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4节分子间作用力——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水加热变为气态,主要破坏范德华力
B.HF的溶液中存在4种类型的氢键
C.依据NH3 H2ONH+OH-可知NH3 H2O的合理结构式为
D.形成配位键的金属离子通常是过渡金属离子,许多金属配合物有鲜艳的颜色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咪唑为平面结构,结构为,形成的大π键可表示为
B.、、三种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C.某含钛配合物,化学式为,1 mol该配合物中键的数目为
D.和受热均可分解,且分解温度:
3.肼(N2H4)又称为联氨,熔、沸点分别为1.4°C、113.5°C,可用如下方法制备肼:CO(NH2)2+ClO- +2OH- =N2H4+Cl-+CO+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2H4中只存在极性键
B. CO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C.CO(NH2)2中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CD.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乙烯接近,但沸点远高于乙烯的原因是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4.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取硫酸等化工产品。其中,催化制取三氧化硫的热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硫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可以通过氨气水溶液进行吸收。实验室可以用浓硫酸与铜加热制取少量二氧化硫。下列关于上述相关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A.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
C.将通入酸性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D.极易溶于水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氢键
5.X、Y、Z和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的一种核素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Y单质可用作保护气,Z为所在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的单质为黄绿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X的氢化物中可能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D.简单气态氢化物沸点:
6.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氮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于氧原子 氮原子2p能级半充满
B HCl沸点低于HF的 HF分子间存在氢键
C CO2分子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 CO2与水分子极性上相似相溶
D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金刚石碳碳键键能更小
A.A B.B C.C D.D
7.HCHO与[Zn(CN)4]2-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4HCHO+[Zn(CN)4]2-+4H++4H2O=[Zn(H2O)4]2++4HOCH2C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HCHO)的键角约为120°,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B.H2O的空间构型为V形,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C.CN-和H2O与Zn2+的配位能力:CN-<H2O
D.Zn2+与CN-生成的配离子[Zn(CN)4]2-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1:1
8.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不同物质在挥发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醇挥发需吸收热量 B.范德华力:正丁醇>正丙醇>乙醇
C.氢键的存在不利于醇的挥发 D.可以推测乙烷挥发得比乙醇慢
9.肼(N2H4)的沸点为113°C,燃烧热为642kJ·mol-1,可作为碱性燃料电池的燃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肼是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B.由肼的沸点较高可推测肼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C.肼碱性燃料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为:N2H4+4OH--4e-=N2+4H2O
D.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g) H=-642kJ·mol-1
10.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铝原子 能层数相同,铝原子半径更小,原子核吸引电子能力更强
B CO2为直线形分子 CO2分子中O=C=O之间的夹角为180°
C 常温下Cl2的在水中溶解度高于H2 氯气的范德华力更大
D HF的沸点高于HCl HF分子间存在氢键
A.A B.B C.C D.D
11.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锗Ge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IVA族,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4s24p2,属于P区
B.乙醛(CH3CHO)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有sp2和sp3两种杂化方式
C.Cu(OH)2是一种蓝色絮状沉淀,既能溶于硝酸、也能溶于氨水,是两性氢氧化物
D.HF晶体沸点高于HCl,是因为H-Cl键的键能小于H-F键的键能
12.关于NH3性质的解释合理的是
选项 性质 解释
A 比PH3容易液化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更大
B 熔点高于PH3 N-H键的键能比P-H大
C 能与Ag+以配位键结合 NH3中氮原子有孤电子对
D 键角比PH3的大 NH3的成键电子对间排斥力较小
A.A B.B C.C D.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Cl2晶体中存在共价键
B.CO2和PCl3分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C.SiO2属于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D.H2O分子比H2S分子稳定,是因为H2O分子间存在氢键
14.下列化学事实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热稳定性:CH4>NH3 B.沸点:H2O>H2S
C.酸性:H2SO3>HClO D.共价键极性:F—H>O—H
15.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H2O很稳定,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B.HF的熔、沸点在同族元素的氢化物中出现反常,是因为HF分子中有氢键
C.卤素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升高,是因为它们的组成结构相似,从上到下其摩尔质量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增大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与氢键没有关系
16.“冰面为什么滑?”,这与冰层表面的结构有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分子的稳定性好,高温下也很难分解
B.第一层固态冰中,水分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C.第二层“准液体”中,水分子间形成共价键机会减少,形成氢键的机会增加
D.当高于一定温度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断裂,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使冰面变滑
二、综合题(共6题)
17.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重要的燃料。工业上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
②CO2(g)+3H2(g)CH3OH(g)+H2O(g) 2= -58 kJ mol-1
③CO2(g)+H2(g)CO(g)+H2O(g) 3= +41 kJ 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反应①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H-H C-O C≡O H-O C-H
E/kJ·mol-1 436 343 1076 465 x
则x=___________;
(2)在25℃、101 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表示甲醇摩尔燃烧焓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将此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则b口通入的物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3)甲醇的沸点(64.7℃)介于水(100℃)和甲硫醇(CH3SH,7.6℃)之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8.氢、碳、氮、氧、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请根据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表示的状态中,能量最低的是__(填序号)。
