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古诗词专练 第三阶段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古诗词专练 第三阶段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2 14: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北京中考语文 古诗词专练 第三阶段练习
篇章一: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张弛有致,刚柔相间,堪称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既有对塞外奇特天气的描写,如用“①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风势之猛,用“瀚海阑干百丈冰”写出了②________;也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表达,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③______________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3.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写雪的句子。你积累的一句是“__________”。(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二: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作者在叙述卖炭翁的故事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苦”字,请你结合故事情节,说说卖炭翁的“苦”中包含哪几方面的意思?
2.观察下面两幅画面,简要说明哪一幅可以表现画线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以“雪”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在我国的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 “雪”的诗句,比如: ,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字不会写用拼音代替)
篇章三: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对《水调歌头》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也表明了词人中秋对月,心中难抑对手足兄弟的思念之情。
B.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又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他情感的波澜起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被贬内心压抑痛苦难以入眠。
D.词的下片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为议论,情感变得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热烈而奔放。
2.苏轼在这首词下片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自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他的回答。
篇章四: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_________,表达了______。
2.“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意思,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篇章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的插曲《渔家傲》在网络上点击率很高,其歌词正是 ① 朝词人范仲淹的同名作品,其作曲不仅复原了原词 ② 的风格,又融合了流行元素,脍炙人口。
A.①唐 ②苍凉悲壮 B.①唐 ②新奇壮丽
C.①宋 ②苍凉悲壮 D.①宋 ②新奇壮丽
2.如果你作为电视剧《清平乐》插曲《渔家傲》的MV导演,想再现原词中的情景。请选择词中最具画面感的一句,描述你将呈现的画面。
3.电视剧《清平乐》中,出现了众多名臣,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被网友们戏称为“默写天团”。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诗文补充完整。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篇章六: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回答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苏轼这首词“狂”字贯穿全篇,词中的三个典故正是他的“狂”之所在:“亲射虎”,意即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表现出了作者的“少年豪气”;“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①_______的企望;“射天狼”喻指②______,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阅读词中划线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在你头脑中所产生的画面。
篇章七: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的是诗人游村的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题。
B.诗歌前两句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
D.诗歌结尾两句写诗人游兴未尽,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与向往之情。
2.诗中极具哲理的画线句也富有画面感,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下列诗句蕴含的情感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篇章八: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寓含着怎样的哲理?是怎样的自然景色触发了诗人的哲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3.下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被后人反复引用,衍生出新义的诗句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篇章九: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小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是作者给陈亮的寄情之作。其中“沙场秋点兵”的 与“可怜白发生”的英雄迟暮形成鲜明对照, 的悲愤心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2.阅读划线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词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篇章十: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一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首联以“_____”写出了泰山雄伟的气势;颔联在表现其巍峨的同时,也写出了它 _____的特点;尾联中展现出______的雄心与气概,至今仍鼓舞着我们。
2.“会”是唐人的口语,有“一定要”“终将”之意。它既可以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可以展现一种坚定的信念。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会”字的诗句,并分析它所蕴含的情感。
篇章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清]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是秋瑾的中秋节述怀之作,其中用典手法颇有特色,如:上阕的“①____”是借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下阕的“青衫湿”则是借白居易《琵琶行》之语,写自己因②____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切的③____之情。
2.秋瑾与《木兰诗》中的木兰都是巾帼英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这首词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
