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07: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同步测试
1.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 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C. 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2.晚清到民国初期,从“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后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其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A.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晚清民国宪政艰难
C.近代中国动荡不安 D.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3.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3月10日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此推知(  )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C. 革命党人竭力维护革命果实 D. 袁世凯掌握政权试图复辟帝制
4.清代,六部和理藩院分管内地事务和蒙、回、藏事务。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
民国政府已经完成国家统一 B.民国政府民族政策更加合理
C. 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一致 D.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管辖增强
5.有学者指出:民国建立后,军阀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与民主政治模式相悖。这是因为中国的理想政治是贤君之治,中国社会重视政府政绩,不注重民众参与、民主程序,民众无参与取向,没有政治主体之自觉。材料可以用于研究近代中国
A.民主政体曲折发展的原因 B.启蒙思想难以传入的历史根源
C.传统政治结构的逐步瓦解 D.儒家正统文化未能动摇的原因
6.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
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体现“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 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8.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 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9.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由此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可印证毛泽东思想中的
A.人民民主思想 B.统一战线思想
C.文艺发展思想 D.对外交往思想
10.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1949年,甲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乙将其正式定为国歌。甲、乙空格处的会议应是
A.全国政协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全国政协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政协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国人大
11.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会议总代表662人
党派代表 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 71人
团体代表 235人
区域代表 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 75人
A. 会议的召开标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12.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13.195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随后在全国214798个基层单位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普选运动。这次民主普选运动
A.改造了基层社会旧政权 B.完成了各级政权的定型化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1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四、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1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②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不过赶跑了一个皇帝”,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接力跑一样,后来的人以前面跑到的地方作为起点,接棒,然后肯定又远远地跑到前一个人的前面去。辛亥革命过后只有7年,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又过两年多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不是偶然的。应该把辛亥革命从整体上看作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来考察。
——据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合理,说明须史论结合)
1.D 2.B 3.C 4.D 5.A 6. C 7.D 8.C 9. B 10.A 11.D 12.B 13.B14.D 15. B
16.(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
(3)民主政治建没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7.示例:
(1)看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不断展开斗争。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进行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虽然,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彻底完成历史任务,但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后来五四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从较长时段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来看,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应该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