A. B.
C. D.
(2)写出基态铁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__;通常情况下,铁的+2价化合物没有+3价化合物稳定,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
(3)如表是第三周期某种元素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由此可判断该元素名称是__。
元素 电离能/(kJ mol-1)
I1 I2 I3 I4 I5
某种元素 578 1817 2745 11575 14830
(4)C、N、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HCN分子中C和N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HCN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__;CO的空间结构为__。
(5)H3O+的中心原子O采用___杂化;比较H3O+中H—O—H键角和H2O中H—O—H键角大小,H3O+___H2O(填“”“”或“”)。
(6)NH3在水中极易溶解,其原因是__。
19.水是“生命之基质”,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请回答下列关于水与水溶液的相关问题:
(1)根据H2O的成键特点,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画出与图中H2O分子直接相连的所有氢键 (O﹣H……O)_____。
(2)将一定量水放入抽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测定不同温度 (T)下气态、液态水平衡共存[H2O (1) H2O (g)时的压强 (p)。在相应图中画出从20℃开始经100℃的p随T变化关系示意图 (20℃时的平衡压强用p1表示)_____。
(3)如图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完成下列填空:
①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②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为:_____、_____。
③精制饱和食盐水从图中_____位置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_____位置流出。 (选填“a”、“b”、“c”或“d”)
20.I以下是一些原子的2p能级和3d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情况。试判断,哪些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哪些违反了洪特规则。
①②③④⑤
(1)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有___________
(2)违反洪特规则的有___________。
II含氧酸可表示为:(HO)mRO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酸性越强。一般n=0弱酸,n=1中强酸,n=2强酸,n=3超强酸。据实验事实可知:硼酸(H3BO3)是弱酸,亚磷酸是中强酸(H3PO3)。
(3)写出两种酸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亚磷酸与过量的NaOH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21.(1)比较酸性条件下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HClO____Cl2(填“>”、“<”或“=”),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
(2)NaCNO是离子化合物,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NaCNO的电子式是____。
(3)相同温度下,冰的密度比水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
22.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3种物质的沸点数据如下表:
物质 乙醇 二甲醚 四氯化碳
相对分子质量 46 46 154
沸点/℃ 78 -23 76.5
乙醇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是其三倍多的四氯化碳还要高的原因是_______。
(2)金属钠和金属锌分别和硫酸铜溶液作用,前者不能置换出铜,后者能,试解释原因_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 将水加热变为气态,氢键随着分子间距离越大而逐渐消失,但范德华力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变大而变小不会消失,主要破坏水分子间的氢键,故A错误;
B. 氟化氢水溶液里,氟化氢分子之间、水分子之间、氟化氢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之间、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氟化氢分子中的氟原子之间都能形成氢键,所以该溶液中能形成4种氢键,故B正确;
C. 氨分子中有孤电子对,与水分子中的氢的空轨道形成氢键,依据NH3 H2ONH+OH-可知NH3 H2O的合理结构式为,故C正确;
D. 配合物中心金属原子或离子的d轨道分裂后,在光照下d电子从能级低的d轨道跃迁到能级较高的d轨道,产生d-d跃迁吸收光谱,d-d跃迁对应的光子频率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形成配位键的金属离子通常是过渡金属离子,许多金属配合物有鲜艳的颜色,故D正确;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A.由结构式可知,咪唑分子中的大π键由2个N与3个C原子形成,6个电子形成,故表示为,A错误;
B.中非羟基氧原子最多,中As的正电性较高,中的As对电子的吸引力更强,使O-H更易断裂,电离出H+更容易,酸性最强,B正确;
C.1molTi与1molCl和5molH2O,形成6mol键,5molH2O内含有5×2=10mol键,共含有6+10=16mol,数目为,C错误;
D.碳酸盐分解,本质是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CO2,阳离子半径越小,其结合氧离子能力越强,分解温度越低,离子半径大小:Ca2+<Sr2+,所以分解分解温度:,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A.N2H4的结构式为,含有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故A错误;
B.CO中中心原子C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0,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故B错误;
C.同周期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增大趋势,但ⅡA>ⅢA,ⅤA>ⅥA,因此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N>O>C,故C错误;
D.肼和乙烯均属于分子晶体,按照形成氢键的条件,肼分子间存在氢键,乙烯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因此肼的沸点大于乙烯,故D正确;