篇章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写于作者失意闲居之时,借助对现实和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尾句还表达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壮词是语言、形象、内容、情感各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请结合词中画线句,说说你对壮词特点的理解。
篇章十三: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达了诗人的自信。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表达这种自信的。
3.“仁者乐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___”。(本试卷中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十四:阅读《望月怀远》和《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
2.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篇章十五: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甲】【乙】两首诗词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都写出了将士们_______的决心;【乙】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又抒发出夜不能眠的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2.【甲】【乙】两首诗词都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请从【甲】【乙】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
参考答案:
篇章一:
1. ①白草折 ②天气奇寒 ③因友人返京的依依惜别与惆怅
2.答案示例:作者发挥联想,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壮阔、奇美的雪景,同时也传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示例:风雪夜归人 白雪却嫌春色晚 独钓寒江雪 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席卷了大地吹断了白草,用“白草折”写出风势之猛;“瀚海阑干百丈冰”,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写出了天气奇寒;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早已消失了远去的身影,我却还在痴迷地望着地上的马蹄印。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描写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自己内心的惆怅。
2.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赏析。示例: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取喻新、设想奇,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壮阔雪景,同时也传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示例:北风吹雁雪纷纷;白雪却嫌春色晚;燕山雪花大如席等。
篇章二:
1.①深山伐炭烧炭之苦 ②路遥牛困人饥之苦 ③被差役勒索之苦
2.答案示例:图1能够表现画线诗句描绘的景象。图1中牛弯着腿,腰背低垂,被老人拉着缰绳都抻直了也无力向前,表现出它的困乏、疲惫;老人拄着拐杖很是费力,腰背也已经弯下;而且天空中并没有下雪。这与牛困人饥日已高所描绘的牛困乏、人饥饿、雪后太阳高悬的景象一致。而图2中牛步伐迈开,毫无困倦之意;老翁扛着鞭子跟牛并驾齐驱,更是没有一点饥饿的意思;天空中还下着大雪。与“牛困人饥日已高”描绘的情景刚好相反。
3.答案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诗中很多)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解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条概括即可。作者在叙述卖炭翁的故事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苦”字,首先“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劳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出了路途遥远,牛困人饥的辛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了老翁被宫役勒索的无奈之苦。
2.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意思是“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理解是重点抓住牛和人的特点来分析即可。示例:图1符合,从图1中可以看出牛塌腰屈腿,表现了牛的劳累;人拄着拐杖,腰背弯曲,很好的凸显了老翁的饥饿、疲惫。而图2中首先从天气来说,正在下雪,这一点不符合,然后牛的状态和人的表现也与该句不符合。据此理解作答。
3.
此题考查的是古诗的积累。古诗中描写“雪”的诗句很多,例如:1、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2、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等。
【点睛】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篇章三:
1.C
2.答案示例:这句用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这是对人生哲理性思考,告诉人们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而悲伤,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
1.
C.有误。“词人却因被贬内心压抑痛苦难以入眠”错误。应是:因思念弟弟苏辙,与亲人不能团聚难以入眠。故选C。
2.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而悲伤,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与乐观。很有哲理意味。
篇章四:
1. ①“宫市”的掠夺本质(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 ②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2.趾高气扬
3.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
示例三“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宫使”把百姓辛苦烧的炭、运来的炭非常轻易的掠夺而走,不顾百姓的死活,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在作者对“宫使”蛮横无情的行为和老汉艰难求生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2.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宫使”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换走了卖炭老翁辛苦烧和运来的炭,没有公平,没有一丝同情,有的是强权和掠夺,故“翩翩”这个词褒义贬用,表面上写宫使的风采,和卖炭老翁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形成对比,实际上是一种反讽,讽刺宫使的趾高气昂、强取豪夺,故“翩翩”形容了宫使的趾高气昂的形象。
3.
本题考查赏析。答题思路:找到相应的句子,判断是哪一种描写手法,结合句子分析展现了卖炭翁的怎样的心理、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示范: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是动作描写,“泥中歇”这一动作,写卖炭翁烧炭、运来炭之后的疲惫,只能随意的倒在泥水中歇息,突出了卖炭翁的狼狈,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苦,流露了作者对他们境遇的同情。
【点睛】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篇章五:
1.C
2.示例:夜已深沉,霜雪满地,远方传来羌管凄凉婉转的声音。军营中白发的将军和年轻的士兵听着笛声难以入眠,望着深邃的夜空,泪水沿着粗糙的面庞缓缓淌下。
3. 在乎山水之间也 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挽雕弓如满月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作品意境。这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本词上阕写景,以“异”字为统领,边塞风景与内地风景截然不同,边声四起,千山万嶂,大漠长烟,夕阳如血。下阙叙事兼抒情,抒发守边将士们思乡情切,壮志难酬的抑郁愁苦之情,风格苍凉悲壮。故选C。
2.
