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含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推算出太阳系一个未知行星的存在及其位置,而加勒在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D.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3.以上三则材料涉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殚精竭虑 B.格物致知 C.学以致用 D.知行合一
4.材料一中画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5.材料三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尿,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嘛,什么卫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儿,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大伯买了架好织布机,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1949年12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小说记叙了抗战时期敌后的军民生活,通过“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7.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孙犁笔下的普通妇女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女孩子”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渐,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从之。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待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①,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威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B.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C.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D.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往往因时而异。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的策略,张仪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连横。
C.郊劳,指到郊外迎接并慰问犒劳,是古代一种迎接客人或犒劳功臣的比较高的礼节。这里指周显王亲自前来迎接他。
D.车裂,俗称五马分尸,是以车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把人的身体撕裂的残酷刑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积极进取,坚韧自强。他曾经在鬼谷子那里研习学问,出游几年之后,未能施展抱负,回家后因受到家人的讥笑而难过,但他并未就此放弃。
B.苏秦高识远谋,能言善辩。在游说燕文侯时,苏秦运用对比法分析了燕国面临周边形势,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成联盟。
C.苏秦纵横捭阖,终得显达。他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他;他的嫂子对他前倨后恭,引发苏素对人生的感叹并将钱财散给了亲友。
D.苏秦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同僚因不满苏秦受到齐王的宠信,而派人去行刺他。临死时,苏秦向齐王献计以捕获刺杀自己的凶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2)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1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秦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主要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宝公塔①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②,自把长筇③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④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南京钟山时期。宝公,南朝高僧,卒葬钟山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为其建塔于上。②松门:松木为门,此指寺门。③筇(qióng):竹杖。④矫:高飞。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让倦童疲马止步寺门,独自拄杖登山,体现了其不畏艰险登临宝塔的盎然意兴。
B.颔联写登塔途中所见的景色,状写江上山间由黄昏转入月夜时光影的明暗变化。
C.“鼠摇”声响原本不大,却可以听见。作者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
D.诗中描绘的景色静谧而开阔,表现出诗人被遗忘而失落的心境,间接感慨了怀才不遇。
15.尾联虽未写景,但实则扣景而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见到不贤之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表现“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自信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许多流传甚广、的怀古名篇。诗人们面对昔日的古迹,如洛阳、金陵、邺城等,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如同落日余晖般的暗淡,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如同方回所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是荒草离离,晚树苍苍。诗人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现实和历史大多被糅合在一起,使过去和现在的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的实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车水马龙 水乳交融 身临其境
B.脍炙人口 门庭若市 融会贯通 身临其境
C.喜闻乐见 门庭若市 水乳交融 设身处地
D.喜闻乐见 车水马龙 融会贯通 设身处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晚唐诗坛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
B.中晚唐诗坛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C.中晚唐诗坛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D.中晚唐诗坛之所以怀古诗发达,更在于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涌现了大量写怀古诗的诗人
B.就是写怀古诗的诗人大量涌现
C.就是怀古题材的篇章大量涌现
