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课件+背诵清单+当堂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课件+背诵清单+当堂考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6:31:04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1.(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近年来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的粮仓遗址,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这主要因为洛阳( )
A.是当时漕运体系的枢纽 B.是东西交通大动脉
C.地理气候适合储备粮食 D.是隋唐时期的都城
2.(2021·山西翼城·七年级期末)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被广为传颂。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反映了隋朝( )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 D.轻徭薄赋
3.(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隋朝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5.(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写道:“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A.便利了隋炀帝的远游玩乐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 D.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7.(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观察下图,隋唐时期,一批瓷器要从A地沿大运河运输到B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输到余杭
B.运输主要经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
C.途径洛阳时可稍作休息
D.这次运输不会经过长安
8.(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和隋文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其依据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D.修建万里长城
9.(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度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0.(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隋朝与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③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三 隋文帝平时吃饭穿衣服都很简单,后妃也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
材料四 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哪条河?是哪年谁在位时开始修建的?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隋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1.(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近年来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的粮仓遗址,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这主要因为洛阳( )
A.是当时漕运体系的枢纽 B.是东西交通大动脉
C.地理气候适合储备粮食 D.是隋唐时期的都城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样洛阳就成了粮食的周转中心,出现了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A项正确;东西交通大动脉是丝绸之路,不经过洛阳,排除B项;粮仓建设与地理气候无关,排除C项;隋唐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1·山西翼城·七年级期末)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被广为传颂。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反映了隋朝( )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 D.轻徭薄赋
【答案】B
【详解】
根据“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可以看出,隋朝经济发展,粮仓丰实;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隋朝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A
【详解】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唐高祖建立唐朝,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排除C项;宋太祖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详解】
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强调的是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的政治影响,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修建的积极意义,而非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而非单单强调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写道:“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A.便利了隋炀帝的远游玩乐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 D.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炀帝的远游玩乐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是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A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不符合史料所表述的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C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在史料中并未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大足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岁九品中正制的描述,其选官依据是门第望族和才能,但是以门第望族为主,排除AC项;“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是对军功爵制的描述,排除B项。故选D项。
7.(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观察下图,隋唐时期,一批瓷器要从A地沿大运河运输到B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输到余杭
B.运输主要经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
C.途径洛阳时可稍作休息
D.这次运输不会经过长安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图中A是涿郡、B是江都(今南京),据此可知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往江都的,未达到余杭,A项符合题意;这次运输自北向南经过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排除B项;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可以进行货物中转、人员休息,排除C项;图示未显示长安城,这次运输经过洛阳,但没有经过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和隋文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其依据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D.修建万里长城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期,中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秦始皇没有开创科举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修建了万里长城,排除CD项。故选A项。
9.(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度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可知,这是在强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B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建立科举制度,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隋朝大运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隋朝与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③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与隋朝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都修筑了大型工程,秦朝是长城,隋朝是开凿了大运河。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是科举制。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三 隋文帝平时吃饭穿衣服都很简单,后妃也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
材料四 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哪条河?是哪年谁在位时开始修建的?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隋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589年隋灭陈;隋文帝
(2)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洛阳;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618年;启示:统治者的行为、政策对国家的兴亡起到重要的作用。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589年隋灭陈;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2)由“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材料二中的“河”是指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凿于隋炀帝在位时期。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3)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但是到隋炀帝时期,由于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根据材料三“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材料四“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作为、政策对国家的兴亡起到重要的作用。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统一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
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措施: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
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2021·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期中)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2.(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3.(2021·福建平和·七年级期中)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以长安为都城建立起新的政权。该政权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2021·河南禹州·七年级期中)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始皇灭六国 B.隋灭陈朝 C.元灭南宋 D.唐朝建立
5.(2021·辽宁立山·七年级期中)宋朝李钢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此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国家统一 D.开通大运河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
开通条件:
①隋文帝的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2.一中心,两至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解读】
解读: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6.(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中)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统一
7.(2021·广东龙门·七年级期中)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8.(2021·山东滕州·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大运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D.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修建的
9.(2021·山东高青·七年级期中)唐朝进士李宏宇要从余杭到洛阳去,他要经过的几段运河是