本题考查描绘词中画面。开放类试题,从本词中选择一处景物描写,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句中画面即可。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句中画面为: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
3.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缘、雕。
篇章六:
1. 自己可以为国戍边。 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2.太守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你看,那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出猎队伍,在太守的率领下,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扬起漫天尘土,飞快地越过小山冈,那阵势威武雄壮极了。(要求有画面感和一定的想象力)(围绕豪情狂态进行描写,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词句子理解。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引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像魏尚一般,有冯唐来赦免其罪过,能够得到朝廷的信任,再次上战场为国戍边。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2)“西北望,射天狼”引用典故,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抓住画面中的景和人,结合整首词的意境和氛围,合理想象,细致描绘,语言流畅。示范: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篇章七:
1.C
2.示例:沿着汩汩流淌的曲折的溪水,漫步在青翠的山间。山回路转,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子。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花明媚,柳树成荫,其间隐隐几间茅舍。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中“春社之后”“宁静”表述有误,应是春社的日子接近了,吹着箫打起鼓,一派热闹的景象,故选C。
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描绘诗歌画面时,要抓住具体景物,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合理想象,用细腻的语言进行描绘。示范:山一重一重如同屏障一般遮掩着,水一道道,如同险关一般,走至此,好似前面已经都被挡住了,没有路了,然而一转弯,却只见翠绿的柳条形成浓绿的绿荫,花色艳丽,在绿柳的映衬下,更是鲜妍夺目,掩映之中,看到一座小村落若隐若现,令我心中惊喜。
3.
本题考查诗句情感分析。“从今若许闲乘月”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游赏山水的情感。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渴望和平的感情;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对国家的担忧;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了美丽的恬静的画面,展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故选D。
篇章八:
1.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自然景色: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2.对农村风光的赞美,对淳朴民风的赞赏,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欣喜,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农村生活(家乡)的热爱。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 “山重水复”指困难重重,“疑无路”指身处困境,没有前行的道路。“柳暗花明”用自然环境的变化暗指形式的变化,“又一村” 写出了出现希望。故哲理是: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2)抓住具体景物,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氛围,合理想象,描绘景物和画面。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2.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首联“足鸡豚”写出了农人的热情,“莫笑”写出了诗人对农人淳朴热情的赞美之情。2)颔联抓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景色,写出了农村风光的美丽,表达了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3)颈联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古风存”写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尾联,“闲乘月”描摹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夜叩门”则写出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后来,这句诗被用来赞美奉献精神。故选C。
篇章九:
1.意气昂扬 壮志难酬
2.战士们欢心鼓舞,饱餐了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喝完壮行的酒,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兵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沙场秋点兵”以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语句表达了军队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乘胜追击,凯歌高奏的场面,表达的是诗人意气昂扬的感情;“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自己年纪已老却没能实现内心的抱负,壮志难酬的悲愤一下子流露出来。
2.
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句诗的场景描写,极富画面感。本句的意思是:把酒和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形容词,以表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场面即可。
篇章十:
1. “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神奇秀丽 不惧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2.答案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作者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答案举例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写出了泰山雄伟的气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尾联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
这道题考查拓展阅读的能力。“会”字既可以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可以展现一种坚定的信念。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的“会”展现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再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的“会”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诗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篇章十一:
1. 示例:四面歌残终破楚 知音难觅 悲凉
2.示例一:木兰是代父从军,女扮男装,得胜而归的英雄。秋瑾是身非男儿,心却比男儿更烈,壮志未酬的英雄。
示例二:木兰在保家卫国时是巾帼英雄,胜利后却愿回到家中还回女儿身,与家人团聚过和平生活。秋瑾是在国难当头时要冲破家庭束缚,选择革命救国,即便无人理解也义无反顾的巾帼英雄。
【解析】
1.
