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6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2 11: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cy
学习目标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1
3
2
通过读课文,能概括三大改造的背景、目的、形式、原则等
通过对三大改造内容的理解,知道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能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土改之后,农民还面临着哪些困难?
①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
②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③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④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
⑤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农民面临的这些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局面?
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953年-1956年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2.时间:
3.方式:
4.目的:
5.原则:
农民结队报名入社
6.发展阶段:
农业合作化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03
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国家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果按劳动工分分配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02
02
土地入股,农具牲畜等作价入社,拥有土地所有权并依此享有报酬,合作社并支付生产资料使用报酬
农业互助组
01
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工具、蓄力不足问题
方法: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分散→合作(集体化、共同富裕)
7.结果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②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某村在大会上选出的模范生产小组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全国农民总数(%) 参加高级生产合作社 占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在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
这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所以合作社也用上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庄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几倍!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了吗?
1953年开始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通过参加农业合作社,我国农业发展大幅提升,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原本土改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通过改造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经营单位,工具简陋,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据1954年调查,中国有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约800万人,农村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生产的约1200万人,手工业产值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0%,个体手工业劳动者每人平均年产值890元,只及同时期大工业工人平均年产值的1/10。个体手工业是小商品经济,生产不稳定,具有盲目性,如果任其自发发展就会走向两极分化,大多数手工业者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
总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①个体手工业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效率低;
②全国个体手工业从业者规模大;
③个体手工业属于小商品经济,生产具有盲目性
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为手工业改造积攒了经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方式:
3.结果: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实质是什么?
个体经营
集体经营
私有制
公有制
三、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一定发展。
②私营工商业中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实质:
目的:
4.政策:
内容:
意义:
2.时间:
3.方式: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2.时间:
1954年起
3.方式:
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公私合营的两种形式
(1)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占34.5%,工人福利占15%,公积金占30%。
(2)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 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实质: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目的:
4.政策:
内容:
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意义:
赎买政策
2.时间:
1954年起
3.方式: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额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还有的资本家说:“我开店19年来,没有今年日子好过,过去每年虽有盈余,但积累在账上不好拿做私用,今年我能拿到定息1000多块,当然是很高兴的。”
——《南京工商界的思想变化过程史料》
为什么要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它的作用有哪些?
作用:①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
②这一政策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找到了一条和平过渡的道路。
原因:①民族资本家在历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
②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实质: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目的:
4.政策:
内容:
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意义:
实现了和平过渡(特点),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赎买政策
2.时间:
1954年起
3.方式:
公私合营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上海部分工商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20年代—解放前 实行公私合营后
设备 陈旧 陈旧
劳动条件 差 改善了劳保条件
管理制度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改善了管理制度
工人积极性 不高 充分发挥
产量 不到设计能力的90% 超过设计能力的40%
上海水泥厂
4.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全国各地部分工商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主席送喜报
资本家的身份:
剥削者
与国家合作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管理者
消灭了资产阶级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意义及缺点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结果: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实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意义: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问题:
假设你是三大改造时期的一位农民、手工业者或者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你觉得国家的改造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农民:我们农民虽然经过土改有了自己的土地,可是一家一户地分散经营,谁的日子也过不上去。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解决了生产工具和资金缺乏等问题。
手工业者:我们手工业者单独干活,技术不能共享,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不说,还费事。加入生产合作社,走专业化道路后,我们的产品质量上去了,产量也提高了,而且生产中的许多困难也得到了解决。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国家采用赎买政策,解决了我们对原有资产的后顾之忧。我们原有的企业单独经营举步维艰,国家愿意和我们共同经营企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共谋发展,我们有了国家做后盾,企业的发展大有前途啊!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