答案为D。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A.SO3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3+0=3,故为sp2杂化、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A正确;
B. 有毒,但二氧化硫可用于杀菌消毒,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还可以起抗氧化的作用,比如葡萄糖酿酒过程中会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硫,其杀菌作用、能防止葡萄酒中的一些成分被氧化,B错误;
C. 将通入酸性溶液,溶液因转变为Mn2+而褪色,说明具有还原性,C错误;
D. 极易溶于水主要是因为分子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D错误;
答案选A。
5.C
【解析】
【分析】
X的一种核素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核素为,因此X为C元素,Y单质可用作保护气,Y元素为原子序数大于C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因此Y为N元素,Z为所在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Z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N且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因此Z为Na元素,W的单质为黄绿色气体,则W为Cl元素。
【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C,Y为N,Z为Na,W为Cl。
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则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因此原子半径:Na>Cl>C>N,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第一电离能从上至下逐渐减小,因此Na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基态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2p轨道半充满,能量相对较低,较为稳定,相较于C原子更难失去电子,因此第一电离能:N>C>Cl>Na,故B错误;
C.C元素与H元素可形成多种烃类有机物,其氢化物中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C2H6等,故C正确;
D.NH3分子间能够形成氢键,而HCl分子间无氢键,主要通过范德华力连接,使得NH3的沸点相较于HCl高,故D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C项,故答案为C。
6.C
【解析】
【详解】
A.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1s22s22p3,2p轨道有3个能量等同的轨道,3个电子占据3个能量等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种排布是原子的能量最低,因此氮原子2p能级半充满的稳定状态,失去电子消耗能量比相邻的O元素更高,因此氮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于氧原子,A正确;
B.HF、HCl是结构相似的物质,都是由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分子晶体,由于在HF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作用,导致HF的沸点比HCl的高些,即HCl沸点低于HF的沸点,B正确;
C.CO2分子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是由于CO2能够与水反应产生H2CO3。从物质分子结构看,CO2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可见二者在分子结构上不相似,C错误;
D.石墨与金刚石都是共价晶体,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由于石墨的C-C键比金刚石的C-C键长更短,键能更大,断裂消耗的能量更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A.HCHO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为平面三角形,C-H与C-H键夹角理论上是120°,但由于有羰基氧的电子对排斥作用,甲醛(HCHO)的键角小于120°,甲醇分子中O原子和另一个甲醛分子中的H原子形成氢键,故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A错误;
B.H2O分子中O原子上有2对孤电子对,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H2O的空间构型为V形,选项B正确;
C.配合物向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转化,所以CN-和H2O与Zn2+的配位能力:CN-<H2O,选项C正确;
D.配位键属于σ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Zn2+与CN-生成的配离子[Zn(CN)4]2-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4+4)∶(4×2)=1∶1,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8.D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乙醇挥发过程温度降低,因此乙醇挥发需吸收热量,A正确;
B.正丁醇、正丙醇、乙醇均存在氢键,三者不同的是范德华力,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挥发温度降低程度:正丁醇<正丙醇<乙醇,由此可知沸点:正丁醇>正丙醇>乙醇,范德华力:正丁醇>正丙醇>乙醇,B正确;
C.正丁烷和正丁醇分子间均存在范德华力,正丁烷分子间不存在氢键,正丁醇分子间存在氢键,对比正丁烷和正丁醇两条曲线,可以看出,氢键的存在使正丁醇温度下降得更慢,故氢键的存在不利于醇的挥发,C正确;
D.乙烷和乙醇分子间均存在范德华力,乙烷分子间不存在氢键,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乙烷挥发得比乙醇快,D项错误;
选D。
9.B
【解析】
略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能层数相同,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吸引电子能力越强,故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铝原子,A正确;
B.CO2中C原子是sp杂化,分子构型为直线形,CO2分子中O=C=O之间的夹角为180°,B正确;
C.Cl原子半径比H原子大,最外层电子数更多,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常温下Cl2在水中溶解度高于H2,C错误;
D.HF分子间存在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更强,沸点高于HCl,D正确;
故选C。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锗Ge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IVA族,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2,属于P区,故A错误;