这道题考查对诗词用典手法的理解。“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借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写出了自己因知音难觅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切的悲凉之情。
2.
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从故事的结局来看,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经过十年征战,最后得胜而归;秋瑾身非男儿,心却比男儿更烈,无奈知音难觅,壮志未酬,令人感叹。从人物形象来看,木兰既有战场上雄姿英发的巾帼英雄的一面,又有归家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平民女子的一面;秋瑾在国难当头时,经过八年抗争,冲破了家庭束缚,选择革命救国,即便“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也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完全是一个响当当的巾帼英雄。
篇章十二:
1. 示例:①梦境 ②壮志难酬的悲愤
2.示例:画线句中“分”“点”等精准加传神的动词,写出了军营生活的豪迈和出征前军容的肃穆威严,表现出将士们战斗情绪的高昂,抒发了作者报国建功的豪情,体现壮词的特点。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梦回吹角连营”、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梦境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尾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2.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结合题干对壮词的介绍,从语言、形象、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抒发了作者报国建功的豪情,体现壮词的特点。
篇章十三:
1.甲
2.答案示例: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等词表现了诗人的自信;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顶,不怕浮云遮挡自己的视野。“不畏”“最高层”表现了其无畏的精神,自信的气度。
3. 答案示例:①山气日夕佳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与图画的理解能力。诗歌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甲图诗人站在山之巅,浮云皆在脚下,符合诗歌内容;乙图诗人仰望高山和红日,与诗歌意境不符。故选甲图。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能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的是诗人决心登临泰山极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会当”意思是“终当,终要”,“凌”意思是“登上”,表达出诗人对前途的乐观和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锐意改革,不畏惧艰难险阻的雄心和抱负。“不畏”意思是“不怕”,“最高层”表达出高瞻远瞩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是对改革前景的自信。
3.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有很多,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等。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篇章十四:
1. 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 ②乐观豁达
2.D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1)《望月怀远》尾联翻译: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故这首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相见的愿望。2)《水调歌头》这首词里,作者和弟弟分散两地,非常思念,但是在词的结尾,他理解了人的悲欢离合是难免的道理,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结尾又祝福天下人能够团圆、长久,放下个人的痛苦,祝福天下人,也祝福了自己,看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但是“还寝梦佳期”写的是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见面,是一种怅惘和失意,并没有写出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和豪迈奔放的风格,故选D。
篇章十五
1. 为国效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报效朝廷)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2.答案示例【甲】“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乙】四面的风声、羌笛声、马鸣声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崇山峻岭之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诗人将所闻所见的景物连缀起来,展现出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处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知遇之恩,我愿意拿着宝剑为国君力战而死,表现了作者以死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饮下一杯混浊的酒,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又想到功业未成,回家还没有计划,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尽忠的爱国情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为:已是深夜,却不能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流下了泪水。此句中的“泪”感情丰富,联系前面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可知这泪水里饮包含着守边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2.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深秋的一天傍晚,边塞上号角长鸣,战斗正在进行,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进,步步进逼;守军士气高昂,顽强抵抗,战斗从白天进行到黄昏,在晚霞映照下,大块大块鲜红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一片苍凉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美丽的秋色与战斗的惨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燕脂”与“紫”写的是战士们血染沙场,使泥土都变成了鲜血的颜色,从中可以感受到将士们死伤惨重,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悲壮与惨烈,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为国,艰苦卓绝的战斗气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说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边声是作者听到的,“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作者看到的,听觉与视觉的结构,展现出了边塞特有的战地风光。联系后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