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
一、基础知识?(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蜜渍(zì)?? ?红缯(zèng)???? 狭隘(yì)? ?? ? 妊娠(chēn)
B.笑靥(yàn)?? ?喋血(dié)?????? 草蓐(rù)? ?? 镌刻(juān)
C.险衅(xìn)??? 伺机(sì) ?? 疱疹(pào)??? 栈桥(zhàn)
D.嘶哑(sī)??? ?枕藉(jí)??? ? 栏楯(shǔn)????? 譬如(b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优渥?? 屠戳?? 金榜提名?? 珠光宝器??? B.盘垣?? 修茸?? 功亏一匮? ?黯然失色?
C.拙劣?? 干炼?? 黔驴计穷?? 陨身不恤??? D.震撼 ?胸臆? ?莞尔一笑?? 门衰祚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大家互相鼓励,举案齐眉,走过了风风雨雨。
B.《西厢记》写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乌鸟私情,私下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
C.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D.“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的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
B.据记载,南越王尉陀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
C.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D.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使中山歧江公园设计组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施,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5.下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耻且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C.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诚然,表假设)
D.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老师)
6.下列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但是)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C.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
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之于)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D.甚矣吾衰也!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每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获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得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了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8.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9.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国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10.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得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1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二)阅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完成12-13题(5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给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意义,我总觉得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而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2.分析画线语句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引用陶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0分)
在江南
春天,撑一柄油纸伞走江南,在绍兴或无锡,在太湖或西湖,你总能看到一些老店铺在出售女儿红,一坛一坛美酒摆放在曲尺形柜台上,用竹编或麻绳捆扎,棱形的红纸上写着稚拙的三个字“女儿红”。让人联想到陈逸飞或林风眠那些古典唯美的作品:穿红袄的女儿面对烛影摇红,大红灯笼挂在高高屋檐,一队民乐班子在天井里围着花轿吹吹打打。
我很想喝女儿红,在江南民间,据说有女儿的父亲才有资格喝这种家酿酒。你想想看,在大雪封门的冬天或春雨潇潇的夜晚,身穿青袄、鬓簪梅花的妻子就在红泥小火炉上为我温一壶女儿红,放入青梅和姜米,让滚烫的酒浆暖一暖为夫为父的满怀苍凉。三五杯下肚,喝得头重脚轻,铺开宣纸蘸着夜色,就可以写古诗,《采桑子》或《一剪梅》,写什么都可以,只要押得上韵脚就行——只是可惜,这不过是我诗意的想象,我住在水泥钢筋森林里,到哪里搜寻这一番古韵?我又不懂民俗,据说有女儿的父亲也不能随便喝女儿红,要喝就喝绍兴黄酒,它和女儿红一样都是花雕酒,一样的红颜色一样的来后劲,可花雕酒不过是最平常的一种黄酒,它哪里会有女儿红里那一丝脉脉温情与默默深情?
江南有多少条流水?不知道;江南有多少只乌篷船?也不知道。只知道无数落叶一样的乌篷船密布在南方流水之上,轻灵而小巧,载不动乡思也载不动愁怨,我坐着它游太湖,也坐着它访西湖,感觉自己就是归乡的俞平伯或辞官的张季鹰。
乌篷船就应该停泊在绍兴水码头或周庄双桥下,配上水泡般的拱桥、布满青苔的石级,还有古镇老街,那就是最写意的中国水墨。乌篷船就是中国画中的水墨小品,它离不开芦花飞白的河滩、月下凝霜的板桥。它与蓑翁独钓、鱼鸦孤立、夜雪晨霜、寒山瘦水最相宜,它离不开它们,或者说它们离不开它。江南的河流、月夜、江村,有一只停泊的乌篷船,一切就全活起来,你仔细倾听,会隐隐听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还是用琵琶弹拨,乌篷船出场不能缺少二胡与琵琶的伴。
乌篷船最适宜乘坐中国女子,打油纸伞的苏小小,浣纱的西施,还有写词的李清照。乌篷船有一种宋词意韵,与南方的戏曲最贴切。黄梅戏、越剧或锡剧,让人联想到青衣长长甩起来的水袖、白面书生单薄的对襟与青衫。乌篷船的性格就是书生式的羸弱,一种女性的阴柔,它静静停泊在月光下桥洞里,与农耕时代乡村女人在身段与气质上浑然一体,她们放在一起是如此和谐,她们本来就如此和谐地厮守了一代又一代,她们人生中几个柔情片断,都与乌篷船紧密相连,中国式的文人情感,大多也就寄托在乌篷船的剪影里,这便是一叶扁舟遁隐江湖。 (本文节选自陶方宣《在江南》)
14.根据第二段的内容,说一说“到哪里搜寻这一番古韵”这句话中“这一番古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5. 说一说你对中国式的文人情感的理解。(3分)
16.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一个能表现江南风情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想像,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不超过80字)(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1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依次。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实在。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注定。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B.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①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C.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眼前兰亭游宴的欢乐,敏锐地感到时光流逝,衰老降临,从而陷入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的悲痛。