B.乙醛(CH3CHO)分子中,单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双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2,故B正确;
C.Cu(OH)2不溶于强碱,不是两性氢氧化物,故C错误;
D.HF晶体沸点高于HCl,是因为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D错误;
选B。
12.C
【解析】
【详解】
A.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所以NH3比PH3容易液化,故不选A;
B.NH3熔点高于PH3,是因为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不选B;
C.NH3中氮原子有孤电子对,所以能与Ag+以配位键结合,故选C;
D.NH3的成键电子对间排斥力较大,所以NH3键角比PH3的大,故不选D;
选C。
13.B
【解析】
【详解】
A.MgCl2晶体只存在离子键,故A错误;
B.CO2分子中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都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PCl3分中P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为5,形成3个共用电子对,Cl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为7,形成1个共用电子对,所以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故B正确;
C.SiO2属于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原子晶体无分子存在,所以不存在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C错误;
D.水的稳定性与共价键有关,氢键决定物理性质,与稳定性无关,由于非金属性:O>S,则H2O分子更稳定,故D错误;
故选:B。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N>C,所以热稳定性:NH3>CH4,A不符合题意;
B.H2O、H2S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分子之间除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外,还存在氢键,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导致其沸点比只有分子间作用力的H2S高,这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B不符合题意;
C.H2SO3、HClO都不是S、Cl元素的最高价的含氧酸,因此不能根据元素周期律,用于比较S、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C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与H元素形成的共价键的极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F>O,所以共价键的极性:F—H>O—H,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稳定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氧共价键稳定,与氢键无关,故A错误;
B.HF分子间存在氢键,HF分子内没有氢键,故B错误;
C.卤素单质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所以卤素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升高,是因为它们的组成结构相似,从上到下其摩尔质量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增大,故C正确;
D.氨气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使氨气溶解度增大,所以氨气极易溶于水,与氢键有关系,故D错误;
答案选C。
16.D
【解析】
【详解】
A.水分子的稳定性好,是由水分子内氢氧共价键的键能决定的,与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无关,A错误;
B.分子间不存在共价键,应该是通过氢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B错误;
C.分子间不存在共价键应该是氢键个数减少,C错误;
D.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被破坏,使一部分水分子能够自由流动,从而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造成冰面变滑,D正确;
故选D。
17.(1)413
(2) CH3OH(l)+O2(g)= CO2(g) +2H2O(l) =-725.76 kJ·mol-1 CH3OH+H2O-6e-=CO2+6H+
(3)甲硫醇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水和甲醇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且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比甲醇的多
【解析】
(1)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②-③可得到反应①,所以反应①对应的=2-3=-58 kJ mol-1-(+41 kJ mol-1)=-99 kJ mol-1。又=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所以-99 kJ mol-1=1076 kJ mol-1+2436 kJ mol-1-3x kJ mol-1-343 kJ mol-1-465 kJ mol-1,解得x=413 kJ mol-1;
(2)
25℃、101 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1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为22.68 kJ32 =725.76 kJ,故表示甲醇摩尔燃烧焓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 CO2(g) +2H2O(l) =-725.76 kJ·mol-1;根据图示装置可知,氢离子移向右侧电极,所以右侧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c口通入氧气,左侧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则b口通入甲醇,其电子式为:;a口溢出二氧化碳气体,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H2O-6e-=CO2+6H+,故答案为:CH3OH(l)+O2(g)= CO2(g) +2H2O(l) =-725.76 kJ·mol-1; ;CH3OH+H2O-6e-=CO2+6H+;
(3)
甲硫醇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水和甲醇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且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比甲醇的多,所以导致甲醇的沸点(64.7℃)介于水(100℃)和甲硫醇(CH3SH,7.6℃)之间。
