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2 11: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封建社会
1840年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
新民主
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历程
1956年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原计划用18年实现的目标只用了7年,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 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复兴之路解说词》
第5课 三大改造
1、了解三大改造。
2、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学习目标
“三”
“改造”
识1-1
一、农业、手工业化
1、农业合作化的原因、时间、方式、目的、三个阶段、结果?
2、手工业合作化的方式、结果?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起止时间、方式、创新政策及意义?
2、三大改造的意义?
读1-1
三大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
材料一: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7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土改后的农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共同探究1
虽然大量农民分到了土地,但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广大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耕畜、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抗灾能力差。最终造成大量土地被出卖、出租,一些农民甚至仍要靠借贷为生。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必须要进行改革。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探23-1
材料三: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
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
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探23-2
1、时间:
2、目的:
3、方式: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探23-3
土地交公
国家投资
机械生产
集体经营
个体私有
集体所有
个体经营
集体经营
经营方式
生产资料
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农业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农民个体私有——合作社集体所有(公有制);经营方式也由原来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变成合作社集体经营。
探23-4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01
02
03
农业合作化
5.原则:自愿互利
6.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成果按劳动工分分配
土地入股,农具牲畜等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产品仍归私人所有,换工互助
过程
4.阶段:
探23-5
【7.结果】
农民积极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探23-6
8.意义:
经过农业化合作运动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这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我们从1952年-1957年农业发展柱状图上看出: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后,粮食、棉花、猪羊等家畜产量有了明显增加,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52年-1957年农业发展柱状图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23-7
(一)农业合作化
1、时间:
2、形式:
3、目的:
4、三个阶段:
5、原则:
6、方法:
7、结果:
8、意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探23-8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手工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生活和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更高效发展手工业,国家对手工业改造贯彻“自愿互利”原则,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推进”改造思路,逐步引导建立手工业合作社,逐渐将个体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刘素新《试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二: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手工业者合作社集中生产
手工业者庆祝手工业合作化胜利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
探23-9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方式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参加手工业合作社人数 占手工业者总数
603.9万人 91.7%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即“从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时间
1953——1956年
探23-10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木器生产合作社
服装生产合作社
探23-11
杭州张小泉剪刀
探23-12
时间
发展情况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示意图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
1912-1919
一战后
1927-1936
1937-1945
1946-1949
夹缝诞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迅速萧条
较快发展
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重获新生
1949-1953
抗战时同仁堂在北京继续营业,不时要应对日寇的骚扰。乐家的子弟中,有的暗中投身地下抗日。其中达仁堂五股东之一、乐达仁的侄女乐倩文,加入了北平抗日杀奸团。
而乐家另一支族人乐元可、李铮夫妇,则在暗中成为了中共地下组织的“金库主任”。他的表弟杨宁去延安加入共产党,后回到北平开展地下工作。在他影响下,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乐元可夫妇了解到解放区缺乏药品时,就通过从解放区来的交通员,送去了不少同仁堂的名贵药品……这些良药都是由乐元可亲手批发,而且多是免费的。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乐元可夫妇成为中共地下党经费的保管者,李铮于是有了一个“金库主任”的称呼。
——郑洪、陆金国《中医药人地下抗战》
乐元可、李铮夫妇一家
探23-14
1927-1936
1937-1945
1946-1949
1949-195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材料一:
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
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1955年10月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原因
探23-15
方式--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中的“公”指的是国家,“私”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具体方法是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从而实现和平过渡。
企业
国家所有(公有)
合作
赎买


资本家所有
(私有)
生产资料私有变公有
探23-16
【公私合营的过程】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原则:大致是资本家红利占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5%,公积金占30%。
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十年定息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国家掌握领导权,生产资料变为公私共有,工人开始成为企业主人
生产资料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
探23-17
【公私合营的结果】
乐松生 同仁堂经理 率先实行公私合营
后任北京市副市长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送喜报
探23-18
材料一:同仁堂公私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向着机械化、半机械化大生产迈进了一大步……增设了同仁堂提炼厂,通县果园药酒车间,扩建了大栅栏同仁堂门市部,增设了同仁堂第二门市部。到了1959年时,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39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78.3倍。
——孙洪群、金永年《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材料二:在旧中国,上海的制药工业实际是加工工业,绝大部分原料都依赖外国进口,因此,我们同业常说,“只有黄浦江的水,才是我们的国产原料”。……(公私合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制药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绝大部分的西药原料,我们都能自己生产了。……不但自己能够制造,供应国内有余,还大量出口远销国外。
——陈铭珊《回忆企业公私合营前后》
上海工商业界代表荣毅仁等向国家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荣毅仁自述:“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探23-19
经公私合营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
探23-20
1954年--1956年底
赎买政策
1956年底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目的:
2.起止时间:
3.创新政策:及意义:
阶段:
4.形式:
5.结果: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探23-21
公私合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结果:
2、意义: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
探23-22
材料: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
不足: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探23-23

三大改造已经成为历史独具特色的时代酝酿了独特的思想方式与不一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1.一切改革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保证,理论发展与创新要永远走在改革步骤的前面。
2.改革要体现人民的意志,牢固树立改革为人民的思想要在充分理解群众思想觉悟水平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3.改革要重视民间智慧,深入调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改革包含人民的声音。
4.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形势变化而调整,应与时俱进。
三大改造的启示
【本课小结】
农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三大改造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 )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 C.银行业 D.畜牧业
2.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 )
A.1953年—1956年 B.1949年—1956年
C.1949年—1953年 D.1953年—1957年

B
A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
A.农业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采取赎买的政策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4.“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 96.3%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公私合营
C
B
【视野拓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将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共同构成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我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两部分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来的,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将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共同构成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则是通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将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民主制度确立下来,它们共同构成我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材料: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读材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2:
探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