B.作者由兰亭群贤想到普天之下的人们,悲痛的广度大大扩展了,而且更深入一层,由现在推向未来,再由现在回顾过去,生死之感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感慨深沉至极。
C.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人生理想上,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从而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D.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21.将下面几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小题3分)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
(二)文言断句。(3分)
2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 天 地 者 万 物 之 逆 旅 也 光 阴 者 百 代 之 过 客 也 而 浮 生若 梦 为 欢 几 何 古 人 秉 烛 夜 游 良 有 以 也 况 阳 春 召 我 以 烟 景 大 块 假 我 以 文 章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材料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材料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7·2)
2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两个成语。(2分)
24.分析以上材料,说一说孔子所谓“富而可求也”“(富)如不可求”的前提分别是什么。(1分)
答:
25.从这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
材料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材料5: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颜渊》)
26.《论语·颜渊》篇两句话与孔子的另一句话相仿,这句话是:(2分)
27.试分析上面两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2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8分)
2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8个小题)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夕阳古道无人语,
③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⑤自古皆有死,
⑥ ,而好犯上者,鲜矣。
⑦鸟兽不可与同群,
⑧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⑨ ,任重而道远。
⑩ ,则远怨矣。
四、作文(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
材料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材料三:有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用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出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说:“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阅读以上材料,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以“求诸己”为题,展开联想,进行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金华一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7
18
19
20
答案
12.(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①(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
夫 天 地 者 万 物 之 逆 旅 也 光 阴 者 百 代 之 过 客 也 而 浮 生若 梦 为 欢 几 何 古 人 秉 烛 夜 游 良 有 以 也 况 阳 春 召 我 以 烟 景 大 块 假 我 以 文 章
23.(2分)
24.(1分)
答:
25.(3分)
答:
26.(2分)
27.(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金华一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语文参考答案
1. C[A ?红缯(zēng),狭隘(ài), ?妊娠(shēn)B 笑靥(yè)D ?枕藉(jiè),譬如(pì)]
2. D[A屠戮,金榜题名,珠光宝气B 盘桓,修葺,功亏一篑C干练?,黔驴技穷,殒身不恤]
3. C 4. D(缺少主语) 5. D(先生,应解释为“年长者”。)
6. D(A 而,如果。B之,这样。C为,句末语气词。)7. A 8.B 9.D 10.C 11.A
12. 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二是表明鲁迅先生并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应以最小的代价争取胜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13.一方面说明革命者的精神永存,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无奈之情。
14.古诗的韵脚;女儿出生埋下“女儿红”、出嫁喝“女儿红”的风俗;父亲的温情和深情。(到出两点即可)
15. 追求诗意和隐逸的生活。
16.要求:意象集中;运用描写性文字,具有文采。
17. A。次,地方。
18. D。A项①“以之为”的省略,把……当作……,②认为;B项①介词,因为,②用;C项①对②到,至;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 B。例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20. B。先由现在回顾过去,再由现在推向未来。
21.①等到对已经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②虽然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2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3.答: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乐在其中。富贵浮云。安贫乐道。
24.义;不义。
25.孔子在此提出的是,君子应采取的人生态度:
①乐(乐生)。乐道乐学。君子身处贫贱,仍然快乐学习,一心以追求真理和道德为己任。这是健全的“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②义(尚义)。君子做事,真正要达到人生快乐自由的境界,应以“义” 与“不义”为取舍标准,而非以富贵贫贱为取舍标准。这是高尚的“义以为上”的人生态度。
26.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7.答:孔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统治者应修养自身道德,发挥道德表率作用,自然感召和化育百姓;
②主张德治,反对法治;注重教化,反对刑杀。
28.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禾黍秋风听马嘶。
③安能以皓皓之白。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民无信不立。⑥其为人也孝弟。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⑧曲肱而枕之
⑨士不可以不弘毅。⑩躬自厚而薄责于人。