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中考古诗词专练 第四阶段练习
篇章一: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是一首记游诗,“① ”显示了村民待客的真诚与热情;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山水景色之美,又蕴含② 的道理,表现出作者面对困难③ 的精神。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在《饮酒》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陆游笔下的乡村生活与陶渊明描绘的田园,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加以分析。
篇章二: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这首词写出了词人虽仕途不顺,但豪情不减。上片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千骑卷平冈”一句展现了出猎的______气势。下片叙述出猎后的开怀畅饮,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出了词人渴望能被委以重任,“西北望,射天狼”则表达了词人_________的决心。
2.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本词中的“亲射虎,看孙郎”都是借“孙权”抒发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词人各自抒发的内心情感。
篇章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有人说“登高怀古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词的上片“不尽长江滚滚流”借景抒情,让人感觉到时间长河的流逝,万事万物不断地变迁。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说的“ ,不舍昼夜”和 (作者)所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章四: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杜甫由设问起笔,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用“①__”点明泰山的位置特点和它的雄伟阔大;又用泰山可以分割日月,表现泰山的②___。面对山中云气,诗人襟怀荡漾,借登顶泰山之愿,表达了③___的人生态度。
2.“望”字可以解释为:①向远处看;②有名望的、受敬仰的。请结合古诗内容及作者情感,说说诗题《望岳》中的“望”字,你更认可哪种解释。
篇章五: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由狂风破屋写起,继而写看到群童抱茅的__________ 之情。接着,作者由秋雨中自家生活的____________转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这首诗第一节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
3.“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风”的诗句: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
篇章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
杜甫
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1.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___。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意与仿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感受到。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篇章七:阅读《渔家傲·秋思》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____”的典故,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同样手法的语句是“____”。
2.“雁”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雁”或抒发思乡之情,或表达孤寂飘零之感……下列诗句中,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样,借“雁”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3.《渔家傲·秋思》描写了边塞夕阳落下的景象,你读过的古诗词中描写夕阳的语句还有“①______”和“②______”。(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八: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画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使至塞上》中借雁喻己,表情达意。在我国的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含“雁”(大雁)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是“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九: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具体说说诗人是怎样借边关的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
2.四季轮回,春去冬来,诗人生发了许多感慨,留下不少经典的诗歌作品。请你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两句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不得分,允许有两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篇章十:阅读《赤壁》和《泊秦淮》,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和“商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2.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 ① ,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 ② 。(在答题卡上填涂选项的字母序号)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3.除了《泊秦淮》首句以外,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写到“月”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一句是“_________”。
篇章十一: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上阕望月,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词人的情感多次起伏变化。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怎样写的。
2.这首词下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月”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月”或思人怀乡,或怀旧感伤,或表现恬静闲适的心情……下面诗句借“月”表达恬静闲适心情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词”,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十二: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是____________的志向。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白日”(斜阳、夕阳、落日)的诗句,除了《已亥杂诗·其五》以外,你读过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句可以有一个字用拼音代替)。
篇章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中的“岳”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请你发挥想象,从划线句中任选两句,描绘出诗中作者所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很有格调,令人百读不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3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借山川景物抒写胸怀壮志,或者表达人生哲理,很多经典诗作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摧人奋进,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的“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②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除此以外,相关诗句还有“③ ”
篇章十四: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这首词纵情放笔,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苏轼①______的壮志。“诗言志”,诗句就是诗人的心声。“②______,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杜甫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雄心:“人生自古谁无死,③______”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参考答案:
篇章一
1.丰年留客足鸡豚,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积极乐观