D.就是诗人们开始尝试创作怀古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月的许多生机,是聚在菜园子里的。①俗话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天再冷,园子冻不死,那一园子的青葱总是鲜活着。“冰冻响,萝卜长”,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最后,身板被锤炼得结结实实,而甜嫩脆的品质,②更叫我们充满了期待——萝卜炖羊肉,馋人呦。
③菠菜、包菜、黄心菜、芜萎、胡萝卜、大蒜、冬苋菜等等……也都是勇敢地和季节抗衡的斗士,这些寻常的蔬菜,其实是腊月里蛰伏的许多小小的幸福,④不惊天动地,却把每一个日子点缀得不凝滞、不呆板。当然,它们能够在腊月里天天向上,长得滋润,还是农人们日常细心呵护照料的结果。每一户农家,对菜园子的拾掇,其实和对待四季里的每一项劳作是一样的,心底含了实在的念想,手里攥着绵绵的劲道。
“腊七腊八,腌鱼腌鸭。”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月初,鱼鸭就差不多腌透了,晴好的日子,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晾着那一串一串油汪汪的,受用着阳光温和的咂摸。整整一个月,农家的灶间难得消停,磨豆腐、蒸米酒、做糍粑,弥漫的香气,抵消了寒冷侵袭,人心,被烘得暖暖的。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但是不包含以下哪个选项的手法()
A.对偶 B.拟人 C.夸张 D.比喻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月初,有太阳的日子,每家每户都会把那一串串油汪汪的差不多腌透的鱼鸭挂到屋檐下晾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3.请在下文两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航天员进入太空时,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在失重的太空中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①_________,而毛笔这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②_________。毛细现象是指将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写毛笔字的墨水就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会上升,从而产生粘附的效果。而毛笔的笔尖和用来写字的纸张中都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也始终存在,毛细现象在太空中自然也可以发生。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她含辛茹苦、积极筹建免收费用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观点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要求: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错误。
2. D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错误。
3. A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没有强调结合实践。
4. 画线的内容连用一组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概括地指出马列主义的态度是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是不要割断历史,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排比句式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同时也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5. 引证法。引用《管子》书的《心术上》的观点,证明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增强其说服力。
6. B 本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7. ①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与上文女孩子在缺布的条件下给“我”做袜子的情节相呼应;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③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深厚感情。
8. ①勤劳能干。女孩子冒着严寒辛苦淘洗杨树叶做早餐;买织布机学习织布。②淳朴善良。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和大伯背枣去卖,她给我们做好吃的。③拥军支前。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袜子;买织布机学习织布。④心直口快,泼辣直爽。女孩子看到“我”在上游洗脸就直言不满。
9. D
10.B “指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的策略,张仪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连横”理解错误。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张仪游说六国侍奉秦国的策略称为连横。
11.C “亲自前来迎接他”错误,文章中是“使人郊劳”,周显王只是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并没有亲自迎接。
12. (1)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而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
(2)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内外亲属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何况是一般人呢!
13.①苏秦用了一年时间刻苦研读《阴符》,揣摩国君心意。启示我们处于困境更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厚积薄发。②苏秦出游受到家人耻笑,游说各国遭到拒绝,但他坚持不懈终获成功。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按照)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把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作为目的。如今你丢弃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全部都取出来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相信他说的话。苏奏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奏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之所以不受敌国侵害是因为赵国在南边作为屏障。秦国如要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城,秦国也会考虑到没法守住。秦国不能加害燕国,这是明摆着的事情。现在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发布号令,不到十天就可以有几十万军队在边境的东垣一带驻军。接着,赵军再渡过滤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便直抵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而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听从了苏秦的建议。