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北京中考语文 古诗词训练 第一阶段
篇章一: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篇章二:
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篇章三: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_______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篇章四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篇章五: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塞外景色奇丽的特点,然后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既勾勒出边塞风光奇特的特点,又特别突出边塞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与本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都用了一个“空”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诗人借“空”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篇章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此诗写景凸显一个“奇”字:在“八月即飞雪”的奇特天气下,诗人通过奇妙想象,将严冬大雪比作“__________________”;又通过“冷难着”“不得控”等细节,表现出边塞天气的__________________。
2.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雁门太守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不同的氛围或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篇章七:阅读《望岳》《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人称“诗圣”,写景工于笔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人借____________之景,抒发____________情怀。
2.《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篇章八: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前四句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诗人内心的__________之情。随后二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自己人生仕途的__________,照应标题。接着引用______和伊尹二位古代先贤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受到重用,建功立业。
2.请从体裁、题材、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方面任选角度具体谈谈本诗与《登幽州台歌》的异同。
答:我认为,相同点:两首诗都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李诗___________,而陈诗___________。
篇章九: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第三至八句写眼前之景,有动有静:如①“_______”写的是动景,②“_______”写的是静景。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大海③______的壮丽景象。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大海气势雄浑的特点。
2.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海后各自抒发了怎样的豪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篇章十:
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_______,以“______”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2.本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清代高鼎《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篇章十一:阅读《观沧海》,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开头两句直陈其事,交代_____;中间六句写所观之景,“竦峙”写出山岛的巍然,“丛生”“丰茂”写出草木的欣欣向荣,“___②”“_____”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势;最后借助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古人常登高抒怀,曹操的《观沧海》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登高佳作。请你结合上面的诗歌和链接材料,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链接材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章十二: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 [钱塘湖] 杭州西湖的别称。
1.有同学不清楚首联中“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请你从下列解释中选择理解有误的一项
A.水面初平——早春湖水初涨,水面宽广平静。
B.水面初平——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
C.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延伸至湖面远方,上下天光。
D.云脚低——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这首诗作者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描绘了西湖______的自然之景,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3.同样写春,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请你分别从两诗中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说明诗人是如何借助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
篇章十三: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虚实结合,描绘了黄鹤楼色彩缤纷的美景,引人遐思,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
B.首联写出诗人眼前只见江楼而不见仙迹的失落,为下文思乡而无处望乡作了铺垫。
C.诗中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以及吊古伤今的怅惘之情。
D.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凉。
2.这首诗中的画线诗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蕴含着诗人登楼远眺后的内心所感。请分别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
篇章十四:
阅读《天净沙·秋思》和《枫桥夜泊》,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两首诗均为诗人身处人生困境时的作品,都刻画了______的游子形象,并通过多个意象渲染出一种______的气氛。
2.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妙处,请结合画线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篇章十五: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发挥联想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望岳》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而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篇章一:
1. ①历历 ②芳草的茂盛
2.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清楚可数。因此填“历历”。题空二:“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鹦鹉洲上芳草繁茂;“萋萋”形容芳草的茂盛。
2.
本题考查探究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吧!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
篇章二
1. 白日西斜,广阔天涯 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象。(2)“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
2.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龚自珍的诗。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2)孟浩然的诗。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篇章三:
1.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别 乐观豁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的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点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篇章四: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 不尽长江滚滚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篇章五: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壮观
2.“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中“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环境的恶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诗歌开篇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要写雪景的奇丽,“忽如”一词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丽壮观的沙漠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本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环境的恶劣。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篇章六:
1. 千树万树梨花开(或梨花开;梨花); 奇寒(或寒冷)。
2.D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雁门太守行》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侧面描写了当时战况严峻惨烈。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尾联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题空一:根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知,将大雪比作“梨花开”。
题空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表现出边塞天气的奇寒。
2.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远去的人,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运用画面传神地写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意蕴深远。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王勃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王湾的思乡之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了临行劝酒,蕴含朋友间的深情;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只看到江水流向天际,运用画面传神地表达了李白与友人深挚的情谊;
故选D。
3.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前八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奇景的赞叹之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感。
《雁门太守行》:诗中侧面描写了当时战况的严峻惨烈。第一句“黑云压城”写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第二句“金鳞开”写出将士准备迎战的庄严;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暗示战争的惨烈。诗中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是宝剑的名字,代指宝剑。依据“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诗人借此诗句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
篇章七:
1. 花开鸟鸣 忧国思亲(忧伤国事,思念亲人)
2.《望岳》和《春望》分别望到“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之景和“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断壁残垣、荒芜破败”(或“花开鸟鸣”)之景;分别表达诗人“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之情和“伤时、忧国”(或“念家、悲己”)之情。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花开鸟鸣之景,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
本题考查对比赏析。《望岳》的“望”字:望到了泰山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泰山的遮天蔽日的形象。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的“望”:望到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渺茫。《春望》的“望”既有对家人的怀念,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还有对自己年老的慨叹和对百姓的同情。
篇章八:
1. 苦闷抑郁 艰难险阻 姜尚
2. 相同点:李白的《行路难》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古体诗,诗句字数不一,挣脱了形式的羁绊;诗歌风格慷慨悲凉,大气磅礴;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命途艰难的愤慨和郁闷。 洒脱,主要运用了用典和比喻手法,注重个人悲欢,侧重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 沉郁,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跳出个人的局限,包含了人类对时空的哲学感悟。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行路难》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皤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2.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相同点:
从体裁上来看,李白的《行路难》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古体诗,诗句字数不一,挣脱了形式的羁绊;
从主题上来看,李白的《行路难》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命途艰难的愤慨和郁闷。其中《行路难》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用了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独怆然而涕下”是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从诗歌风格上看,两首诗都给读者呈现出慷慨悲凉,大气磅礴的风格。
不同点:
从语言风格来看,李白的《行路难》比较洒脱。例如尾联写出虽然前路困难重重,但自己仍坚信终有一天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比较沉郁,诗人通过“天地悠悠”与“独”的对比,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营造了空旷辽调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从表现手法上看,李诗主要运用了用典和比喻手法,用“姜尚”和“伊尹”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陈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诗人登楼远眺,感慨无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从思想情感上看,李诗注重个人悲欢,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陈诗跳出个人的局限,诗人融理入情,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包含了人类对时空的哲学感悟。
篇章九:
1. 示例: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③吞吐日月星辰
2.《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这几句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所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
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和情感的分析。
《观沧海》这首诗全篇写景,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篇章十:
1. 残酷 认
2.答案示例:杜牧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高鼎借“东风”表现春天的生机,流露出饱览春景的喜悦之情。
【解析】
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戟,古代兵器。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冲锋陷阵的戟都折断了,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无言诉说着前朝战争的残酷。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可知是“认”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2.
