设问补充】
(5)要想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做一个补充实验:将甲同学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完全相同,可观察到该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三、推断题
15.下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D、G、I是化合物,其余物质是单质;C在常温下是液态;F呈紫红色;A是一种温室气体;H和G反应生成E和另一种物质,该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71。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C的名称________。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6.如下图甲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余物质也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C、D、E中都含有钙元素,A、F是气体,G是常见的黑色固体单质,这些物质之间存在下列关系(有关反应条件省略)。
(1)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②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列举出F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_。
17.A~F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其中A、B、C、D是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B是人体胃液中的酸,F常用作食品干燥剂,C与F是同种类别的物质,D转化为E时既有沉淀也有气体产生:(“→”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之间有如如图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所属的类别是________。
(2)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3)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四、实验题
18.实验一: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用装置B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选择A和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_______。
(4)组装一套实验室发生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用图中_______(填标号)。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二:已知Fe2O3样品中含有杂质FeS2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测定样品中FeS2含量。称取mg样品置于玻璃管Y内。充分灼烧该样品,根据实验后装置Z增加的质量推算FeS2质量(装置管内发生反应:)
(5)连接好仪器,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在装置Z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末端,关闭开关b,加热玻璃管Y,观察到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6)使用“实验一”装置B制得的氧气进行实验,装置X瓶内需盛放的干燥剂是_______。玻璃管Y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若立即停止通入氧气,会导致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
(7)试验后测得Z质量增加6.4g(忽略装置Z中水分挥发),则样品中FeS2为_______g。
(8)若将通入的氧气改为空气进行同样的实验(样品反应完全),则测得FeS2含量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数据。
19.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H2、H2O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气体进行下列探究。
【实验过程】兴趣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假设每个装置中药品都是足量的)。
【实验现象】A和F中的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中的黑色粉末变红,其他装置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装置G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2)装置B和C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是_________。
(3)写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实验结论】
(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 (填化学式)。
20.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利用加热醋酸钠固体和氢氧化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代号);收集某种气体能用 C、D、E 装置中的 D 收集,则该气体具备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备 CO2的药品是_________;若用装置 B 和 F 制备并收集 CO2,则接口②应与_______(填接口序号)相连;
(3)用 CD 装置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目的是___________。
(4)若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的装置是_______(从 A~F 中选填),需要的干燥剂是_________。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继续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现象是________。
五、计算题
21.同学们利用图1装置,向盛有100g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记录得到图2和图3。
(1).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是___________。
(2). 计算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 由图3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图中f→g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 如图2所示,向d点时所得的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直到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则产生硫酸钡的质量为___________。(Ba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
22.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5g样品,加入27g水完全溶解后,缓缓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当pH=7时,刚好用去10%的稀盐酸36.5g.试计算:
(1)将100g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___________ g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B 7.B 8.D 9.D 10.A 11.C
12.
13.
14. 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2H2+O2 2H2O 验纯 铜生锈需要氧气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等体积的水 小
15.(1)汞
(2)
(3)
(4)
16.(1)CH4(合理即可)
(2)放热
(3)
(4) 舞台云雾(或人工降雨,或灭火等)
17. 氧化物 Na2CO3或K2CO3
18.(1) 酒精灯 集气瓶
(2)或
(3)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口应放置一团棉花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复燃则满
(4) BC
(5)装置Z中,水中导管冒气泡
(6) 浓硫酸 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会残留在装置中,没有全部被Z装置吸收
(7)6g
(8)偏大
19. 浓硫酸##浓H2SO4 澄清石灰水 颠倒后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H2+CuOCu+H2O H2O、H2、CO2
20.(1) A 甲烷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2) 大理石和稀盐酸 ⑦
(3)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4) BFC 浓硫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21. 98g 解:98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98g×10%=9.8g
设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
x=8g
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g。 反应停止,不再放出热量,热量向四周散失温度降低;此外加入的过量稀硫酸也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34.95g
22.(1)260
(2)解: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x,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0%
(3)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