A.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河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D.通济渠、邗沟、江南
10.(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中)“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上述诗句反映的制度初步建立是在
A.唐玄宗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隋文帝时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
2.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11.(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唐代诗人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新科进士高中之后的愉悦心情。进士科的设立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2.(2021·福建福州·九年级期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博士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A.统一——隋炀帝 B.工程——都江堰
C.制度——科举制 D.秩序——废丞相
13.(2021·山东济阳·七年级期中)如下图示意图①处应填入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14.(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材料表明科举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C.根据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D.会使名门望族败坏名声
15.(2021·湖北武昌·七年级期中)隋末起义军在发布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罪”与“恶”的是( )
A.三次征辽东 B.征发大批劳动力
C.开创科举制 D.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拓展延伸】
1)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③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④都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工程,秦修长城,隋开运河。⑤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同意。此诗在赞扬运河在今天在南北交流和交通运输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如果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隋炀帝自己的享乐的话,他的功劳就跟大禹治水一样大。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增加了负担和劳役,正确的方法应该从两面看。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统一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
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措施: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仓丰实;
③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2021·北京师大附中九年级期中)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答案】C
【详解】
依据“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可知对应的是隋朝,隋朝传至二世而忘,虽然统治时间短暂,但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如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南北交流,隋炀帝时期还创立了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和发展,隋朝在中央官制方面实行三省六部制,也为后来的唐朝等朝代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1·山东济宁·七年级期中)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建大运河;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传到秦二世,隋朝到二世隋炀帝;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等,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等。由此可知,隋朝和秦朝最类似,A项正确;东汉王朝统治时间自25年到220年,不曾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也没有修建大型工程,排除B项;东晋不是大一统政权,没有修建大型工程,排除C项;唐朝自618年建立,至907年灭亡,存在时间长久,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福建平和·七年级期中)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以长安为都城建立起新的政权。该政权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A项正确;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排除B项;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排除C项;1127年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排除D项。故选A。
4.(2021·河南禹州·七年级期中)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始皇灭六国 B.隋灭陈朝 C.元灭南宋 D.唐朝建立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元的统一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均与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不符,排除AC项;唐朝没有结束长期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1·辽宁立山·七年级期中)宋朝李钢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此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国家统一 D.开通大运河
【答案】C
【详解】
材料“混南北为一区”是对隋文帝实现国家统一功绩的描述,C项正确;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发展无关,AB项排除;开通大运河是隋朝的功绩,D项排除。故选C。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
开通条件:
①隋文帝的统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2.一中心,两至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解读】
解读: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6.(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中)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统一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首先是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加强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C符合题意;AB说法错误,排除;D不是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排除;故选B。
7.(2021·广东龙门·七年级期中)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达“江都”,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C正确;据所学可知,隋朝短暂而亡,故A违背史实;大运河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但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B错误;早在大运河开凿(605---611年)前,隋朝就已经结束分裂实现统一(589年),D错误。
8.(2021·山东滕州·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大运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D.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修建的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的,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运河开通后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9.(2021·山东高青·七年级期中)唐朝进士李宏宇要从余杭到洛阳去,他要经过的几段运河是
A.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河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D.通济渠、邗沟、江南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唐朝进士李宏宇要从余杭到洛阳去,他要经过的几段运河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顺序不正确,排除;故选B。
10.(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中)“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上述诗句反映的制度初步建立是在
A.唐玄宗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隋文帝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知,诗句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初步建立,D项正确;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
2.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知识点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③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11.(2021·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唐代诗人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新科进士高中之后的愉悦心情。进士科的设立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B项正确;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12.(2021·福建福州·九年级期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博士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A.统一——隋炀帝 B.工程——都江堰
C.制度——科举制 D.秩序——废丞相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根据材料理解准确的是“制度——科举制”。选项C正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排除B项;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排除D项。故选C。
13.(2021·山东济阳·七年级期中)如下图示意图①处应填入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答案】D
【详解】
根据示意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朝时期完善了科举制度,宋朝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废除。故D符合题意;皇帝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排除;世袭制度开始于夏朝,排除B;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排除C。故选D。
14.(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材料表明科举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C.根据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D.会使名门望族败坏名声
【答案】B
【详解】
“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这表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错误;科举制是根据才能选拔人才的,故C错误;名门望族是因为子孙不肖而败坏的,故D错误。
15.(2021·湖北武昌·七年级期中)隋末起义军在发布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罪”与“恶”的是( )
A.三次征辽东 B.征发大批劳动力
C.开创科举制 D.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正确;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还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属于“罪”与“恶”,故AB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C。
【拓展延伸】
1)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③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④都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工程,秦修长城,隋开运河。⑤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同意。此诗在赞扬运河在今天在南北交流和交通运输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如果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隋炀帝自己的享乐的话,他的功劳就跟大禹治水一样大。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增加了负担和劳役,正确的方法应该从两面看。(共28张PPT)
课堂导入
思考:隋朝怎样从统一走向灭亡?