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比较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作者借“东风”暗指成功机遇,曲折的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诗人借“东风”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篇章十一:
1. 观海的方位、地点、对象 澹澹 洪波涌起
2.曹操借登高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王之涣借登高表达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是诗人来到东边,登上高高的碣石山,眺望苍茫的大海。开篇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和对象;中间六句写所观之景,其中描写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势的是“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故第②空应填“澹澹”,第③空应填“洪波涌起”。
2.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登鹳雀楼》这首诗诗人写登楼望见的景色,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反映了诗人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篇章十二:
1.A
2. 示例:早春生意盎然(春光明媚), 对西湖的赞美与喜爱
3.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暖树,春燕啄泥衔筑巢的图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大自然的一派生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描写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红绿相映,江水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诗人借这春意盎然的图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是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水面初平”是指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平”意思是齐平;选项A错误;
故选A。
2.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
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所以这首诗在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3.
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分析。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了大量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学生可选此进行分析。
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学生可选此进行分析。
篇章十三:
1.D
2.答案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两句,由日暮时分的烟波浩渺之景,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欲穷千里目”两句,由所见之景越向上攀登越开阔壮美,引发了昂扬向上的豪迈之情。
【解析】
【分析】
1.
D.“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凉”有误。颈联所见之景: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选D。
2.
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根本看不见家乡所在。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后,看到日暮时分的烟波浩渺之景触发的思乡之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联系前两句,作者登临高楼,极目远眺,看到白日坠入远山,黄河奔流入海。因而引出后两句的议论感慨,抒发了自己昂扬向上的豪迈之情。
篇章十四:
1. 漂泊孤独 凄清伤感
2.答案示例:《天净沙·秋思》中画线句借“夕阳”这一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以声写静,暗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含蓄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思。
【解析】
【分析】
1.
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
第一空:《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游子漂泊天涯,身边只有一匹消瘦的老马相伴,孤独凄凉,又因为思念家乡而柔肠寸断。《枫桥夜泊》诗题中的“夜泊”一词即点明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处境。诗人因为思念家乡而夜不成眠,只有月光与渔火与他相伴。所以这两诗曲和诗都刻画了漂泊孤独的游子形象。
第二空:《天净沙·秋思》中,干枯的树藤缠绕着苍老的树木,一只乌鸦在黄昏的夜色里叫着,崎岖不平的道路,如同呜咽的西风,如血的残阳,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枫桥夜泊》中,清冷的明月,乌鸦的啼叫,星星点点的渔火,半夜里传来的山寺的钟声,同样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的乡愁是如此的浓郁。
2.
考查诗歌的情感表达方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残阳如血,游子浪迹天涯,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断肠”直抒胸臆,点明了游子内心的的悲伤愁苦之情。长期的漂泊,早已让游子厌倦,归期无望,又增添了无尽的愁苦之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时已是夜深,四下里寂静无声,只有远处传来的山寺的钟声。“夜半钟声”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正是因为诗人的因愁而无眠,所以才会听到山寺的钟声。这两句诗虽未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却通过听到“夜半钟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羁旅情思。
篇章十五:
1.示例:大自然仿佛是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的俊美景色都汇聚于泰山一山,巍峨雄险、神奇瑰丽的神奇壮观赋予泰山五岳独尊的美誉。泰山好像也不负造物主的恩宠,高峻的山势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把阳光切断,形成山南山北的一昏一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
2.D
3.参考:全诗扣住题目中的“望”字,随空间和角度的转移写出泰山景色的变化。首联远望,把泰山放在齐鲁大地浩渺宏远的大背景下凸显泰山的一枝独秀。颈联近望,宏观整体勾勒出山势的高峻。颔联凝望,借层云与归鸟的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尾联更是由实而虚,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写想象中的俯视,表现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作答时,抓住一个“钟”字,描绘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抓住一个“割”字,描绘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氢氧化物意象来突出泰山神奇秀美、遮天蔽日的自然景象即可。
2.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作者交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
3.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颈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从整体上描绘泰山山势的高峻;颔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借对“曾云”与“归鸟”的仔细观察,体现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令诗人着迷留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是俯视,想象登上泰山俯瞰那些显得渺小的群山的情形,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据此理解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