18. A 3d64s2 铁的+3价离子3d能级半满,更稳定,不易失去电子 铝 1:1 平面三角形 sp3 > 氨气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解析】
【详解】
(1)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故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表示的状态中,能量最低的是A;
(2)基态铁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为3d64s2;通常情况下,铁的+2价化合物没有+3价化合物稳定,铁离子的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为3d5,较稳定,不易失去电子;故答案为:铁的+3价离子3d能级半满,更稳定,不易失去电子;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元素的3级-4级电离能变化幅度最大,故该元素最外层有3个电子,第4个电子不易失去,故该元素是铝;
(4)C、N、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HCN分子中C和N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HCN的结构式为,该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1:1为;根据计算可知:,的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
(5) 根据计算可知:,H3O+的中心原子O采用sp3杂化;比较H3O+中含一对孤对电子,H2O中含两对孤对电子,故H3O+中H—O—H键角大于H2O中H—O—H键角;故答案为:sp3;>;
(6)NH3在水中极易溶解,其原因是氨气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19. 2H2O+2Cl﹣Cl2↑+2OH﹣+H2↑ 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氢氧化钠溶液 避免Cl2与H2反应 a d
【解析】
【详解】
【详解】
(1)氢键是氧原子和氢原子间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每个水分子形成四个氢键,画出与图1中H2O分子直接相连的所有氢键 (O﹣H…O)如图所示,;
(2)不同温度 (T)下气态、液态水平衡共存[H2O (l)═H2O (g)]时的压强 (p),从20℃开始经过100℃的p随T变化关系 (20℃时的平衡压强用p1表示)是随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据此画出变化图象:;
(3) ①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钠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室,则c为稀NaCl溶液,a为饱和食盐水,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还生成OH﹣,钠离子进入后的NaOH,所以d为浓NaOH溶液,为增加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进入的b为稀NaOH溶液;①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OH﹣,电池反应式为2H2O+2Cl﹣Cl2↑+2OH﹣+H2↑;
②离子交换膜只能钠离子通过,其它离子不能通过;且生成的氯气和氢气不混合,则交换膜的作用是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氢氧化钠溶液、避免Cl2与H2反应;
③通过以上分析知,精制饱和食盐水为a口补充;在阴极附近得到NaOH,所以饱和食盐水从a口补充、NaOH溶液从d口流出,
故答案为:a;d。
20. ③ ②④ H3PO3+2NaOH=Na2HPO3+2H2O
【解析】
【详解】
(1)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故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有③。
(2)当电子排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称为洪特规则,故违反洪特规则的有②④。
II含氧酸可表示为:(HO)mRO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酸性越强。一般n=0弱酸,n=1中强酸,n=2强酸,n=3超强酸。据实验事实可知:硼酸(H3BO3)是弱酸,亚磷酸是中强酸(H3PO3)
(3)硼酸(H3BO3)是弱酸,其中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为0,故其结构式为;亚磷酸是中强酸(H3PO3),其中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为1,其结构式为。
(4)亚磷酸与过量的NaOH反应生成亚磷酸氢钠和水,其方程式H3PO3+2NaOH=Na2HPO3+2H2O。
21. > HClO+H++Cl-=Cl2+H2O 或 冰中氢键的数目比液态水中要多,导致冰里面存在较大的空隙
【解析】
【分析】
(1)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及8电子稳定结构分析共价键的形成并用电子式表示;
(3)冰中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间更容易形成氢键。
【详解】
(1)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酸性条件下,HClO氧化性强于Cl2,则得电子能力HClO氧化性强于Cl2;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HClO+H++Cl-=Cl2+H2O,故答案为:>;HClO+H++Cl-=Cl2+H2O;
(2)NaCNO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是CNO-,根据8电子的稳定结构,则O原子与C原子共用一对电子,C原子与N原子共用三对电子,其电子式为:;也可以是O原子与C原子共用两对电子,C原子与N原子共用两对电子,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或;
(3)冰中水分子排列有序,分子间更容易形成氢键,所以冰晶体中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比液态水中形成的氢键多,分子间的距离更大,所以相同温度下冰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冰中氢键的数目比液态水中要多,导致冰里面存在较大的空隙。
22.(1)三种物质都是有机分子,分子间有范德华力,但乙醇分子间还有氢键,所以沸点更高
(2)在溶液中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金属钠还原性强,优先还原水电离的,而锌和水不反应
【解析】
(1)
三种物质都是有机分子,分子间有范德华力,但乙醇分子间还有氢键,乙醇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二甲醚、相对分子质量是其三倍多的四氯化碳还要高;
(2)
在溶液中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金属钠还原性强,优先还原水电离的,而锌和水不反应,所以金属Na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而锌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