2.示例:陆游描写乡村景物之美的同时,还记述了简朴的乡村生活。村民们古朴纯真,他们热情待客,保留着古朴的民间习俗,衣着也质朴简单,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百姓的赞美。而陶渊明则更多描写了田园山间的自然风光,以及归林飞鸟、秀丽山光的景色,描绘了与世无争、平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该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选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可得第一空答案;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山泉在曲折溪流中穿行,草木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可见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所以,该句既写山水景色之美,又蕴含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的道理,表达出作者面对困难有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可归纳第二、三空答案。
2.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写景的不同作用。陆游的《游山西村》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出乡村景物之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村民们热情待客,衣着质朴简单,古朴纯真,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间习俗,总之写出村民淳厚、热情、古朴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陶渊明的《饮酒》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作者采摘菊花的东篱之下,悠然间远处的庐山引入眼帘,表现出诗人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由此分析可见,陶渊明则更多描写了田园山间的自然风光,以及归林飞鸟、秀丽山光的景色,描绘了与世无争、平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篇章二
1. 盛大 抗击敌人
2.示例:“亲射虎,看孙郎”写出苏轼决心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体现了作者的狂放和豪兴。“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出辛弃疾对孙权的热情赞颂,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表达他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千骑卷平冈”一句,写随从之多,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词人自己。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盛大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用典的名句,作者想象了得到朝廷重用之后,会极尽全力,为国杀敌。作者用豪迈的语言表现了渴望抗击敌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太守为回报百姓的盛情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直接表达了词人要像孙权那样建功立业的感情。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典故是: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也能看出作者对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批判。
篇章三:
1.作者登上北固亭,想到少年孙权曾坐拥京口建功立业,而今国土沦陷,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生、不敢抵抗,暗示了作者的悲愤以及想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2.逝者如斯夫 王湾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作者登上北固楼,北望中原大地,那里本是大宋地界,如今却被异族占领。想到少年孙权曾在京口成就一番事业,而现今的朝廷竟无一人有孙权的能力和志向,苟安江南一隅,完全没有收复失地的意愿。隐晦的流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悲愤和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2.本题考查名句背诵。第一空:逝者如斯夫,注意“逝”字的写法。第二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篇章四:
1. 齐鲁青未了 高大巍峨 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积极向上)
2.我认可“向远处看”这一解释。因为全诗围绕“望”字,由“青未了”这一颜色写到“割昏晓”的山峰,再写到入山林的归鸟,都是作者立足一点来写“向远处看”的内容。字里行间,尤其最后一句,均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以及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空:“齐鲁青未了”,诗人并没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点明了泰山的位置特点和它的雄伟阔大。
第二空:“阴阳割昏晓”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第三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认可“向远处看”这一解释。全诗正文部分无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开头两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是远望;再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细望、凝望;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的俯望,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篇章五:
1. 焦灼、无奈; 穷困、艰苦; 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救世济人)
2.答案示例:“风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飞”等一系列动词写出狂风威力之大,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3. 夜阑卧听风吹雨 随风潜入夜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诗句分析。“唇焦口燥呼不得”表现诗人当时的焦急,但年老无力,只能“倚杖自叹息”,表现诗人的无奈。“布衾多年冷似铁”“踏里裂”写被子破旧,“床头屋漏无干处”写茅屋破败,由此表现自家生活的贫穷、艰苦。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诗人想到的是“天下寒士 ”,希望有“广厦千万间”,让他们有住处,避风雨,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修辞角度,“怒号”,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秋风的声音之大,“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风吹走屋上茅草,表现风势之大,为下文下雨屋漏做铺垫。从词语角度,“飞、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在秋风吹刮之下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秋风声势之大。
3.考查诗文积累。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等闲识得东风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篇章六:
1. 高大巍峨 昂扬向上 无归路
2.D
【解析】
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诗中的“阴阳割昏晓”极言泰山之高,仿佛可以分割阴阳。乙诗首句中的“崚嶒”也为高峻之意,所以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高大巍峨。甲诗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誓要登上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作者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乙诗“车箱入谷无归路”一句中的“无归路”不仅指的是华山难行,没有归路,也暗含着作者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不知归依何方之意,传达出诗人的诗人的失意与仿徨。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蔓延于齐鲁大地。应为远望所见;
B.甲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登上泰山绝顶的愿望,并不是作者“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
C.“诸峰罗立似儿孙”意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主峰之外的其它山峰比作主峰的儿孙;
故选D。
篇章七:
1. 燕然勒石 八百里分麾下炙(或“马作的卢飞快”)
2.B
3. 示例:①夕阳西下 ②长河落日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窦宪燕然勒石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八百里分麾下炙” 使用了“八百里”、“五十弦”两个典故。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分麾下炙”。释义:晋王恺有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五十弦:典出《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释义:太帝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后常用以称瑟。亦指悲哀的乐曲,或美称音乐。“马作的卢飞快”也是应用了典故,“的卢”是一种良马,但是据说会妨主,刘备在荆州遇险,凭借的卢马逃生,途中的卢马一跃三丈跳过檀溪使刘备安然无恙。