统一
灭亡
七年级下册精品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2
背讲考
七年级下册第1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中考演练
创新思维
评价目标
背讲考-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精品系列



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的统一
评价任务一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定都:
4、统一全国:
5、意义: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589年隋灭陈
隋文帝励精图治实现了“开皇之治”
隋的统一
评价任务一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出生时间:541年
出生地:弘农郡华阴
家世:父亲杨忠西魏时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任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
婚姻:557年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七女为妻
个人履历
568年,袭隋国公。
577年,进封柱国
578年,长女被封为皇后。
580年,以大丞相的身份辅佐八岁的静帝。
581年,迫使静帝退位,建立隋。
隋文帝小档案
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
想一想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后来出现南北朝对峙,政权更迭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
民族融合
陈的衰弱
人民渴望
杨坚自身因素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隋朝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的发展
(1)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
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材料一: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隋文帝初一统天下,就实现了两汉初年高、惠、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
——钱穆《国史大纲》
藏富于国
1、目的:
2、时间:
3、概况:
4、影响:
开通大运河
评价任务二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一份赞美,一份批判。隋炀帝开运河、坐龙舟、下江南,繁盛一时的隋朝在他手上烟消云散……这千年流淌的运河,究竟是造福了百姓还是为他自己掘了坟墓
隋炀帝下江南
1.目的
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琼花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
评价任务二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2.时间
3.概况
开通大运河
评价任务二
大运河的概况
海河
涿郡(北京)
永济渠
长安
洛阳
黄河
通济渠
淮水
江都(扬州)
长江
邗沟
江南河
余杭(杭州)
钱塘江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大运河
评价任务二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大运河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大运河使继隋而兴的唐、宋王朝,由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作用(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开通大运河
评价任务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评价隋朝大运河(影响)
消极: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隋朝的灭亡
积极:加强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评价任务三
1、目的:
2、人物:
3、过程:
4、影响: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评价任务三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破除贵族垄断官吏选拔权。
隋文帝、隋炀帝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只 注 重 门 第
凭才学做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2.隋文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评价任务三
史料研读
阅读史料,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产生了哪些影响?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评价任务三
1、时间:
2、原因:
3、隋炀帝
功过:
隋朝的灭亡
评价任务四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618年
隋炀帝的暴政(根本原因)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接原因)
1.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2.残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大兴土木,多次迅游,三征辽东)
3.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多次巡游,三征辽东)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隋朝的灭亡
评价任务四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隋朝的灭亡
评价任务四
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材料二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
隋朝的灭亡
评价任务四
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
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相同点: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灭亡原因:
都短命:
秦朝和隋朝对比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隋朝的灭亡
评价任务四
(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B
D
中考演练
(2020·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2021·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
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
A
B
中考演练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灭亡
建立
统一
发展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开通
概况
隋炀帝从605年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
开创
作用
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
原因
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618年,隋朝灭亡
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