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周显王得悉这一消息非常害怕,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苏奏的兄弟妻子嫂嫂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苏秦笑着向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而钱多啊!”苏秦深有感触地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内外亲属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亲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是一般人呢!假如我在洛阳城边有二顷良田,我怎么能佩上六国相印哪?”于是他便把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燕易王死去。后来,齐国有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派人暗杀苏秦,没有死,受了重伤后逃走。齐王派人去抓凶手,没有抓到。苏奏快要死了,便对齐王说:“我如果死了,请您把我车裂了而在刑场上示众,并宣布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作乱’,这样,那暗杀我的凶手就定能抓到了。”于是齐王照他的话办,暗杀苏奏的凶手果然自己露面,齐王就把他捉来处死。
14. D “表现出诗人被遗忘而失落的心境”错,诗中描写了一派静谧而开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饱经忧患与挣扎之后力求超脱的心境。
15. 道人忘记了我的存在,我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尾联虽然刻画的只是登塔后的感受,但侧面表现了景色的迷人,诗人的整个身心都融人眼前的景物中去。
17.①.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17. A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语境是“怀古名篇”,用“脍炙人口”。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语境是“如洛阳、金陵、邺城等”,用“车水马龙”。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语境是“使历史和现实”,用“水乳交融”。身临其境:意思是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设身处地: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语境是“实感”,用“身临其境”。
18. B
19. C
20.B ①直接引语,引号内添加句号,改为——俗话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
③“等等”和省略号表意重复,改为——菠菜、包菜、黄心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
④并列成分作补语,之间用逗号,改为——不惊天动地,却把每一个日子点缀得不凝滞,不呆板。
21.C 对偶:“冰冻响,萝卜长”“ 心底含了实在的念想,手里攥着绵韧的劲道”。
拟人: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最后,身板被锤炼得结结实实。
比喻:菠菜、包菜、黄心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等等……也都是勇敢地和季节抗衡的斗士。
没有夸张。
22. ①原句将阳光拟人化,写出了鱼鸭在阳光下晾晒的油润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场景的喜爱。改句只是简单的陈述了晾晒鱼鸭这个行为。②原句用短句,有强调作用,更口语化,显得亲切生动。
23.①. 为什么别的水笔不能用 ②. 这是毛笔的毛细现象造成的(或者:这是因为毛笔可以形成毛细现象)
24.一、审原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属于时代热点素材,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她表述,但指向不同,一则指向教育者张桂梅本身行为,一则指向张桂梅所说的被教育者——大山里的孩子。
材料一:
张桂梅的坚守体现的是一个教育者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常年地坚守大山深处、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拖着病躯不停奔波,换得了一千多名女孩命运的改变。
对所有坚守者来说,不论是张桂梅,还是敦煌女儿樊锦诗,还是坚守海岛26年王继才,都有一种大爱情怀,一种舍弃小我的奉献精神。张桂梅怀着对大山深处女孩子们处境的悲悯与大爱,才有了她舍己般的奉献。
结合本则材料说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在于就现实情况而言,坚守者张桂梅可以让更多孩子改变命运,以扶智来脱贫,改变孩子自身和背后家庭的命运。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像张桂梅这样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去关注那些深山里的孩子呢?假如没有了张桂梅的坚守,会有另外的张桂梅来做同样的事吗?对于离开者来说,可能是永久的,也可能是暂时的,他们或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以某种形式回报养育过他们的家乡,但就当下现实而言,大山里更需要张桂梅这样的这份坚守精神,以这份坚守改变孩子们以致乡民们的命运。
所以,正方分析时的要点在于:现实环境特殊性、当下的需要与不可替代性、数量对比上一个人的坚守换来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见识外边的世界的重要性。
论述时可以采用假设分析法,如果没有了张桂梅的坚守,……
材料二:
这是张桂梅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当我们想象深山里家庭的贫穷、生存的艰难、知识的匮乏、上学的不易,就明白张桂梅这番话的意义了。让无数个受过高中教育的女孩走出大山,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改变的不仅是自身的命运、女性的命运,甚至还有家乡的命运,因为这些走出去的孩子中会有一些人在将来某一天努力回报家乡。
对所有离开者来说,她们的离开就是张桂梅教育愿景的最好实现,如果她们接受了高中教育,却最终沉寂在贫穷的大山里,历尽艰辛努力后回到原点,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结合材料说离开比坚守更重要,在于对于深山里的孩子来说,就现实情况而言,她们的离开是对张桂梅在教育上的努力的最好回报,当无数个孩子走向大山外的天南海北,就是在大山之外撒下了无数的种子,在未来就存在着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改变家乡面貌的更大可能性。
所以,反方分析时的要点在于:现实环境特殊性、对改变人生命运的必需性与可期性、对张桂梅创办这种特殊教育的最好实现性与回馈性——多人对一人努力的回馈。
论述时也可以采用假设分析法。
当然,要比较哪个“更”重要,需要在分析时选择立场,进行充分说理。本次作文写作需要充分围绕原材料分析。
二、审任务
1、“育才中学”:
千万不要忽视命题人给学校的命名,比如2019年全国高考一卷写劳动精神的“复兴中学”,都是有寓意的。本次作文谈教育,写作时可以扣学校名适当升华一下。
2、“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不要以为选择一方一定是一辩,也可以设定为二辩、三辩或四辩,可以设定自己的发言是在对方某辩之后,这样可以比较巧妙地先驳后立,也有更好的情境感。
3、“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
实际辩论中,有临场应变衔接,比如指出对方的观点漏洞等,这个要求其实涉及驳立两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对方可能性的理由作为靶子批驳,驳可在前,也可在后,这需要根据自己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灵活处理。
【立意】坚守比离开更重要;
离开比坚守更重要;
坚守的意义;
离开为了飞得更高;
坚守内心信仰,选择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