2.A.表达了诗人的孤寂飘零之感。
B. 抒发思乡之情。
C.写的是边塞夜晚敌军溃退的情景。
故选B。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紧扣“夕阳”,写出古诗句即可。如“山气日夕佳”“长河落日圆”等。
篇章八:
1.我认为图2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画中孤烟在大漠上空直直地升起,能表现“大漠孤烟直”的景象;一轮又大又圆的夕阳映着黄河缓缓落下,能表现“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2.A
3. 示例:归雁洛阳边 衡阳雁去无留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宽广的黄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黄河使人倍感孤独。根据“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物及其特点观察画面,图2的画面与诗句搭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自己,表达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之情。“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表达诗人受到排挤,流徙无定的慨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分析应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写诗句的能力。含有“雁”的诗词名句有很多,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篇章九
1.大雁北归,诗人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传达诗人压抑苦闷的心情。诗人极目远眺,黄沙莽莽,无边无际,孤烟升腾,落日浑圆,面对塞外苍茫、雄浑的景象,诗人感到既惊奇而又愉快,心胸也豁然开朗了。
2.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根据以上内容做答。
2.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写出两句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即可。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篇章十:
1.示例:《赤壁》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泊秦淮》中作者通过对商女演唱的描述,写出当时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怀。
2.①B ②C
3.示例一:明月几时有 示例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以少胜多,而用火则是借助东风。作者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东风,借此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且从自身遭遇出发,杜牧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即没有“东风”这样的机遇让自己成就功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谴责歌女沉迷于亡国之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当时统治集团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要抓住关键句子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的东风,即“幸而成功”,他认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即“家国不保”。所以①处选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所以“自不堪听”, “又当此景”意指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所以②处选C。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月”,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几时有”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篇章十一:
1.答案示例:把酒望月问天,这是人间也是现实,作者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作者豪壮、悲壮之情;接着作者以奇特想象,描述天宫景象,传达出向往之意,“恐”字也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意;最后,以“何似”结句,由幻想回到现实,表达了对人世的热爱、留恋之情及其乐观情怀。
2.C
3. 答案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上阕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把酒问月,表达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我欲”一句,表达他想回到天上的愿望,“又恐”,表现他“高处不胜寒”的恐惧。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与自己清影为伴,于是“何似”一句表现他最终选择留在人间。可见词人情感跌宕起伏,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之情和乐观的情怀。
2.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借“月”描写朦胧清冷的秦淮河夜景,由景引出事件,表达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描写环境凄清,月光寒冷,表现主人公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和对亲人的思念;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描写山西村的美丽月夜之景,表达恬静闲适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借“明月”寄托对贬谪的友人的关切之情。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古诗句。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是“春节”。
篇章十二:
1.“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
2.报效国家
3. 山气日夕佳 长河落日圆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浩荡离愁白日斜”的意思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所以说“浩荡”。“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浩荡”修饰“离愁”,把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2.答案不唯一,写出“白日”(斜阳、夕阳、落日)的诗句即可。如:夕阳西下;山气日夕佳;落日故人情。
篇章十三:
1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齐鲁大地,好像要把天空割开,山南、山北的景色截然不同,山南一面阳光普照,明亮如晨晓;而山北一面不见天日,阴翳如黄昏。
2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这首诗我感悟到:只有努力达到人生每阶段的高点,才能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拥有非凡的心胸与气魄,而且,只要胸怀大志,勇于攀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3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他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
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
2题干要求结合诗作谈谈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手法解读中心思想。也可抓住关键性的诗句分析。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作为今天的年轻人, 我们要学习杜甫心胸开阔、 敢于进取、 朝气蓬勃、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小树立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3考查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遮”等字词的书写。最后一空答案比较开放,只要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摧人奋进的古诗句均可。
篇章十四:
1.示例:我感受到了苏轼纵横狂放的豪情。读这一句时,我仿佛看到了苏轼率众出猎时的整齐装备和盛大场面。只见他牵着黄狗,擎着猎鹰,头戴锦帽,身披貂衣,意气风发地率领众人纵马驰骋,如疾风一样卷过山冈。这是何等的威武狂放啊!
2. ①杀敌报国 ②会当凌绝顶 ③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意即可。此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以看出苏轼纵横狂放的豪情,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加上自己的想象,写出感受。
2.本题考查了重点诗句理解。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根据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了苏轼杀敌报国的壮志;后两问主要考查对诗歌的背诵积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