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充分感知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培养符号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相比较前面的运算律而言,其困难性源于乘法分配律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组成要素多了,展开算式步骤多了。不但出现加法和乘法两三步混合运算,变式类型较多,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难点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外在形式的掌握并不难,但往往只会“照葫芦画瓢”,依赖于模仿与机械记忆,不理解这一定律的内涵,在学习中常被那些“形似而神非”或“形非而质是”的算式搞得糊里糊涂。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生活中有趣的说话的分配现象了解 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话来说,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 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和我爱吃西瓜, 我爱吃米饭和我爱吃面条,可以这样说,我爱吃米饭和面条, (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植树”问题——(出示情境图)。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 1.从植树的情境图中,你看到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2.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些数学信息。 1)抬水浇树的有2人,用2个点子图表示,那挖坑种树的有4人,我用4个点子图来表示;(出示1) 2)这样很清楚地看到每组有6个人,那么25个小组又该怎么表示? 3.思路分析并解答 预设1:第一种方法:(4+2)×25. 生2:第二种方法:25×4+25×2(板书)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总结与归纳:在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此次植树活动的问题中,咱们对比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么?对!这两组算式的结果相同,如果结果相同,这两个式子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的,用等号连接。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划上等号,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恰恰是我们研究的开始,如果相等,那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丰富经验,发现规律 改变数据和问题(出示课件) 1、问题分析与解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是数据和问题都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还能解决这个问题么?按一按暂停键大胆尝试一下吧!你是用黄色部分的面积加绿色部分面积即:3×20+4×20=140(平方米)来求大长方形的面积。还是用之前学过的面积公式长乘宽即7乘20=140平方米来解决的呢。通过同学们的列式计算,那么两个不同的式子,同学们为何要用等号来连接呢?原来是三乘括号三加四的和乘20,可以表示有三加四个,23乘20加四乘20,表示三个20盒,四个20合起来,也就是说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2、总结与归纳 通过今天的内容学习,你能发现它们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1、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2、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3、结果和意义相同。 三)、总结概念,建立模型 1.举例验证。 2.观察等式特征。 3.归纳定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数学书第26页“做一做” 2.算一算:谁的速度快 75×101 27×36+73×36
小结 1.乘法分配律定义及字母表示 2.两个数相乘,如果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 3.在乘加或乘减运算中,如果每个乘法算式都有共同的因数,那么可以逆运a×c±b×c=(a±b) ×a(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